职教改革举措(职教改革四十年)

职教改革举措(职教改革四十年)(1)

李想 钟伟 摄

李想 钟伟 摄

职教改革举措(职教改革四十年)(2)

李想 钟伟 摄

职教改革举措(职教改革四十年)(3)

李想 钟伟 摄

职教改革举措(职教改革四十年)(4)

李想 钟伟 摄

【关键词:产教融合】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课证共生共长 共育通信人才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培养ICT(信息通信技术)人才过程中进行了10年成功合作,“课证共生共长”模式是校企合作卓有成效的路径。

“课证共生共长”花开惊艳

10年时间,4600名ICT专业毕业生和800多名在校生通过了华为的各等级认证,其中56名在校生通过华为认证体系中最高级别的ICT技术认证——HCIE(华为认证互联网专家),占全球HCIE总数的1.2%,居各高校之首。

据麦可思数据,2016届深职院ICT专业毕业生一年后月薪达5622元,高于本校平均月薪11%,远高于全国示范高职同期月薪和广东省本科生平均初次就业月薪。

深职院ICT专业采用了与华为共育人才的“课证共生共长”模式。一流企业做标准,一流学校做示范,一流城市有沃土,“课证共生共长”模式是标准、示范、沃土聚合效应的成功,也是产业发展和政策支持的成功,更是“抓痛点”和“建机制”的成功。

“课证共生共长”模式剖析

2006年,深职院与华为达成共建专业和共育人才的协议。深职院教师与华为工程师一起,将企业原本面向在岗工程师的认证课程融入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适合零基础在校生学习的方案。

“课证共生共长”使学校课程与企业认证互嵌共生、互动共长,使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能够精准地服务于ICT产业链。

在产教融合的“起点”上,该模式强调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共生”,课程开发与证书标准“共生”,深职院教师与华为工程师共商共议;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该模式强调课程升级和证书升级“共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共长”;在产教融合的“结果”上,该模式形成了人才“供给—需求—供给”的闭环反馈系统。

“抓痛点”“建机制”的成功

“课证共生共长”模式当中的“证”,是企业考核在职工程师的“实证”,抓住了这个“证”等同于抓住了企业需求的“痛点”,因此学校培养毕业生也等于给企业培养了即招即用的工程师,为企业节省了人才培训成本,因此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增强。而当“课证共生共长”成为一种机制时,校企双方就成为“命运共同体”。

随着产业技术的进步,华为认证标准不断升级,课程体系亦同步更新并反哺认证体系。在该模式中,高职教育的内容体系和企业工程师的认证体系相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一致,ICT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融入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了精准培养和精准就业。

“抓痛点”和“建机制”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的问题,使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以“学校课程”与“企业认证”这两个关键点为纽带,实现了互联互通,进而能够使供需两端相向发力。“课证共生共长”把在职工程师必须通过的认证和学校课程教学捆绑在一起,实际上是把企业工程师培养纳入了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企业成为参与教学的主体。(马晓明)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与京东集团

携手踏入通航类专业“无人区”

由京东集团牵头实施的我国首个无人机配送运营试点不久前在陕西落地。作为京东智慧物流常态化运营起降测试点,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众多嘉宾。

谋划专业群发展新方向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成熟,“无人机 ”概念开始推动多个行业尤其是物流行业的升级。2017年,京东集团无人机产业发展计划落地陕西。

为了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空中乘务、航空物流专业优势,推进通航类专业建设,确立了包括无人机应用专业、通用航空航务技术专业在内的通航类专业群建设发展方向。

一方产业升级发展,另一方专业建设发展,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与京东集团就共建无人机实训基地、共育无人机应用技术人才等方面密切交流,谋求在通航类专业这一新的领域开展合作。

推进“技能培训 生产制造”

校企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京东无人机人才培养基地、无人机组装和测试中心、通航机场校外实训基地、师资队伍、专业及教育教学、标准化无人机物流示范点、“通航学院”等7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双方以系统化思维推进“职业技能培训 生产制造”,形成了“引产入教、以产促教、以教引产、产教融合”的合作模式。

作为双方战略合作的一部分,京东无人机(西安)飞服中心日前落户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长安校区,来自陕西、新疆、山西等地的有志青年成为飞服中心首期“飞服师”学员。

