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展创作写意人物高研班(蓝田韩鹏飞老师力作)
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平台
散文 / 诗词 / 小说 / 情感
我国最早的成文乡约,对后世明清的乡村治理模式影响甚大。它是"蓝田四吕"即: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吕大防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所制订和实施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尤其是到明代,吕坤对《吕氏乡约》做了进一步发展,他提出《乡甲约》的突破,是把乡约、保甲都纳入到一个组织综合治理,它对后世影响极大,为现代乡村自治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历史上推行乡村自治的儒者们,把乡里自治的传统一直追溯到周代。经常被引用的古籍,如《周礼-地官-族师》,"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十人为联,四闾为族,八闾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孟子所描述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也是后人乐于称道的。中国最早的成文乡里自治制度,可能是陕西蓝田吕大钧制定的"吕氏乡约"。这个乡约的四大宗旨是使邻里乡人能"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由人民公约,而不是官府命令。"由人民主动主持,人民起草法则,在中国历史上,吕氏乡约实在是破天荒第一遭。"
吕氏乡约在关中推行没有多久,北宋就被金人所灭,昙花一现的乡约也被人遗忘了。到了南宋时,朱熹(1130-1200年)重新发现了这个乡约,考证出其作者是吕大钧,据此编写了《增损吕氏乡约》{18}。由于朱熹在学术上的名气,加上他对乡约热心地编辑和改写,使吕氏乡约在出世后的一百年,重又声名远播。
“吕氏乡约”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四大宗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人民公约,而非官府命令。
(2)成文法则。中国农村的成训习俗以往大都是世代相续,口头相传,从没有见之于文字、契约。
(3)以乡为约束单位,从小处着手,易收功效。
(4)自愿加入。“其来者亦不拒,去者亦不追。”
(5)民主选举。“约正一人或二人,众推正直不阿者为之。专主平决赏罚当否。”
(6)以聚会的形式,使乡人相亲,淳厚风俗。
(7)赏罚公开。“遇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
(8)议事民主。“若约有不便之事,共议更易。”
位于蓝田县白鹿原上的芸阁书院
《吕氏乡约》赋
作者∕ 韩鹏飞
《吕氏乡约》,篇幅字逾三千。四大宗旨,著名立世旷典。沅芷澧兰,志弘辞微旨远。功德千秋,历代推崇肃然。
吕大钧
北宋年间,蓝田乔村四贤[1]。论道考礼,共研儒学经传。咀嚼英华,大钧泻于文翰。以德立本,倡导修身向善。过失相规,矩则诱掖奖劝。为人处事,以礼勒行不倦。守望互助,相恤被发缨冠。复礼克己,村民入约自愿。乡贤引领,定期奖评在案。
杰作问世,即率族人躬践。犹如甘泉,渗入诗礼故园[2]。浸润关中,复兴秦俗誉满。张载[3]祝颂,程颐[4]心慰称赞。朱熹[5]增损,守仁[6]播化南赣。从吾[7]高评,兆廉[8]解惑薪传。国藩[9]《家训》,摘句诫子劝勉。南海《答问》[10],奉为敦品箴言。民国漱溟[11],受其影响不浅。明清世重,斯约流行广泛。遍布乡村,播及日本朝鲜。民间谱牒,亦皆范水模山。
嗟乎!理学名宗,业已藏之名山。移风易俗,使民立懦廉顽。佐雍得尝,黎元染化而迁。泮林革音,闾邑草野宴然。
吕氏家学,宝贵文化资源。世易时移,价值基因可鉴。县委重视,师大[12]研微钻坚。温故知新,课题启后承前。借镜观形,推陈出新补短。完美融合,时代之价值观。正义至上,花成蜜就圆满。叹为观止,《新约》[13]荦荦大端。省身励志,普及教化鸿渐。吕氏故里,痒序先著一鞭。有教无类,传习芸阁书院。风行草偃,引领乡村“蝶变”。激薄停浇,还淳反朴流衍。德洋恩普,必将春晖永绽。
《蓝田新乡约》审定会现场
注释:
[01]四贤:即指北宋时期蓝田乔村府的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吕大防昆仲四人。
[02]诗礼故园:因蓝田系王维辋川诗谷所在地和《吕氏乡约》诞生地,故名曰“诗礼故园”。
[03]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凤翔郿县(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对吕大钧所撰并躬身践行的《吕氏乡约》,颂其“秦俗之化,和叔有力”。
[04]程颐:(1033-1107),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程颐与其胞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程颐对吕大钧所撰并躬身践行的《吕氏乡约》,亦称其“任道担当,风力甚劲”。
[05]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朱熹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对《吕氏乡约》其进行了润色“增损”,编写成《增损蓝田吕氏乡约》,成为教材,再度使吕氏乡约名声鹊起。
[06]守仁:即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他“参酌蓝田乡约,以协和南赣山谷之民”,制定了《南赣乡约》,在江西南安、赣州一带推行,收到良好效果。
[07]从吾:即冯从吾(1557年~1627年),字仲好,号少墟,陕西西安府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与袁可立、高攀龙同科,官至工部尚书。创办关中书院,人称"关西夫子"。冯从吾是明代关学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融合的集大成者,并是东林党在西北的领袖。冯从吾赞扬说:自从《吕氏乡约》在关中推行以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08]兆廉:即牛兆濂(1867年-1937年),字梦周,号蓝川。西安市蓝田县人,是清末民初名满三秦的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尊为关中大儒和横渠以后关中一人。民国时期牛兆濂在四吕故地讲学八年,选《吕氏乡约》为教材。
[09]国藩:即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在《家训》里也引用《吕氏乡约》之“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等劝诫二子。
[10]南海:即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答问》即指康有为的《桂学答问》。康有为在《桂学答问》中亦告诫弟子:会讲“宜以《蓝田吕氏乡约》为法”。
[11]漱溟:即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梁漱溟在山东推广“乡村教育”时,仍以《吕氏乡约》为范本。
[12]师大:即陕西师范大学。
[13]《新约》:指新编的《蓝田新乡约》。
作者简介:韩鹏飞,1959年出生,西安市蓝田县蓝关街道办西关村人。字大鹏,号辋川寒石,年逾半百,又号滋水愚翁、乐志斋主,西安航天工业学校职工。好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以自欺;嗜涂鸦,愚迷不悟,浪费纸墨以消遣。偶有会意,虽不入流,亦欣然自得,聊以自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