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汇线上公益活动(志愿汇如何打造)

志愿汇线上公益活动(志愿汇如何打造)(1)

志愿汇线上公益活动(志愿汇如何打造)(2)

王跃军

志愿汇创始人

采访|刘敏

撰文| 张明媚 覃婷婷

支持|刘畅 林小玲 罗悦

编辑|刘畅

超过87万名志愿者参与了疫情防控志愿行动。这是自疫情爆发以来,志愿汇迅速上线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后的“战果”。

大数据时代,以企业主体搭建的志愿服务平台——志愿汇,如何利用互联网工具打造“公益淘宝”,进行专业化志愿服务管理?

MID蜜得创益(以下简称“MID”)带着问题专访了志愿汇创始人王跃军。

王跃军回应说:

“志愿汇平台实际上是一个公益事业的互联网平台,说得通俗一点,它相当于是一个公益淘宝。”

“志愿汇平台有三大用户群: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各级政府。它为三大用户群解决了三大现实问题。

它解决了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打破供需失衡,平台为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对接枢纽,对接社会需求,架接志愿服务组织,把志愿服务项目推向全社会。

它解决了志愿服务组织管理难的问题。通过人脸识别、电子围栏等线上打卡技术进行科学计时,并通过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公开记录与留存,最大限度解决通过志愿服务时长科学评价志愿者社会贡献的问题。

它解决了志愿者保险保障和激励的问题。平台免费统一提供志愿者保险,同时,平台为政府出台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激励提供数据支持,并借助流量优势引入商业资源激励志愿者,形成长期稳定的激励环境。

志愿汇平台已经形成了良性的平台效应,大量志愿者的注册与活跃,推动志愿服务组织的入驻;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大量入驻,推动政府基于平台出台相关公共政策;激励的推出又引导了更多社会公民成为志愿者,并使用志愿汇。

志愿汇目前入驻了40多万家志愿服务组织,后台注册用户已经达到了7400多万, APP的用户已经达到了1500多万,而且增长趋势非常好。”

“据互联网周刊的第三方权威评价,志愿汇APP已经连续三年稳居志愿服务类APP用户总量和增速第一。互联网平台的头部优势已经形成,公益生态日趋完善。

从未来发展方向看,志愿汇平台将在几个方面持续发力。第一,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为全国志愿者,乃至全球志愿者服务。第二,不断优化产品,建立用户成长体系,完善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画像,提高精准匹配效率。完善表单和统计功能,为政府和志愿者服务组织优化管理提供工具支持。第三,继续延展丰富平台生态,引入基金会、培训机构等参与主体,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和培训支持。第四,通过搭建玫瑰信用分、益币等应用场景,推动B2C志愿服务向C2C人人互助拓展。”

志愿汇线上公益活动(志愿汇如何打造)(3)

志愿汇线上公益活动(志愿汇如何打造)(4)

服务社区开展点单式志愿服务

以下为访谈实录,约6.2k字,细读时长约13分钟:

1.“说得通俗一点,它相当于是一个公益淘宝”

MID:直到3月13日,有87万多名志愿者参与了疫情防控,这个过程中志愿汇是如何把这么多志愿者连接的?

王跃军:志愿汇平台实际上是一个公益的互联网平台,说得通俗一点,它相当于是一个公益淘宝,志愿汇上目前入驻了40多万家志愿服务组织,后台注册用户已经达到了7400多万, APP的下载量已经达到了1500多万,而且增长趋势非常好。

我们认为,在公益领域中也需要有一个基础建设,我们称之为公益新基建。我们希望用我们的努力来推动公益新基建,尤其是一些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目前它的产品类型比较多样,有志愿汇APP、志愿汇组织版APP、志愿服务管理平台、志愿服务的指挥系统,还有H5可以嵌入各种公众号,另外在微信支付宝的城市服务也开通了志愿者栏目等等。

我们专注于志愿服务领域,在这个领域当中做精、做深、做透,给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包括政府提供相应的平台支持和信息化服务。所以,在这次疫情当中,它自然而然就发挥了作用。

MID:从统计数据来看,你认为这次疫情是否推动了更多人参与志愿者服务、或者使用志愿汇平台?

王跃军:对的。从这次疫情看,有几方面现实需求。

第一,志愿者资源的发动。比如组织方发布活动,需要一个招募更多志愿者的平台,而志愿汇是目前提供这方面功能最健全的平台,最好用的一款互联网工具。

第二,怎样将社会公民的善念转变为行动?公民可以在平台上找志愿组织和活动,进行报名。我们在将社会公民善念转变为善行上提供了一个便捷工具。

第三,政府指挥调度需求的满足。政府一方面需要动员社会公民参与,另一方面需要掌握相关数据调配志愿者,有现场指挥的需求,而我们有相应的指挥调度系统。

在这次疫情中,这些功能自然而然发挥了作用。所以疫情期间,数据是增长的,而且各级政府也找我们做一些个性化开发,包括个性化平台。比如现在全国有50多个地方宣传部门在委托我们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

MID:抗击疫情活动专区的大数据来源是什么?地方政府在使用平台的过程中有怎样的反馈?