在真实工作环境下培养人才

双方推进优势资源共享,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校内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无人机认知学习→无人机装配、调试、飞行专业知识学习→京东、学校、学生共同确定具体实习企业定岗实习”4个阶段,实现了课堂基础理论教育与企业生产专业知识学习的有序对接。

双方在建立“京东无人机(西安)飞服中心”的同时,还按照京东无人机生产与检测技术要求,共建了“无人机组装和测试中心”。学生以顶岗实习的方式,定向承接京东集团部分无人机组装、生产、维护、保养及测试等工作,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提高专业技能,理解、内化企业文化精神。

按照我国通用航空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将建成500个以上通用机场,通用航空器将达到5000架以上。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携手京东集团,以“通航学院”为载体,以京东在西安航天基地的通航机场为平台,面向国内外开展无人机应用技术、通航机场管理、航空物流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与培训。(王庆)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与施耐德电气

“双向互动”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无锡职院与施耐德电气(中国)公司近几年通过双向服务、双向引进、双向培训等“双向互动”方式,使合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在培养一流电气和自动化专业人才,助力江苏传统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双向服务,共同提升人才培养和服务制造业能力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企业对控制技术类高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双方依托分布于江苏区域的施耐德电气客户资源,共同研究高职院校毕业生岗位变迁规律,共同分析施耐德电气资格证书的知识、技能及素质要求,对接、开发核心课程,形成了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团队教师跟踪信息化技术发展方向,以自动化集成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和生产过程数字化管控技术为突破口,主动为施耐德电气产品用户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提供技术支持。

近年来,学校师生协同施耐德电气承担了20多家企业制造项目的设计、安装、调试,并将工程实践反哺教学,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双向引进,共同完善实践条件和科教队伍结构

施耐德电气近年来先后向无锡职院捐赠价值100多万元最新自动化设备,共建实训室,用于“交流调速系统及应用”“PLC技术及应用”等课程教学和学生创新活动,企业还安排多名工程技术人员为订单班和顶岗实习学生授课。

学校除了安排相关专业学生进入施耐德电气及代理商企业顶岗实习及就业外,每年还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深度参与企业工程项目实施,并为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服务及科技项目申报牵线搭桥。学校2015年成为施耐德定点生产解决方案合作伙伴。

双向培训,共同提高师资队伍和员工队伍水平

双方通过共建平台促进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开展自动化技术人员认证和技能提升等培训。

施耐德电气配合无锡职院实施中央财政支持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服务能力提高”项目,8名骨干教师、青年博士先后到施耐德电气进行顶岗培训,在深度参与工程项目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学校定期进行施耐德电气变频器、伺服控制器等产品展示及用户培训,年均培训施耐德代理服务商及售后工程师250人次。

“双向互动”的集成优势,起到了“1 1>2”的作用,取得了互利多赢的成效。校企双方近几年合作编写教材3部,将企业案例转化为教学案例32个,使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成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控制技术专业群成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群;双方共建实训室、开设订单班、实施顶岗实习、每年举办技能比赛,显著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双方共同承担自动化领域企业的工程认证和技术支持,不但为施耐德电气用户设计实施20多个工程项目,还为区域机械电子、汽车零部件等行业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项目开发;双方除了培训师生、员工,还将优质资源对外开放,近两年培训江苏省内外同行院校师资250人次、地方中小企业相关员工600多人次。(刘文平)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二重

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培养现代工匠

四川省德阳市是“国家重装基地”,形成了以中国二重、东方电机和东方汽轮机等为龙头,1470余家配套企业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企业急需一大批懂技术、精技能、能创新、德技兼修的现代工匠。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中国二重万航模锻和北京航材院,“搭建一个平台、实施三个对接、推行三个进入、培育大国工匠精神”,开展培养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工匠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瞄准高端制造,搭建产学研平台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整合德阳重机备件厂、材料中心等校内教学科研生产机构,同时引入科研院所、中国二重等企业研试中心,共建产学研平台。平台承担了产品试制与生产、技术应用研究、创新创业、师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等职能。

校企共同建立了航空材料检验检测中心,由北京航材院提供检验检测技术标准和规范,中国二重万航模锻组织新产品试制与生产,学院提供3700万元设备设施并组建42人的产学研团队,面向社会开展航空材料检验检测服务、检测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和从业人员培训。

校企先后建立四川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心、智能控制研究所等产学研机构16个,汇集工程技术人员217人,为企业培训员工1.3万余人次。

