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方言地名(兴化方言捂罧chōng)

罧(chōng)

罧,音“申”,兴化人读如“充”,指的是一种原始的、古老的捕鱼方法。《淮南子·说林训》中有:“罧者扣舟。”高诱注曰:“罧者,以柴积水中以取鱼。扣,击也。鱼闻击舟声,藏柴下,壅而取之。”郭璞的《尔雅注》中说:“今之作椮者,积柴木于水中,鱼得寒入其里藏隐,因以薄围捕取之。”按此说,“罧”也可写作“椮”。宋代的贺铸还曾以此字入诗:“愁鸱守渔罧,怒犬突神林。”

这种捕鱼的方法极其简便,也颇有收获,故而一直为兴化人所使用。此法捕鱼,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捂罧”。天气尚暖的时节,在沟头里、在河湾处、在蒿草蒲草菱盘茂密的地方丢些稻草和树枝,这些废弃之物在水中“捂”成的“窝”,就是“罧塘”。在流动不息的水世界里,稻草疙瘩和树木枝桠的所在无疑是安稳的、温暖的、富裕的。天气渐凉之后,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鱼儿会在“罧塘”里安下家来,它们不愿整日整夜地觅食、嬉闹了,而是躲在浓密的屏障里,或钻入绵软的泥土中,享受晏居之乐。农村人所说的捂,本来是指用被子、衣服、穰草、苫子把人或物遮盖住或封闭起来,照理说,水中是谈不上捂的。但泰州人偏偏把往水中丢放稻草和树枝称为“捂”,这就使得“捂罧”充满了诗意、温情和乐趣。他们在为鱼儿们“捂”窝的时候,心里肯定是把鱼们当着自家养着的呢。

“捂”的过程是漫长的,这是为了等待更多的鱼儿的归来。寒冬来临后,人们便开始“出罧”了,当然,更多的人家是到快过春节的时候才“出罧”。所谓“出罧”,就是取“罧”中之鱼。其法是:先在罧塘四周围上网,然后把先前丢下去的稻草和树枝捞上来,接着便是罱子罱、用捣网兜、用趟网推,把浮在水中的、沉入水底的、钻进泥里的鱼儿全部惊动起来。被罱子、捣网、趟网捞出水面的,只是罧塘里的小部分鱼,更多的鱼还在水里乱窜呢,待四周的围网收拢起来,那里面可是一大堆鱼啊,都是膘肥鳞亮的,都是活蹦乱跳的。

兴化方言地名(兴化方言捂罧chōng)(1)

网络图片

至今没有人能解释清楚:“罧”字在兴化人嘴里为什么会被说成“充”?要知道,“chong”音成“shen”音,在兴化话中是没有第二例的。于是,有人便以为“罧”应有其它的写法。《扬子晚报》就发过一篇文章,主张把这个字写成“茺”。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个“茺”只能用在一种叫做“茺蔚”(即益母草,有通经止血之用)的草名中,根本没有“集柴水中以取鱼”的意思。看来,“罧”的字形并没有搞错,只是我们的读音特别,个中可能不出于两点:第一,兴化人长时间读错了字;第二,各种字典、词典漏收了已响了数千年的另一个读音,《康熙字典》上说它还可以读“沁”或“林”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