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陵棂星门(风雨棂星门)

文|张长国

在菏泽市成武县城区古城街西段路北,有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棂星门”,它孤立于闹市一隅,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默默注视着古城的人来人往和世事变迁。斗转星移,风霜刻在它身上的历史印记愈发厚重,引来人们的探秘和追寻。

“棂星门”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质或石质建筑。“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后汉书·祭祀志下》曰:“汉兴八年……于是高帝令天下立灵星祠。”汉高祖祭天祈年,命祀天田星。天田星是二十八宿之一“龙宿”的左角,因为角是天门,门形为窗棂,故而称门为棂星门。皇帝祭天时,要先祭棂星。文庙是供奉孔子的地方,把进入文庙的第一座门命名为棂星门,是象征尊孔如同祭天,体现了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指导思想的重要性。

成武县现存的这座棂星门为全石质,高约6米,宽12米。和其身后的文庙一样,棂星门几经沦废,又几经重修。根据清康熙九年《城武县(即今成武县)志》记载:“学宫(文庙),在县署东,依城东门内……历唐宋元明四代于兹。”唐代以来,此地一直是文庙所在地。

据记载,棂星门的出现大约是在宋代,只不过当时叫“乌头门”,是木质的,因而易损坏。元代、明代直到清康熙年间,因战火兵燹,文庙先后历经十多次荒废和重修,规模逐渐扩大。

十陵棂星门(风雨棂星门)(1)

明成化元年,河北广宗县人王达任成武知县,看到庙学倾圮,本着“为政必本于教”的理念,于成化二年春天,集合县内大小官吏和儒学的师生一起商议重修文庙。因资金不足,就倡议大小官吏拿出俸禄进行集资。在他们的带动下,县内的师生和绅庶共同捐资,募集修缮资金,重修文庙。

当时的棂星门是木质的,受雨水侵蚀,已经腐坏,为了一劳永逸,就更换成了石质的。这次重修文庙,是王达任职时的一次大事件,是其政绩之一。当时的礼部侍郎刘定之为此专门写了一篇《修庙学记》,文章收录进清代《城武县志》,是棂星门以石易木的明确记载。

从《城武县志》中的文庙绘图可以看到,棂星门和其他牌坊式建筑不同,其中间和两边的过道中是安装有木质窗棂式大门的,中间是对开的两扇,左右两边是分别向左右开的单扇木棂门。

中间的石头横梁上刻有“櫺星門”三字,其中“櫺”字下三个口写成“品”字,有儒家文章天下一品的意思,还有天下文士会集门下研究品读儒学、光大儒家的含义。

左右两边的横梁上分别刻有“江汉秋阳”“金声玉振”,这两个词均出自《孟子》,都是称颂孔子的话。

棂星门中间的两根立柱上刻有一副对联“配天地而为三千古一圣 并君亲而为五万世一师”,底端用石刻莲花座承托对联。横梁和立柱上所刻的书法稳重秀丽、儒雅大方,令人油然而生崇敬好学之心。四根方立柱上端雕有二龙戏珠圆顶,简洁而又庄严古朴。

十陵棂星门(风雨棂星门)(2)

文庙是一处三进院、坐北朝南的古建筑,占地面积三十余亩。除棂星门外,向北过泮池后分别是戟门、大成殿、明伦堂三处建筑。

棂星门是进入文庙的第一座门,进门后六七十米处就是泮池,这是一个半月形的池塘,东西长十多米,南北宽三米左右,中间是一座小石桥,两边是木桥,这是官学的标志。泮池挖成半月形,是依据《礼记》而来,书中说天子之学为“辟雍”,有水环绕;诸侯之学称“泮宫”,泮宫之水只能半之。县学新入学的学生要过桥去拜孔子,称为“入泮”“游泮”,因可以采集池塘中的水芹插在头上显示进入官学,所以也叫“采芹”。

泮池在成武县的民间传说中是一个神奇的池塘。老百姓不知道池塘为什么挖成半月形,便把它叫作“月牙河”,并且附会出能鉴别人间善恶的特殊作用,演绎出一个关于“月牙河”的民间故事,说正直善良的人过桥没事,而缺德作恶的人走上去就会掉下河,并说此月牙河后来反映到戏曲中的包公脸谱上,包公额头上所描绘的月牙就是此月牙河。

虽然这个传说有些荒诞不经,却也反映了老百姓对进入学宫的秀才们的期望,希望他们科举做官后能够正直光明、为民做主。明清两代,不知有多少县学的生员神情肃穆地从棂星门下进进出出,走过泮池,走向各自的科举人生。

棂星门因是石质,得以在建成后经历几百年的风雨完整保存下来,使今人可以一睹它的风采,而它身后的文庙建筑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周围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让棂星门显得不再那么宏伟、醒目,这种时代的巨大进步和变迁,想必是古人无法预测和想象的。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