抓住关键环节,实施“三个对接”

校企以产学研平台建设为载体,建立“快速反应、同步跟进、动态调整”的融合机制,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等方面与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对接。

在四川省经信委组织下,校企搭建了“四川省产教融合信息平台”,研究产业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供求状况,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

在全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航空学会等行业组织的支持下,学校成立了由行业企业参与的产教融合理事会、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依据岗位职业要求,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要求对接。

校企组建专兼结合的产学研团队,将生产、科研与技术服务中形成的工程案例纳入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进步对接。

培养实战能力,推行“三个进入”

学校通过教师进入平台、学生进入项目、教学进入现场,将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落到实处。

学校建立专任教师轮岗制度,保证专业课教师每五年至少一年进入产学研平台,形成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

学校将新产品试制、技术应用研究、技术服务等项目作为工程素质提升课程,纳入选修课。学生参与项目实施,提升实战能力。

学校推行主干专业课“双教师授课”,理论性强的内容由专任教师讲授,实践性强的内容由平台的工程技术人员讲授;技能课程、工程素质提升课程按照生产、工艺技术和管理规范现场教学。

立德树人,培育“大国工匠”精神

学校创新“辅导员(班主任) 班级导师”制度,建立学生党员校企“双汇报、双考察”制度。

在辅导员和班主任配备的基础上,学校为每班配备一名班级导师,由学校干部、教授或企业专家担任,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针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政治思想工作的“真空”,学校与企业基层党组织联合对学生党建实行“双汇报、双考察”,建立“顶岗实习党员管理卡”。

学校组建大师工作室,汇集行业企业专家,开展绝技绝活示范,技能大师团队参与教书育人,塑造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向桢)

【关键词:工匠精神】

魏俊强:推陈出新 修炼匠心

北京的老司机们,几乎没有人不认识“魏工”。这位“魏工”,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北京祥龙博瑞汽车服务集团总工程师、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校友魏俊强。

38年的汽车维修生涯,从一名普通工人,到企业技术带头人、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修车品牌,魏俊强用切身经历诠释了工匠精神。

“自己认定的事,就要做好”

1977年,魏俊强进入北京市交通学校(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前身)学习汽车维修。抱着“学什么就得学明白”的态度,魏俊强把学校里的一辆解放牌卡车、一辆美国汽车的无数零件都换了一遍,从而深入了解了汽车结构,为从事汽修行业奠定了扎实基础。

1980年夏天,魏俊强进入北京市汽车修理公司第六厂。本该是一展技能之长的时候,魏俊强却被查岀身患骨肿瘤。经过两次大手术,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在病床上自学了计算机、液压、机电控制等方面书籍。

在维修车间里拄着拐,帮一线工人解决技术问题,是魏俊强出院后大家最常见到的场景。当时,工厂负责修理中央领导机关专用轿车和驻华使馆高档轿车,苦于没有翻译,魏俊强便再一次突破自己,开始尝试翻译外文资料。他创造了一套特殊的识别、记忆办法,且逐渐能够大致看懂英、德、日、法等外文资料。

“你为中国人争了光”

在大多数人眼里,他身上有太多“光环”;在同事眼中,他是技艺高超、严谨可靠的好伙伴、好领导;但在自己眼中,他只是“魏工”魏俊强。

他像一名医术高超的老中医,“望、闻、问、切”都被他熟练地应用到汽车故障诊断中,而且通过电话就能诊断汽车故障。1998年夏天,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华访问,在西安访问期间乘坐的轿车空调出了故障,魏俊强通过与美方随行机修人员电话交流,找出故障所在,并最终解决了问题。从业多年,先后有100多个驻华使馆找魏俊强修过车。

2004年,魏俊强接受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见,总理一句“你为中国人争了光”的称赞,是对他多年精益求精、匠心精神的最好注脚。

传道授业培养“大国工匠”

凭借着认真、执着的精神和精湛的修车技艺,魏俊强从技术员到科长、厂长、总工程师,一步一个脚印走来,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如今,他给自己新的定位是:技术必须为生产服务,技术必须随生产变革而变革,总工程师更应该适应市场变化、推动企业发展。

2014年,继开办“魏工培训学校”、成立首个互联网养车品牌“魏工养车”、担任北京理工大学车辆管理学院客座教授之后,魏俊强开始担任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校外德育导师。

