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社交恐惧症的24个表现(社交孤立因何损害健康)

社交孤立或叫社交隔离、社会孤立、社会隔离,是指人与社会客观上的“失联”社交孤立的主要情绪是孤独,当事者往往自认为不受周边人欢迎,或者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并非“同类”,好像被整个世界抛弃了社交孤立的人习惯于独自待在家里,且不与熟人和亲朋联系,即使有机会亲近他人也刻意回避,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突然社交恐惧症的24个表现?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突然社交恐惧症的24个表现(社交孤立因何损害健康)

突然社交恐惧症的24个表现

社交孤立或叫社交隔离、社会孤立、社会隔离,是指人与社会客观上的“失联”。社交孤立的主要情绪是孤独,当事者往往自认为不受周边人欢迎,或者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并非“同类”,好像被整个世界抛弃了。社交孤立的人习惯于独自待在家里,且不与熟人和亲朋联系,即使有机会亲近他人也刻意回避。

今年8月上旬,美国心脏协会发表的《关于客观和主观的社交孤立对心血管和大脑健康影响的科学声明》(以下简称《声明》)指出,社交孤立容易增加冠心病事件、突发冠心病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同时与中风、痴呆也有密切关系。

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

社交孤立或有孤独感者,心脏病事件和心脏病死亡概率可增至29%。在一项为期6年的随访研究中,社交孤立的心脏病患者死亡率增大了2~3倍;每月仅有3次或更少社交的成年人,其心脏病发作风险高达40%。社交孤立、独居和非最佳的社会关系已被证明会带来心衰再入院的可能。另有研究发现,在等待心脏移植超过12个月的患者中,社交孤立和抑郁的人更有可能恶化或死亡。

《声明》认为,社交孤立、孤独与偶发中风、复发性中风、痴呆及认知障碍等大脑健康问题相关联。统计数字表明,社交孤立和孤独使卒中发病风险、成人复发中风风险、痴呆风险分别升高了32%、40%和26%。

《声明》认为,孤独感与偶发性痴呆、认知能力下降之间存在正相关。在平均5.3年的时间里,受调查的6000名以上美国人中,社交融合较好者,认知能力下降的速度更慢。伦敦大学学院的超过1万人的生活与健康数据亦显示,在60岁时几乎每天都与朋友会面的人,与隔几个月才与朋友会面的人相比,此后患痴呆症的风险低12%。

与多种不健康行为有“瓜葛”

社交孤立通过多种途径破坏心血管和大脑健康。社交孤立与体力活动水平少、久坐时间长、水果和蔬菜摄入不足,以及吸烟、酗酒、肥胖、药物依赖等不健康行为有“瓜葛”。同时,孤独、抑郁与社交孤立之间如影相随,难分彼此。另有研究发现,与没有社交孤立和抑郁的人相比,社交孤立和抑郁者更容易催生复发性冠心病,如复发性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事件。

从客观角度来看,由于丧偶、退休、福利待遇下降等原因,孤立情况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剧。依据《声明》,在美国等于或者大于65岁的人群中,近1/4的人因社交孤立而不能自拔,社会关系不良者的寿命普遍较短。

年轻人往往也不能幸免

需要强调的是,社交孤立和孤独感不仅常见于中老年群体,年轻人往往也不能幸免。哈佛大学一项调查将当前18~22岁的年轻人描述为“最孤独的一代”。这一年轻族群之所以与外界“失联”,最可能的原因是社交媒体使用率较高、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不多。这样的年轻人在整个成年期都伴随更多的心理困扰、更少的教育、更匮乏的职业成就及肥胖、吸烟等健康问题。

当前迫切需要制订、实施相应的战略干预计划,以阻止社会孤立和孤独对人们身心健康的持续影响。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大众对社交孤立和孤独有更深刻的认识,热诚帮助社交孤立的人摆脱“失联”的陷阱,重新融入人际交往。同时,还要鼓励社交孤立者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做有意义的事情。有调查发现,乐于助人且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其血脂水平更好、血压更平稳、糖代谢状态更佳、睡眠质量更优,缓解心理负荷能力更强,其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明显优于常怀恶意及损人利己的人。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保持纯净、乐观的思想状态,确实能消除不良情绪和自我减压,让喜悦的心情战胜憋闷的心境。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会体验到更多的愉悦、快乐、幸福和满足,这样的人,往往是和社交孤立“绝缘”的,也较少会被高血压、心脏病、脑卒中、癌症等恶性疾病袭扰。

文: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 李为民

整理:健康报特约记者 衣晓峰 通讯员 娄奇

来源: 健康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