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教学措施分析(小学生发现西游记)

2018-12-16 08:05 | 教育之江

真正优秀的父母,

都是孩子生命中不动声色的摆渡人!

西游记教学措施分析(小学生发现西游记)(1)

近期

教育之江双微

与浙江省教育学会德育分会

共同推出“发现好家长”栏目,

传授“别人家”的教养秘籍,

帮助你渡好孩子的生命之舟。

最近,浙江一位五年级的小学生火了!她写了一篇作文,隔空质问吴承恩,《西游记》中为什么到了西域小国,宴席上还是中餐?“小学生发现西游记漏洞”这个话题由此上了微博热搜,新华网、澎湃新闻、浙江在线等各大新闻网站也刊登了这则新闻。

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怎么做到如此“乐学”?而孩子思考和发现的精神,又是怎样培养的?第11期“发现好家长”就要和您分享孩子妈妈的小秘诀!

西游记教学措施分析(小学生发现西游记)(2)

五年级学生发现《西游记》“漏洞”!如何培养一个富有思考和发现精神的“乐学派”?

这位上了热搜的“小学生”就是来自九莲小学五年级的马思齐。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教授,在看过马思齐同学的作文之后说:“小朋友读书细心,作文上说的观点,大致是合理的。作家笔下的细节,往往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关系密切。但这些菜品是否淮安特有,则很难说。不过,小朋友的思考和发现精神,非常值得肯定。

西游记教学措施分析(小学生发现西游记)(3)

据孩子的妈妈葛女士介绍,齐齐从幼儿园到五年级,从读绘本到看名著,已经读了许多经典。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怎么做到如此“乐学”?而孩子思考和发现的精神,又是怎样培养的?在和葛女士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原来有这些秘诀!

读绘本看名著,妈妈一直在引导

马思齐同学现在是一位五年级的小学生,孩子的学习习惯已经慢慢成型,因此葛女士可以不那么操心了,她说,家长培养小孩子,就应该有这样一个过程:一开始是“背着她走”,慢慢地变成“扶着她走”,最后是“看着她走”。

“一开始真的是‘背着她走’!”葛女士回忆到,齐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会给她讲故事,读绘本,培养她的语言能力。等到了一年级的时候,齐齐已经开始看《疯丫头马迪根》《长袜子皮皮》这类不带拼音的图书了,这不仅可以培养她的专注力和耐心,而且对于提高孩子识字量也有很大的帮助。说到这,葛女士特别强调:“其实幼小衔接的时候,很多家长会把重点放在一年级知识点的学习上,实际上孩子识字量的提高、专注力、阅读习惯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才是更重要的。”

随着齐齐慢慢长大,葛女士开始会自己把关,让马思齐看各种名著。把关的标准是什么?葛女士说,就是要适合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读懂的,或者孩子跳起来能够触碰到的,这样的经典我就会推荐给她。有时候我想到一本好书,就会跟她说:“齐齐,我觉得这本书不错,想不想看看?”五年级的马思齐已经读过了《明朝那些事儿》《平凡的世界》《简爱》《傲慢与偏见》……现在正在看《三国演义》,而《西游记》原著,齐齐已经看过很多遍了。(葛女士为女儿推荐的书单:老人与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呼啸山庄、堂吉柯德、平凡的世界、明朝那些事儿、傲慢与偏见、汪曾祺散文、西游记、毕淑敏、傅雷家书……)

葛女士自己喜欢看书,也对齐齐的阅读习惯有很大影响。葛女士表示,自己平时喜欢看看书,写写评论,“一本好书值得反复读,就像《红楼梦》一样,不同的年龄读这本书,感受都不同。”葛女士在看书的过程中,也会时不时有了灵感,向齐齐推荐上一本好书。值得一提的是,就连齐齐的名字,也和妈妈爱看书有关。葛女士说:“怀她的时候我正在看《论语》,做梦的时候就梦到这个名字。就取名‘思齐’,即见贤思齐。”

