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思考(论中字)

作为一个中国人,大家知道吗?

知道古人造“中”字的依据是什么吗?

我们的祖先用这个“中”字想传递什么信息?

“中华文化”所表达的信息是什么?

“中国文化”所表达的信息又是什么?

“中华文化”与“中国文化”有何异同?

假如二者的含义相同,则为何要用两个名称?

若二者不同,其差异又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为什么被称为“中国人”?

古圣贤造“中”字的源起依据是什么?

其字的出现给人类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中”字里到底蕴涵了多少深意?

我们今人对“中”的真实认知究竟有多少?

汉字文化思考(论中字)(1)

1

论“中”字

《古代汉语词典》上对“中”字的常用之义有以下几种解读:

内,里。 内心,内情。

中间,当中。 正。

一半,半。 中等。

适当,适中。 射中目标。

符合。 伤,中伤。

《中庸证释》中有一段文如下:

“中者,示道者也。

道凭物而明,物以中而合道。

故守中用中,为人明道也。

天地氤氲,二气化醇。

二气如环,相抱成形,不失其正。

内外和凝,永生不漓,悠然天真,此即中之体也。

盖二气即分,阴阳以名,而太极成焉。

太极者,半阴半阳,相环相抱,动而入静,静而出动,动静不失,阴阳乃和。

故太极形始於 乃变为,即阴阳相互之体也。

阴生于阳,阳翕於阴,二气始终,纯然至凝。

故太极既成,二气胚动,而五行生,五德相交,化育以成,而万物生焉。

此物字概物而焉,不仅指形色者也。

故万物始於太极,即太一也。

礼曰: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一节,即言造化之情也。

太极既以道而分阴阳,则欲知太极,不可验之阴阳,亦犹欲明道者,不可不求之太极也,儒家以太极明道,即此理也。

中者,太极也,象形。

左为阴,右为阳,中以文间之,即示二气之分也。

古人未传太极图,人嘗疑为后世伪造,岂不知中者即其图也。

古人以画代字,盖初无分别也。

伏羲八卦,亦画亦字,至其后,始以乾字代画,坤字代画,非另有物也。

人知之名乾,之名坤,而不知即乾, 即坤,上古固无乾坤二字也。

中字亦然,上古仅有太极之图,而无中字。

后人以为中,而忘其形,是重字而轻画,失古人义也。

古人言文简略,有画即无所用字。后人(指今人)就其画而皆为之字,使古人象形之画不可复识,岂文言趋于繁复之害乎!

汉字文化思考(论中字)(2)

在《易经证释》中:

“夫易象者,言天地既生之后者也,故取象自太极以下。而八卦也,六十四卦也,三百八十四爻也,皆两仪四象既生之后事物也。重在既变之象,故名曰易。

易,变易也。而易有太极一语,即明示所自始也。易字不必指书名,当以卦象变易之义释之。有字不可属于易经解。当以自无入有之义释之,盖言易之言变易也,必自其变所始考之,言变者必徵于有物之初。而始有者,即变之始见也。则太极者,即万有之始,亦万变之宗。故言变易,而明变化之源,言自无之有,而明有物之始,自当溯太极而为全易之根本。则易有太极一语,其意义至深切著明也已。若视为易经有太极,则不合矣。

太极非物也,言易虽自伏羲,而太极之有象,则天地之先也,故太极不得视为易所有无者也。要知太极之象,传之久矣,伏羲时画之为‘一’,无此图也。后圣渐由伏羲之‘一’,演之为圆圈,以示其体。又有圆圈之象,演之为,以明其用,即Ф(中)字所自出也。后更演之为黑白交互之象,以明两仪既生,二气之周流不尽,而以证天地生化之序。乃合易象八卦之图,此今世所传之太极图也。图之为象,在明其体用,黑白之图,有用遗体,尚非全也。必先有浑圆明澈之图,以象其本来元气;合以黑白交环之图,以象其动静生阴阳。于是体用皆全,变化自见。如易之卦象,自一生 ,自 生四象八卦,皆有序也。若不循序观之,则不知八卦所自来,又何以明卦象之体用与变乎?

