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十大民俗文化(必看的5大山西民俗文化)

山西是中华名族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历史从旧石器时代发端,经过数千年的演进,形成有别于其它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山西拥有的所有城市文化都极具代表性,拥有着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那么,本期将为大家带来到山西不可错过的5大民俗艺术,用民俗艺术记住这座城!

山西十大民俗文化(必看的5大山西民俗文化)(1)

1、炕围画

据考证,炕围画应该脱胎于我国古代壁画,同宫殿、寺庙、园林建筑彩画一样,皆为建筑彩画艺术的一种。因为炕围画的创作者都是民间工匠,历来不为官方重视,因而史书无记载,难以考证其起源。

炕围画是特殊地域的特殊产物。山西一带因黄土高原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气温偏低,农村中家家户户都用火炕取暖御寒。炕上的墙面极易脱落起皮,经常弄脏衣物被褥。于是人们先以刷墙所用的白土(亦叫甘子土),调以胶水,在环炕的墙上涂一高约二尺的“围子”,这样既保护了墙面,又使人们免遭了脏衣污物之累。

山西十大民俗文化(必看的5大山西民俗文化)(2)

2、威风锣鼓

晋南威风锣鼓是诞生和流行于山西临汾一带的民间传统打击乐,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它击奏多姿、威武雄壮,故称“威风锣鼓”。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集会游行,便会出现在民间。

威风锣鼓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这种锣鼓演奏形式开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威风锣鼓古朴典雅、纯正健美,蕴藏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是中国鼓乐的经典,具有形态、音响、乐曲、表演四方面的美学特征。在历史的发展中,吸取不同时代鼓乐艺术的精华,终于发展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粗犷豪放,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鼓”。

山西十大民俗文化(必看的5大山西民俗文化)(3)

3、祁太秧歌

祁太秧歌是一种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太谷县以及周边县市的民间戏曲艺术。属于晋中盆地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体艺术。它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软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祁太秧歌”的曲调非常丰富,现在能搜集到的曲子约三百余首,是一个既能登台表演又适于在生活中随时哼唱的歌种。它所反映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在山西民歌中别具一格。

山西十大民俗文化(必看的5大山西民俗文化)(4)

4、山西民间面塑

面塑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山西民间面塑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山西民间面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在民间一般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久而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山西十大民俗文化(必看的5大山西民俗文化)(5)

5、平阳木版年画

平阳木版年画是山西省的传统民俗工艺品。起源于古代山西河东路的平阳府(今临汾市),自宋、金到明代、清代年间,流传甚广。宋代,自毕升发明活字排版印刷后,中国的雕版印刷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北宋灭亡时,金人以汴梁掳迁至平阳去的刻工与书版作为基础,使这一带的印刷业得到发展。平阳,成为金代雕版印刷的中心。

官府在这里专门设置出版机构,管理民营书坊与书铺,使这里的雕版印刷逐渐繁荣起来。木版年画是中国社会的缩影,其田神、仓神、井神、神之格思等作品,揭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丰年的祈盼,对于研究中国社会的生产发展及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价值。

以上5大民间艺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艺术瑰宝。它们凸显出“中国范儿”,不仅广受国际友人的欢迎,也在中国人民的世代传承之下,不断发挥出新的光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