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拥有较低的毛利率(毛利率持续下滑且低于可比公司)
集微网消息,虽然我国纯电汽车产业规模世界领先,但整体来说,新能源汽车行业仍处于起步发展期,未来仍面临多种技术路线迭代、切换的可能,为更好应对行业可能发生的变动,我国政府出台多项技术创新引导政策,对各种技术进行储备,其中针对氢能方面,我国也在加强燃料电池系统、电堆及其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等核心技术研究,一批产业链企业由此获得快速发展,部分企业为扩大市场优势,已于近年陆续启动IPO上市进程。
继亿华通、重塑股份之后,国富氢能、治臻股份以及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捷氢科技”)已于近期开启了科创板IPO上市新征程。其中,捷氢科技由上汽集团孵化,笔者在查阅其IPO招股书发现,捷氢科技不仅在一些短板上与已撤回IPO申请的重塑股份高度相似,还存在整体毛利率水平不及可比公司、主要产品毛利率持续下滑、长期持续亏损、未来盈利前景不明朗等多种不利情况,面临上市失败的风险。
毛利率逐年下滑且低于可比公司
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我国已有腾龙股份、潍柴动力、华昌化工、美锦能源、大洋电机、东方电气、雄韬股份、科力远、道氏技术、巨化股份、全柴动力、安泰科技等A股上市公司部署氢能相关产业链技术、产品的研发,同时也诞生了捷氢科技等一批专注于氢能动力的创新公司。
与其他企业相比,捷氢科技背靠上汽集团,在技术支持、市场投放等方面具有近水楼台的先天优势,在上汽集团的全力支持下,捷氢科技的营收从2019年的1.12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5.87亿元,已与亿华通营收规模基本相当,过去3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128.64%,处于快速增长期。
其中,燃料电池电推、系统及分总成是捷氢科技的主要营收来源,2020年、2021年合计营收占主营业务营收比重分别为72.68%和82.78%。
但在净利润方面,捷氢科技显然不及可比公司,其中燃料电池系统是捷氢科技各细分业务中毛利率较高的一个类别,报告期内该类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7.35%、35.93%、30.78%,处于快速下滑趋势。而可比公司亿华通该类业务报告期各期的毛利率分别为48.78%、45.19%、40.44%,均高于捷氢科技表现。
捷氢科技将该类业务毛利率低于可比公司的原因归咎于两个方面,一是产品主要投放在物流车、客车及重卡等应用场景,公交客户占比较低,总体售价相对较低;二是为了拓展产品使用场景和市场占有率,报告期内采取了低价竞争的策略。
除了核心产品毛利率不及可比公司,在整体毛利率方面,捷氢科技也要大幅弱于亿华通和重塑股份。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各期,捷氢科技整体毛利率分别为22.42%、18.67%、27.99%;而亿华通报告期各期的整体毛利率分别为45.12%、43.6%、37.88%;重塑股份2019年、2020年的毛利率分别为31.26%、32.02%(2021年数据因撤回IPO未披露)。
捷氢科技表示,公司的综合毛利率水平与亿华通存在差异,主要受产品结构以及客户群体不同所致。对比3家企业报告期内各细分领域毛利率还发现,捷氢科技出现毛利率大起大落的情况,也侧面说明该公司相关业务尚未成熟稳定。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捷氢科技2021年毛利率有所提升,但未来仍面临继续下滑的风险。招股书显示,捷氢科技燃料电池电堆原材料采购主要为膜电极及其原材料、其他电堆零部件,两者于2021年的采购比重达69.8%,采购价历经2020大跌后,于2021年趋于平稳,如外购膜电极2021年采购价为465.66元/片,同比下降9.74%;其他电堆零部件2021年采购单价为158.4元,同比下降29.32%。
而燃料电池电推产品平均销售单价却出现暴跌的情况,如PROME M3H这款产品,2021年售价为25.97万元/台,同比下跌50.18%,捷氢科技表示,售价大幅下降主要受公司采取低价竞争策略所致。未来随着产品的成熟度不断提高,氢能相关产品售价将会持续下滑,如果捷氢科技继续采取低价竞争策略,将对其毛利率持续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业绩高度依赖政策补贴,面临长期亏损风险
除了毛利率持续下滑,捷氢科技还面临着长期盈利难的发展难题。
盘点中笔者发现,捷氢科技的营收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报告期各期第四季度收入占全年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7.24%、92.11%和90.20%,其中2019年上半年营收为0,2020年上半年营收占全年比重仅0.16%,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针对这一季节性特性,捷氢科技解释称,主要受燃料电池行业补贴政策制定周期的影响,近两年燃料电池行业补贴政策和细则一般在下半年发布,公司一般在下半年根据客户订单进行生产订单确认、物料准备以及产品交付工作。
同时,燃料电池行业尚处于商业化初期,产业链及行业供应链各环节存在标准化程度低、产业化能力不足等问题,也对捷氢科技产业化量产能力以及项目验收造成一定的影响。招股书显示,捷氢科技2021年的燃料电池系统的自有产能达6000套/年,该年度实际产量仅为716套,产能利用率仅为11.52%,而该年度亿华通燃料电池系统产能利用率为39.45%。此外,捷氢科技其他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同样处于极低水平,如燃料电池电堆的产能利用率为22.53%。
与纯电汽车已进入到市场化驱动发展阶段不同,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严重依赖于政策补贴。
受此影响,捷氢科技自成立以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尚未盈利,处于持续亏损状态。报告期内,公司母公司报表净利润分别为-3,487.81万元、-9,382.61万元和-5,851.13万元,且公司整体变更时存在未弥补亏损。
需指出的是,氢能技术至今仍是一项储备技术,尚不具备商业化土壤,其发展依赖于国家长远战略部署,根据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约5万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更指出,至203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提升至100万辆,据此推算,2025-2035年燃料电池汽车年复合增速仅为34.93%,由此可知,作为储备技术路线,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氢能汽车每年增量都非常有限,无法实现大规模出货,这意味着氢能产业链企业将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捷氢科技表示,在行业补贴政策变化、整体行业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若公司无法在未来提升自身盈利能力或改善运营情况,将存在未来一定期间无法盈利(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和无法进行利润分配的风险。
事实上,氢能产业链企业盈利难已成市场共识,产业链企业面临“做多亏多”的局面。
此前亿华通为冲击科创板上市,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剔除不良资产,曾在2017年-2019年连续3年实现小幅盈利,但成功上市的2020年又回归亏损之路,2021年更是创下1.78亿元的亏损新高;2022年上半年再度亏损6174.91万元,同比扩大212.84%,可以预见,随着下半年“旺季”到来,亏损幅度或再度扩大。
另外,目前氢燃料电池系统处于发展初期,产品更新换代较快,需要产业链企业巨额研发投入来实现产品迭代及技术更新。一旦捷氢科技研发无法跟上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需求,不仅巨额研发投入打水漂,还可能导致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
整体来说,国内研究和开发氢能技术和产品的产业链企业众多,目前主要是储备价值大于商业价值,捷氢科技虽然背靠上汽集团,但同样面临市场规模小、商业化难度高、业绩严重依赖政策补贴等问题,重要的是,其未来仍将面临长期持续亏损的风险,这对追求短期套现离场的资本市场来说,捷氢科技短期内难以获得的市场认可,同时随时面临政策方向调整风险,进而其上市也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
(校对/占旭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