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对孩子有什么影响(父母关系的和谐程度)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我们生活中有一种奇怪的定律,我们越讨厌父母身上的某些特质,就越有可能复制这种特质。
小时候经常目睹父母争吵的孩子,无一不讨厌成为父母那样的人,但他们成年以后几乎都会重复父母的婚姻模式。
这种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连环追尾的事故,影响波及好几代人。
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说:“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
那些夫妻状况糟糕的人或许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也尽心尽力,但效果微乎其微。
因为你的孩子一定会继承并模仿你的行为。
孩子是天性敏感的,很多情绪即便没有清楚地表达出来,他也是能感知到的,而他感知到的那些东西,就会内化成他自己的行为模式。
这种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只要在未来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这种模式就会启动,几乎是无意识的。
神经科学表示,大脑的发展依赖于生活经验,这意味着孩子实际拥有的经验,特别是父母提供给孩子的关系经验,决定大脑的链接。
为什么小时候父亲经常家暴母亲的女孩,长大后更容易遇到渣男更容易被家暴?
因为争吵打架的男女相处模式,印刻在了她内心深处。虽然痛苦但是内心深处是享受的,因为那是她们童年时期最熟悉的环境,人类对于熟悉的环境具有天然的依赖感。
当然这并不健康,但要改变命运如此的轮回,个人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即便优秀如国际巨星蕾哈娜,也依旧没能逃脱家暴的阴影。可见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究竟有多深厚。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每个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将会影响他的一生。
一个在原生家庭里的遭遇,很容易带到自己的再生家庭里。
之前有网友分享过一个自己的故事,她说妈妈小时候情绪非常的不稳定,动不动就对她大吼大叫,她母亲的歇斯底里她这辈子都无法忘记,后来她下定决定如果做了母亲就一定不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可当她真的做了母亲以后,尽管她已经很克制了,但依旧会对丈夫和孩子恶语相向、语言攻击自己最爱的人。
她不到三岁的女儿已经学会了察言观色,一次饭后,她女儿想要帮她洗碗,结果却不小心把碗给摔了,她正要发怒。她女儿已经哭着认错道:“妈妈,不要生气,不要打我,我马上收拾干净。”
这位网友说,那一刻,她心如刀割,那不就是小时候的她自己吗?
暴力是很容易流传下去的特质,那些被家暴过的孩子,有更大的概率家暴自己的孩子。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家,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
如果你已经是个不幸运的人,那就尽力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幸运的人。
一个温暖有爱的童年能够治愈一个人的一生,他在童年时期得到的爱,看到的父母和睦恩爱,能够成为滋养他一生的养料。
《美国科学家》杂志曾公布的最佳育儿方法中,父母好好相爱,是位居第二的教育方式。
其实很多事情,不用父母可以去教,若父母是彼此相爱的人,那么孩子耳濡目染的就会习得爱这项能力,若父母之间总是冷战争吵,孩子也会学会冷战争吵。
夫妻关系不和睦的家庭,甚至不用得到成年孩子就会出现问题。
有研究显示,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中,32%的孩子有心理问题;经常吵架、关系不和的夫妻中,子女成绩差的比例高达87.52%;夫妻关系有问题的家庭里孩子更容易出现厌学、自闭、自杀等恶果。
家是每个人的来处,家庭里处理不好的问题,总会通过每一个人来反映,成年人的承受能力较强尚且难以承受,更何况一个孩子。
当一个成年人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说明已经有了成熟、独立的思想,作为一个成熟的人,尤其是已经成为父母,要学着和过去的痛苦和解。
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只有承认原生家庭带来的痛,正视它,接纳它,才能与过去和解。
与原生家庭和解,只有和过去的这些伤痛和解,才能和过去受伤的自己和解,而唯有和解才能使自己以及自己的下一代不再遭遇伤害。
的确人的内在人格一旦形成想改变很难,但若不改变就只能承受内心的煎熬,而改变才有可能迎接新生。
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磨炼:
一,有意识地训练个人的觉察能力,包括觉察自己的情绪、想法、愿望和行为,并去理解这些状态背后的意义。
二,有意识的和各种各样的人去建立联结,在新的人际关系中一点点松动人格中僵化的部分。
三,找个专业的精神分析者辅助自己改变。
疗愈过程很艰难,耗费的时间精力金钱何止一点半点,并且效果未必比得上天生就幸运的孩子。
但至少你自己开始正视自己的过去,确立了自己的边界,随着时间推移慢慢的你会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逐渐活出自己的攻击性找回自己的力量感。
命运是一种很玄幻的东西,很多上天给的东西我们无法违逆,但我们可以尝试改变,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去延续一份爱,不管之前的生活多么糟糕。
如果你已经再组了家庭,那么在家庭里处理好和丈夫的关系,营造幸福安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一份有爱的回忆,孩子才会成长你乐观、积极的人。
并且给予爱的过程实际上也一种治愈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自己没有得到的慰藉,会通过另一个体的得到,而得到释怀。
这世界唯有爱,能够治愈内心深处的创伤,而不是报复,所以尽情地感受给予身边的人爱吧。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1] Alexia E. Metz (2018).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toys in the environment on toddlers’ play.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50, 78–87.
[2] Firestone, T. (2018). Daring to Love: Move Beyond Fear of Intimacy, Embrace Vulnerability, and Create Lasting Connection.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第一心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