故一者,太极也; 者,两仪也。八卦皆自是生化者也,古人言文尚简,况当画卦之时,尚无文字,所有之象,仅八卦与六十四卦。虽有太极之象,而未用图,又未以列于卦象前后,不过口授之后人,知其有所始耳。”

汉字文化思考(论中字)(3)

从以上文字中,原来中国之“中”字是由太极图演化而成。也就是说,传统之儒教以“中”字来状自然之道,模仿道,即以“中”字来诠释道之本体之形与初动之功能也。即道有动静两种状态,在未动之前,古人以象之,示浑然之气;待其初动,则以示其已生两仪之象,而“中”字之由来,即仿推演而成。

即“中”字最早所呈现给人类的信息,是表示太极初动而生化万物的图像文字。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推论,理解了“中”字的内涵,等同于认识了宇宙的形成,天地的产生及其所有之变化规律。

汉字文化思考(论中字)(4)

2

论“中国人”

从字的角度来解读,“中国人”其实蛮容易理解的,就是出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人,我们俗称为“中国人”。但当我们对“中”的概念有所了解后,那么对“中国人”的界定范畴就应该有个更深层次的解读了。

在此,我们是否可把“国”字从“地域”的范畴,提升到意境的范畴,如柏拉图的“理想国”。由此我们是否可以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解读“中国人”。即把能遵从自然法则,有一定道德修养的人,才称之为“中国人”,而不是仅仅是出生在“中国”这个土地上的人。就是“在明了宇宙变化规律,且自觉遵从自然法则的境界中生存的人。”

其实在《礼记·曲礼》篇中,古圣对人的定义就有了清晰的界定:“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you。是以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也就是说,知书达礼(理)之人,才被圣人们界定为人。而非礼(理)之人,虽为人身,但古人俗称之为禽兽。

民间常有“披着人皮的畜生”,及“人面兽心”等俗语,皆是泛指不能遵循道德人伦之礼(理)的人。另古人将“罪人”常称之谓“四非人”,因为“罪”字,从“四”从“非”。而“四非”者,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凡有违礼(理)之行为(指视、听、言、动)者,皆被称之为人类之“罪人”。

汉字文化思考(论中字)(5)

3

论“中华文化”

《古代汉语词典》中,将“华”、“文”、“化”这三个字的注解整理、归纳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华”者:

①花。【引申】开花。

②从当中剖开,即半破。

③光彩,光辉。

④日月周围的光环。

⑤华丽,有文彩。【引申】精华,华美的东西,文才。

⑥豪华,奢华。

⑦赞美之辞。

⑧我国古称华夏,省称华。

“文”者:

①彩色交错。

②文才,文饰。

③外表,形式。

④字,文字。

“化”者:

①变化,改变。

②生长,化育。

③教化,感化。

综观以上信息,古圣人以“中”字状“道”及其初动,《清静经》开篇之语“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即是对“中”字的精确诠释。

“华”

而“华”字则表“道”动而化(划)成天地,且有分而未分之特性(如人类虽聚众划地自限而为国,但却仍被地球所包所容),凝聚其精华之意。近似的比喻就如各国均有自己的地貌、风俗、人情、语言、文化等诸多元素,但从自然的整体角度来看,都尚在天地的包容之内。虽有人为之划分、区别,但实则是本共一体。

“文”

“文”《周易·系辞传》中给出的定义是:“物相杂谓之文。”即在天地中存在着万事万物,相互交织形成了各种纹(文)理。如天地相交之处,有“空”与“有”之纹(文);国与国相交之处,有国界之纹(文)。也因此产生了所谓的天文与地理,各国之语言、文字、风俗人情之文。

“化”

“化”《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中定义为:“物生谓之化。”即表达了道生万物之属性。