魏俊强精益求精、勇于拼搏的“工匠精神”,不断征服技术难题让传统汽修升级换代的勇气,激励着学生们以他为榜样,在自己的专业和领域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职业素养】

植入职业文化 孕育职场新人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校企文化对接,成立由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职业文化充分融入学校校园环境、实训基地、课程体系、专业建设、管理模式、服务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并针对在校五学期的教育教学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职业文化引导教育,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塑造,逐步实现把职业文化全面引进课堂、引进教育教学环节,在职业文化浸润中造就职场新人。

一是以工业文化环境为载体,植入职业文化。学校建设了工业文化博物园、校史馆和展览馆,以及处处融入职场氛围的教室、实训室和寝室,并利用校园各个角落宣传工匠精神。二是以校企协同育人为依托,浸入职业文化。学校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文化融合。三是以专业建设为纽带,渗入职业文化。学校充分挖掘“工业”院校特点,提炼制造文化、汽车文化等8大专业文化,校企共同实施“浸入式”职业素质教育,把职业文化的精髓与学校专业课程、实践环节深度融合,并最终落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价值观培养上。四是以职业素质课程为基础,嵌入职业文化。学校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模块式、分层式、渐进式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业能力相互融合。五是以技能大赛和学生活动为抓手,润入职业文化。学校将技能大赛项目嵌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大赛元素融入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中,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借助大赛的平台彰显并感悟职业文化。(李慧萍)

“金护照”记录中职生金色年华

近日,北京市商业学校为年满18周岁、即将走上实习工作岗位的2015级近千名学生颁发了全面记录学生在校期间成长质量和成长轨迹的职业素养护照。该护照以金色为主色调,象征金色年华、金色硕果、金领人才;正面镶嵌金色纽扣,寓意扣好职业生涯的第一颗扣子。护照中贴满了记录学生所获得的成绩、荣誉、资格资质的证书、证明、证章,用人企业和学生家长可根据各自的标准及不同的需求,更直观、全面、可视化地看到学生职业素养的情况和特点、优势及潜能。

据介绍,职业素养护照就是在“德能兼备现代职业人”的人才目标引领下,以成长为主线,从职业精神培养和职业行为养成的角度出发,通过课程、基础、专业、岗位、拓展5个模块,以职业素养学分和证书、证明、证章的方式,记录学生获得的思想品德、技术技能、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的成绩、荣誉和资质、资格,全方位、全流程呈现职业精神、职业行为方面的成长质量和成长轨迹,实现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自我评价、自我诊断和自我提升,让学生的职业素养成长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可持续。

据了解,北京市商业学校以首善标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为目标,政校企家四方协同,在全国首创了“中职生职业素养护照”新模式,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专业学习、校园活动、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职业素养培养的各方面、各阶段和育人全过程,形成了职业素养培养的北京标准和北京模式。学校立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学生成长发展需要,通过调研分析,确定了20个职业素养指标,建构了新时代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模型。根据该模型,借鉴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护照”理念和“护照”作为通行证明的内涵,政校企家四方合作,协同育人,形成了“互联网 职业素养”的新格局。(王芊)

传承墨子精神 培育幸福工匠

2017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墨子思想与职业教育研讨会,还把墨子像“请”进了校园,并同期发布了出自《墨子·尚贤》篇的校训“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和校歌,以此为契机大力弘扬墨子的工匠精神,推进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等都将培养工匠精神提升到了国家层面。重塑工匠精神,就需要建立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文化和制度文化。而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就诞生了墨子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其思想中极具特色的就是理性、逻辑和工程师精神,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文化根基。为此,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借古鉴今,创新性地把墨子思想作为学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文化基础,努力培养智慧型、国际化的现代幸福工匠。

该校在教育实践中把墨子的工匠精神融入素质教育中,于点滴细微处下功夫。在课程上渗透人文教育内容,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使学生在掌握技能和技术的同时,养成“勤勉恪守”“敬业乐群”“诚实信用”等职业品格,实现“做事”与“做人”的结合统一。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树立学生的精品意识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最终内化为教职员工的教育信念和学生的学习信念,并外化为精神风貌及种种社会行为,进而提升高职教育的文化自信。

此外,学校还注重仪式教育,重视毕业典礼工作。同时,打造工匠文化,优化工匠生态,通过打造系统构思的“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校园文化环境,形成完整的育人链,让学生在环境浸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汤恺)