在妈妈的引导下,齐齐不仅喜欢看书,还会反复读一本书,像她在作文里写得那样,《西游记》她看了很多遍,“先是看里面的故事情节,后来爱看孙悟空大战妖精的打斗场面,再后来关注起唐僧师徒的饮食来了。”

喜欢上学习,才会乐于思考

“学习有学习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是要付出努力后才能获得的。当你努力后有了收获,那时的成就感、满足感、幸福感是无与伦比的!”这句话,葛女士从小就跟孩子说。也就是因为这样,齐齐的心里,播下了一颗热爱学习的种子。

对此,葛女士回忆,齐齐学古筝的经历很关键。幼儿园时齐齐就开始学古筝了,面对初学的困难,葛女士一直陪伴她,鼓励她坚持下去,等到慢慢入门,逐渐熟练后,齐齐开始能弹奏出优美的旋律了。此时的马思齐第一次品尝到了学习的甜头,这让齐齐对于学习新事物、新知识有了无限向往。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从源头上让马思齐明白了学习的过程必然经历入门的困难到学成的喜悦,这为她之后的学习道路奠定了基础,思考和探索的那股劲儿也随之而来。现在,齐齐会开心地在解出一道题后跟妈妈说:“妈妈我完成了!”,学习的效率也越来越高,齐齐开始乐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她还对妈妈说:“我觉得做数学题是会分泌多巴胺的!”

《西行路上的“宴会菜”》正是通过这种乐于思考和探索的精神写成的。齐齐看《西游记》时,就有了疑惑,为什么唐僧师徒从大唐到天竺,一路上的“菜单”都是一样的?葛女士听到了她的疑问后,就告诉她“要不要试着写一写”,当齐齐写出了一篇作文出来后,葛女士接着引导她,给她提出几个问题: “吴承恩是哪里人”“他本人喜欢什么菜”。齐齐在妈妈的引导下上网查找资料,慢慢修改补充,这才有了这篇作文。

经常肯定孩子,才会敢于质疑

葛女士说,齐齐爸爸是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老师,也研究过儿童发展心理,他总是对我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要肯定她,称赞她,对她包容一点,帮她建立自信。 ”自信对孩子来说尤为重要,有了自信的孩子,才会敢于与人交流,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

所以,孩子有了一点的成绩,我们应该去称赞她;孩子学习上遇到瓶颈,我们应该包容她,鼓励她。比如齐齐刚开始学习英语时,比较吃力,单词很难记住,葛女士就陪她背单词,“当时,我们暑假散步的时候也在一起背单词。”就这样,齐齐的英语进步非常快。写作亦然,为了帮助齐齐写好作文,葛女士也和她一起写,齐齐接受采访时说道:“开始写作文时我写得很慢,也写得不好,妈妈还和我一起写作文。比如春天到了,就写春天的景色和人物。慢慢地,我就喜欢上了写作文。”

葛女士还会经常向齐齐转述老师对她的夸奖:“我会把老师对她的肯定告诉她,也会向她称赞老师的优点,让她知道老师喜欢她,也让她知道要感恩老师的辛勤培养。”对孩子来说,有时候老师的肯定甚至比家长的肯定更有分量。正是因为这样,齐齐在学习上也越来越有自信, 遇到问题喜欢研究,也敢于提出来,也难怪,九莲小学的蒋校长说,马思齐小朋友,她就是一个“钻研型的孩子”。

【浙江新闻 】

附:西行路上的宴会菜

《西游记》这本书,我百看不厌。先是喜欢里面的故事情节,后来爱看孙悟空大战妖精的打斗场面。再后来,由于我的“吃货”属性,关注起唐僧师徒的饮食来。

话说师徒四众由东土大唐一路向西,由于八戒贪嘴食量大,孙悟空又有些本领,四人便很有机会经常吃到别人招待的“宴会菜”。“宴会菜”一般是这样出现的:

1、大国国君招待接风宴

2、降妖除魔感恩宴

3、妖精成亲(与唐僧)宴

4、寺中素斋

书中描写各类宴会饮食,分外精彩,譬如:

