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和治理(从破坏湿地到守护湿地)
9月1日,李长吉在富锦国家湿地公园驾驶游船。
黝黑的面庞,炯炯有神的眼睛,50岁的李长吉走在富锦国家湿地公园的巡护路上,不时地望着远方。
李长吉在这里已经工作了十几年,除了旅游旺季帮着开车、驾船迎送游客,他还是湿地“守护者”,每天在园区巡视,劝阻那些不守规矩捕鸟、捞鱼、捡鸟蛋的人,还负责清洁卫生、保持湿地环境。
李长吉工作风风火火,说话快人快语。“我家原来就在湿地公园附近的村子住,捕鱼、抓鸟、捡蛋的事儿都干过。”李长吉说,“为了多打粮,早年间许多村民都在湿地里开荒,我也开了7垧多地。”湿地“守护者”当年也曾是湿地“破坏者”。
2005年起,黑龙江省富锦市开展了退耕还湿行动,截至2009年底,湿地公园内共退耕还湿约1200公顷,李长吉的开荒地就在其中。“那时感觉自己的财路被断了,但几年后想法变了。”李长吉说,“成立保护区退耕还湿后,鱼回来了,鸟回来了,环境变美了,湿地还调节小气候,周边耕地风调雨顺,打粮也多了。”
湿地公园开园两年多后,李长吉开始在这儿打工,“从那时起,我觉得自己身份变了,保护湿地成了我的责任。”李长吉吃住在园区,开车驾船,清洁巡护,一干就是十多年。自己有了固定收入,周边农田有了保护,游客也有了好去处,李长吉说:“湿地一定要保护好,不光是为我们自己,这也是给子孙后代留下的财富。”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这是9月7日拍摄的富锦国家湿地公园风景(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拼版照片:上图是9月9日拍摄的富锦国家湿地公园局部(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下图是2005年之前被破坏的黑鱼泡保护区,富锦国家湿地公园是后来在保护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这是富锦国家湿地公园中的水鸟(9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9月1日,李长吉在富锦国家湿地公园内巡护。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9月7日,李长吉在富锦国家湿地公园内清理水中的老旧网具(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9月1日,在富锦国家湿地公园,李长吉望着远方飞翔的鸟。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9月7日,李长吉(前)和工友在富锦国家湿地公园内清理大风吹折的树枝。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9月1日,在富锦国家湿地公园食堂前,李长吉在晾晒辣椒。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9月7日,李长吉(左)和工友在富锦国家湿地公园内劳作。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9月1日,忙碌了一天的李长吉回到宿舍整理衣物。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9月7日,忙碌了一天的李长吉在宿舍与女儿视频通话。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这是富锦国家湿地公园中的水鸟(9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程婷婷 摄
9月1日,在富锦国家湿地公园的船上,李长吉望着远方。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作者:王建威
来源: 新华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