职业行为在实践中养成

学生职业行为的养成教育,需要在教学内容、实践环境、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全过程、多形式、立体化地组织实施。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改革,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飞行器制造技术专业在实践中形成“教学内容对接关键岗位,教学环境对接生产环境,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职业行为养成教育模式。

对接关键岗位,系统开发教学资源。基于企业发展及岗位需求,该专业从“培养规格、核心课程、实践条件、师资队伍”等多维度探索国际化人才教学标准,并聚焦“总装装配”等航空航天企业的关键岗位,系统梳理“软硬管路施工”等关键技术,引入欧盟航空制造行业12项核心技术规范,将飞机维护手册AMM等融入教学内容,解决教学内容对接行业技术的问题。

对照生产环境,全面建设实践资源。基于“环境育人”理念,该专业按照航空航天企业“仪器设备、环境氛围”的建设标准及管理理念,高标准建设实验实训室,形成集教学、科研、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多方位营造与企业一致的实践环境。同时,引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开发全真或仿真实践项目,解决实践教学对接岗位生产的问题。

借鉴职业标准,务实开展素质教育。鉴于航空航天行业的特殊性,该专业加强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将企业规范、工艺、质量融入教学过程,严格按照企业的工作要求、6S规范和质量标准实施实践教学,解决职业标准对接教学标准、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问题;按照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实践任务书、规范操作展示板指导学生,以标准质量模板、标准产品模型纠正学生,让规范意识、标准意识和质量意识等职业素质要素贯穿于育人全过程。(王守志)

“明理”教育融入一二三课堂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明法理、明德理、明学理、明事理、明情理”为目标,以2009年成立的明理学院为平台,深入开展职业信念教育。明理学院聚焦学生职业核心素质,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创新一年级学生课外活动载体,促进一二三课堂有效融通,稳步推进“五明理”教育,培育“守法纪、懂做人、爱学习、能做事、会生活”的学生。

明理学院根据学生特点编写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教材,课程重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以“五明理”为目标,从不同层面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学业规划、树立职业理想、提升职业能力。同时,通过一二三课堂有机融合,不断深化“明理”教育。

一是开展明理大讲堂活动,每月定期举行专题明理讲座,精心选取主题,择优聘请主讲教师,将明理讲座作为日常教育的一部分;二是开展心理素质提升活动,通过心理健康月和心理素质拓展大赛等系列活动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有效促进果敢、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职业品格的形成;三是开展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大赛,以赛促学,引导学生全面分析自我条件和外部因素,作出科学合理的学业和职业发展定位,设计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四是开展明理实践,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和基层以及红色革命基地,广泛开展政策宣讲、教育帮扶、文化宣传、专业调研、创业创新等主题活动。

在学生职业信念教育的教学与实践中,明理学院整合教师资源,统一协调全校学生的职业信念教育工作。经过多年探索,该校形成了职业信念教育系列教学与研究成果,受益学生面不断扩大,学生教育质量和各方满意度不断提高。(王琴)

“木砖石雕”刻出职业自信

在实施传统建筑文化研究过程中,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师生通过对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进行实地考察、测绘和人文交流,深刻认识到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助于唤起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有助于在当代青年大学生中重新架构起文化自信,从而建立起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自信。

通过校企合作、与收藏家合作,该校在全国各地收集了我国古代建筑中最能体现劳动者智慧和艺术的组成部分“木雕、砖雕、石雕”,建成中国古建筑构件收藏馆,并配套完成建筑文化网络数字馆及建筑文化读本,为各专业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该校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结合教学,实施了“曲阜孟子故宅”“滨州魏氏庄园”“博山颜文姜祠”“牟平牟氏庄园”“青城文昌阁”等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遗址建筑的测绘教学及建筑文化学习,使文化建设、专业教学“两相长”。通过对山东省境内现存古建筑的测绘实习及现场教学实践,该校配合开展了“建筑文化大讲堂”,举办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系列讲座,普及建筑文化知识。该校还鼓励教师通过微课、动画等多种形式,以多种方式展示古建筑风貌及古建筑的历史文化。

中国古建筑构件收藏馆的建设,在直接服务专业教学、研究的基础上,为建筑史学、建筑文化宣教提供了第二课堂,为社会民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欣赏古建筑雕刻艺术,提供了美学修习的实物大观,推进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传播和弘扬。(孟凡辉)

《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08日第10版 版名:2018职业教育活动周特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