古云:“珍馐百味,美禄千锺。琼膏酥酪,锦缕肥红。”宝妆花彩艳,果品味香浓。几般蜜食,数品蒸酥。油扎糖浇,花团锦砌。金盘高垒大馍馍,银碗满盛香稻饭。

可是,你可曾发现,无论作者写得多精彩,从东土大唐到西域,地域差别如此之大,吃得菜却如此雷同。我整理了几个老少皆知的场景罗列的菜名,如下:

1、第54回西梁女儿国国王婚宴菜单:玉屑米饭、蒸饼、糖糕、蘑菇、香蕈、木耳、石花菜、黄花菜、紫菜、蔓菁、芋头、萝菔(卜)、山药、黄精……

2、第67回驼罗庄斋饭:面筋、豆腐、芋苗、萝白、辣芥、蔓菁、香稻米饭、醋烧葵汤……

3、第69回朱紫国:狮仙、笋芽木耳、蘑菇、黄粱饭、菇米糊、粉汤……

4、第79回小儿国国王宴请:狮糖、粉条、蘑菇、木耳、黄精、香稻饭……

5、第82回无底洞白毛老鼠精成亲宴:蔬菜更时新,豆腐、面筋、木耳、鲜笋、蘑菇、香蕈、山药、黄精……椒姜辛辣般般美,咸淡调和色色平……

6、第100回大唐庆祝宴:烂煮蔓菁、糖浇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几次添来姜辣笋,数番办上蜜调葵。面筋椿树叶,木耳豆腐皮……

从这些菜单里看出,米饭、蘑菇、香蕈、木耳、豆腐、面筋、芋头、萝卜,几乎每顿饭都有这些食物。相同的食物穿越了十万八千里,遍布各个地域,仿佛比孙悟空的筋斗云还要快还要远。大唐与西域小国饮食一般无二,妖精与国君喜好完全相同,这不免令人生疑,这怎么可能?

原来,《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淮安人,上述这些食物大多是江淮美食。他虽则可以天马行空地想像出各个西域国家、各个千娇百媚或妖或人的美娇娘,但他没有虚构菜单,没有写各地不同风味的美食,而是照着自己生活的地域,来实写食物,这又是为何呢?

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设身处地去思考,也就是说假设我们也在明朝,假设我们处在吴承恩的处境中,会如何?吴承恩生活在明朝,当时的人们应该知道西域,对西域国家很有一些传说和想象,民间流传了许多唐僧西行的传说故事,这些都为他创作小说构建了基础。吴承恩饱览群书,又特别喜爱神话故事,喜读志怪小说,所以能写就《西游记》。然而,他并没有真正到过西域,加上家境贫寒,纵使有昂贵的西域进口食品,他也未曾听说,更别提吃过了。细节难以虚构,特别是饭菜饮食,要写得有板有眼,菜单罗列得洋洋大观,恐怕他是难以做到的。最方便的就是拿自己熟悉的食物来写,写着写着就大都是家乡美食了。

我不知道吴承恩有没有意识到他“宴会菜”菜单的重复。或许他明白,但由于古时候交通不便,书籍查阅不便,没有百度,没有百科全书,需要大海捞针似的去寻找信息,他无法办到,就用自己熟悉的菜品来写。或许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菜单上的“漏洞”。

我真想穿越到明朝,去劝说吴承恩,让他多请教有这类专业知识的人,比如厨子;再或者请教走南闯北的行脚商人,他们也许会知道多一些。又或者,我带足盘缠,拉着吴承恩去旅行,来一趟真正的“西域游”,吃遍西域各地菜品,再将它们编排好了不重样地写进“宴会菜单”里,可不更好?

神游回来,我深深觉得《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如果能改进了书中的菜品细节,将会使它更符合实际,更有趣,更有可读性,令读者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成为本书中画龙点睛的一笔。

(原标题《五年级学生发现《西游记》“漏洞”!如何培养一个富有思考和发现精神的“乐学派”?》,原作者刘育志。编辑陈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