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哪个市移民成都最多(成都往事曾经历八次移民大潮)
熟悉川菜的人都知道,川菜可不是只有麻辣一种味道,它还有蒜泥、姜汁、陈皮、芥末、纯甜、怪味等24种口味,正所谓“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熟悉川剧的人也都知道,在咿咿呀呀的哼唱里,有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所以,有人听出昆曲的味道也不足为奇。
身处南方的成都人讲话,即便再复杂北方人也能听得懂78-80%,交流无障碍……
如果要给成都画像,一定少不了“融合”这个因素。因融合而多元,因融合而多姿。在历史上,成都通过一波又一波移民潮,完成了融合,诞生了强大的城市基因。由神鸟知讯×成都市地志办联合推出的“成都往事”将带领大家寻找“成都记忆”,一起来了解成都的移民都从哪里来?
据史料记载,成都历史上曾经历了八次移民大潮。
01
第一次是秦灭巴蜀,秦向蜀移民达4万人以上。
02
第二次是汉末至三国蜀汉,刘备、诸葛亮领兵入蜀,荆楚移民入蜀达10多万人,到蜀汉灭亡时,巴蜀地区人口达108.2万人。
03
第三次是西晋后期,秦雍二州的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平等六郡数万家,10多万人经汉中、剑阁入蜀。
04
第四次是隋唐时期,唐对巴蜀采取招抚之策,蜀地相对稳定富庶,成为北方移民向往的世外桃源,大批北方人纷纷入蜀。
05
第五次是唐朝至五代时期,因战乱导致四川人口减少,大批北方人迁入四川。
06
第六次是宋朝时期,宋朝灭后蜀,大肆烧杀抢掠,杀戮蜀人,让蜀中人口大减,引来外省移民入蜀。
07
第七次是宋末元初,宋抗蒙战争长达48年,四川人口降至12万户,约60万人,人口损失达95.36%。于是,从明洪武起,以湖北、湖南、广东为主体的南方移民入川,也是第一次湖广填四川,史称“奉旨入蜀”。
08
第八次移民大潮是史上第二次湖广移民潮,也是朝廷强制推行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湖广填四川运动,直至清朝中后期。
作为第一批进入成都的移民,规模颇大。为加强对蜀地的控制,自秦惠文王开始,“移秦民万家实之”,大约共迁来了一万户,按照一家四五丁口计算,也当有四五万人之多。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事实上,自公元前314 年开始,这样的迁徙几乎就没有停止过,持续了整整一个世纪左右。秦惠文王在拿下巴蜀之地后,因巴蜀丰厚的粮食后盾以及地利之便,很快给他的后继者打下了百年统一的基础。
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秦惠文王的这种移民做法,既扩充了蜀地人口,又削弱了六国势力,对秦朝的统一大业来说可谓一举两得。这些移民中有善于铸造与经商者,将中原地区的铁器铸造技术与农耕方法带到了蜀地。这不仅对蜀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客观上也加速了区域文化之间的融合。像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让成都平原直接跃升为秦国的重要粮仓,巴蜀真正成为秦国地大物博、经济富饶的战略大后方。
另外,《史记》中记述的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便是秦汉之际从北方迁到蜀地的移民中的代表。他利用邛崃附近丰富的铁矿资源,开采冶炼,铸造生产各种铁器,远销各地,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成了蜀中的大富户。
到了唐宋时期,成都经济达到顶峰,人称“扬一益二”,当时文人雅士以游历成都为风尚。安史之乱、唐末五代战乱时,文人雅士又纷纷进入成都避难。
四川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阿来曾在讲座中提到:
杜甫的草堂虽然简朴,外面的安史之乱也尚未平息,但在繁荣富庶的成都,诗人却难得地获得了一段安稳的短暂时光,这一方静地,为他带来了不少心灵慰藉,因而也留下了灿烂的诗篇。
但安稳的生活就被随后元、明、清频繁的大屠杀打破,这使得成都人口锐减。明末张献忠两次屠城,使成都几乎成为空城。
巴蜀民俗专家袁庭栋说:
明代后期,四川境内爆发了很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被明王朝平息不久,今天的贵州北部少数民族起义往北打,往四川打,重庆都被打下来了,成都也被围了几天,这一仗刚刚平息,全国农民大起义爆发,李自成两入四川,张献忠五入四川,后来张献忠在成都建国,在这里呆了两年多,这两年多一直在打仗,张献忠在四川的战争还没有完,清兵南下又打了好多年,好不容易这一仗平息了后,清王朝西南最高统治者平西王吴三桂又抗清,往北打,往四川,吴三桂不仅占领了成都,最远打到了阆中一带,一直到康熙年间这场战争逐渐平息,四川才逐渐平复,这个时候人口大大缩减,这种情况下,清王朝从全国动员移民入川,现在我们可考的有18个省的移民,陆陆续续迁入四川,我们四川的祖先多数都是当时外来的移民,就是湖广填四川填来的。
康熙二十九年,清王朝制定《入籍四川例》,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移民垦殖。从清康熙至乾隆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陕西等省大量移民入川,从事务农或经商而定居下来。成都是移民汇聚的中心,经济得以迅速复苏,重现“商贾辐辏、阛阓喧阗,称极盛焉”的繁荣景象。这次移民浪潮以当时“湖广行省”的湖北和湖南移民最多,所以民间称为“湖广填四川”。
移民带来新的文化,并与当地文化交流融合,使成都成为一个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区。清代,成都平原分布着数以千计的家族宗祠。
据《“湖广填四川”与清代四川社会》一书统计,全川共有会馆1400多所,其中湖广会馆477所,以川东地区、成都平原地域与川南地区最为集中。
现在,成都龙泉驿区洛带镇上,仍遗留着广东会馆、湖广会馆、江西会馆、川北会馆建筑群落,会馆供奉本籍神祗,各有其奉祀之日,并以举办庙会的形式进行。著名的如江西会馆的“九皇会”、陕西会馆的“药王会”等。庙会上,各省会馆多上演本乡籍的地方戏来显示自己的特色,秦腔、潮戏、闽剧、粤剧等并驾齐驱,争奇斗艳。
这一时期,多种南北声腔剧种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间音乐等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促进了四川地方戏曲剧种——川剧的发展。
川菜在这一时期也受到来自湖广、江西和陕西移民带来的饮食风格和食材的影响,诞生了“肉八碗”、“九大碗”等风味特色,成就了川菜南北并蓄的风格。
当然,成都方言的形成同历史上多次人口大迁徙密切相关。秦灭巴蜀以后至汉代,吸纳秦晋语言因素,继承本地传统的“蜀方言”逐渐形成。元明之际,移民带来的北方官话与蜀方言结合,形成新的四川方言。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带来多地方言,最终形成今天的成都方言和西南官话体系。成都方言属典型的多元一体化之产物。
成都特殊的历史造就了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形成了成都民俗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特点。不同族群、不同阶层的人们来到这里落地生根,这也是这座两千多年来城名未改、城址未迁的历史古城一直保持持久繁荣的一大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