综上所述,儒家以“中”来状道,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中华文化”即是宇宙文化,它所诠释的内涵是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的自然规律。由此可知,“中华文化”不是专属于以中国这个区域为界定的文化,而是在地球上的所有国家呈现的一切文化现象都隶属于“中华文化”的定义范畴,即便是宇宙日月星辰所运行的规律,也在“中华文化”的包涵之内。通俗的讲,即以各国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原理现象,均是“中华文化”树大分枝的现象表示。

汉字文化思考(论中字)(6)

在《易经证释》中对此早有总结:“中华文化,一言蔽之,阴阳之道,二五之数而已。明乎此,始知人之所生;明乎此,始知天地之所以成,日月之所以明;明乎此,始知道之为道,教之为教。千万年以上,由此而启其文化;千万年而下,亦不得外此而续其人道。故气化之学,二五之理,天之经,地之义,日月之度,山河之纪,人之所生,物之所化,不得或越者也。则五行之说,二气之数,所推衍之术,如内经等书所纪者,岂不与易象同为重要哉!”

此定论可谓精辟之至,又有多少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啊!

4

论“中国文化”

当我们对“中华文化”有了一定认知之后,再来理解何谓“中國文化”。“中华文化”乃是大道文化,是宇宙文化,是没有星球、地域、语言、文字限制的文化。同样,只要我们对“中国”的“国”字有个清晰的认知,自然对“中國文化”的定义范畴就会了如指掌。

“國”字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

①國家。

②周代的诸侯國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

③國都,京城。

④地域,乡土。

如果“国”字我们用繁体字“國”字来解读,就更能贴近古义。东汉著名学者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对“國”字的解释是:“或者,邦也,从口从戈,一以戈,一为守,其义尚不明。盖口为國土意,若以兵器之戈而卫之,则其一为表示领土之境界意,一为有时如亘之有二线,亦犹表示田地境界之畺字。“或”字的“口”,指的是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从早期的“或”字看来,“口”的四方都有一横,这一横很可能是“止”字的简化,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后来这四笔,简化成一笔。而“或”字的“戈”便是古代的兵器,字意是用武器保卫人口和土地。 后来,这个表示國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变成“域”字。

由此可知,“中國文化”是地域文化,引而申之,就是用“中國”的语言文字诠释的,带有中國地理面貌特征、风俗民情的文化。

汉字文化思考(论中字)(7)

虽然“中國文化”属地域文化,但原本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与“中华文化”有其共通之处。只是由于区域文字、语言的局限性,加之解读者智愚不同,反使二者共通之处,产生了诸多障碍。更遗憾的是,虽然中国文字经历代人的不断会意扩充,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但其古文字后面所隐喻的文化底蕴,今人所理解的却变得越来越肤浅。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中國文化的精蕴到了几近隐遁的窘境。

“中國文化”以道儒为主纲。以道为体,但由于“道”具无形、无情、无名之特性,常常容易被人忽略。以儒为用,因其有形、有情、有名、有为,有迹可寻,故易知。虽然如此,而儒门心法自孟子后,就已失传(失传指无有能体悟者,而非此心法消失了)。

汉字文化思考(论中字)(8)

有心学习“中国文化”之人,可先阅读一下《大学证释》和《中庸证释》二书,自可有所感悟。否则作为一个“中国人”,却不知道何谓“中国文化”,岂不愧对祖先吗?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与“中华文化”虽仅一字之差,但两者之间的共通与不同之处已可洞见。“中国文化”侧重强调在中国的国土地域范围内,用中国人使用的语言与表达方式阐述大道文化,如《道德经》、《大学》、《中庸》、《易经》等。而“中华文化”则是不分地域限制,包含各种语言文字表述的大道文化,即既含汉字表达,又含英语及其他国家语言表达,如《圣经》、《古兰经》也是在表述大道文化。

汉字文化思考(论中字)(9)

随喜转发,功德无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