王跃军:各地的反馈都是比较好的,但有一点遗憾。因为涉及到安全、保障等方面因素,疫情志愿服务有它的特殊性。在最初,疫情防控志愿者实际上很多是政府调派的,所以平台使用面不够广泛,这是一点遗憾。后期政府发动了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这在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再层层上报表彰,就是又回到了老路上。如果前期一直使用这个平台,后期就可以省下很多数据报送工作。当然我们也推出了补救措施,就是对抗疫一线志愿服务组织开放了志愿者时数补录功能,务实合理地解决了这一现实问题。

MID:3月5日,志愿汇发起了专业志愿者储备计划,为什么发起这个项目?进度如何?

王跃军:这是我们为了实现平台使命在一步步向前走。目前我们国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已经激发出来,大批社会公民愿意成为志愿者。但实际上,志愿服务组织招募志愿者时,存在着一方面有大量的志愿者,另一方面某些领域招不到专业志愿者的结构性错配。

所以从两个方面考量,我们做这个储备计划是为了让志愿者的识别度更高。从互联网角度说,要进行用户画像和区分,我们希望提高用户区分度,在擅长的领域进行有效区分。另外,我们现在在做组织认证,同时进行相应的归类和识别。这样志愿者可以快速找到想要参加的志愿服务类别,志愿服务组织能够快速招到想招的志愿者。比如疫情期间,心理辅导、紧急救援等,将来就可以实现有效的资源匹配和调度。

志愿汇线上公益活动(志愿汇如何打造)(5)

各地志愿者广泛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2.“公益领域存在效能偏低的状况,互联网工具就可以方便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志愿者。”

MID:志愿汇平台对多方都很有吸引力,既降低合作成本,又提高合作效率。平台除了把各方信息打通以外,你觉得战略上还有哪些可能举措?

王跃军:志愿汇是一个平台,是一个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当中,基本的参与方是三方面: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政府。对这三方需求的满足恰恰体现了志愿汇三个基本功能。

第一,解决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志愿者可以很方便地找到组织、挑选组织;志愿服务组织也可以招到志愿者、挑选志愿者。类似形成一个买方和卖方的交易市场,同时他们拥有自主选择权。

第二,公益领域存在效能偏低的状况,互联网工具就可以方便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志愿者。比如组织在平台发布活动、通过互联网招募志愿者,志愿者活动时打卡签到自动产生时数,再产生益币储存在个人账户,就免去了现场管理的麻烦。还有线上评价功能,志愿组织和志愿者可以相互评价,以及志愿者对志愿活动评价,都实现了互联网化。当数据留存到一定程度时,大数据就能明显提高管理效能。我们通过平台给普通志愿服务组织提供这样的工具,大大降低了他们自主开发的成本。一定程度上我们是公益人的送水者,为他们提供保障和工具。

同时政府需要了解有多少志愿服务组织、多少志愿者、参与了哪些志愿服务活动类型,哪些志愿类型服务活动不够,需要有相应政策进行调控等等。所以在提高志愿服务管理效能上,志愿汇发挥了很大作用。

第三,有了数据积累,志愿服务激励就可以行之有效。 首先是公共政策的激励。有了数据基础,政府和相关机构部门出台相应公共政策就有了数据依托。比如杭州在积分入户、积分升学等方面采用了志愿汇的数据;1100多所高校以志愿汇的数据作为社会实践学分的依据。其次是公共资源的激励。比如有些旅游景点已经明确规定有多少志愿时长、志愿信用以上的志愿者可以打几折。最后是商业资源的引入。我们的企业可以给志愿者提供一定的折扣。这三种激励形成了比较系统化的机制。

另外,加上一个主体保障,我们免费为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期间的意外保险。在这次疫情期间,又叠加了疫情险。通过这几个功能的实现,志愿汇为整个志愿服务事业的繁荣发挥了很大作用。生态形成后我们依然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志愿者培训,在疫情期间我们快速上线了两堂培训课程,提供志愿者领域的相关知识普及。提供志愿者证书,这些都为生态系统搭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再往前延伸,志愿服务组织可能需要资金支持,而基金会需要找一些项目落地,需要找执行团队。在平台上我们也尝试引入一些基金会,与志愿服务组织进行有效对接。

志愿汇线上公益活动(志愿汇如何打造)(6)

各地志愿服务组织踊跃参加志愿汇发起的全国公益联动活动

MID:从现有的数据来看,您觉得公共政策、公共资源、商业资源对志愿者、及志愿生态的活跃和发展起的作用该如何排序?

王跃军:目前来看,最大的推动力应该是公共政策。志愿服务本身是无偿的,志愿者激励是用微小的物质回馈,达到精神激励的作用。比如在消费买单时,如果星级志愿者可以享受相应折扣,就有一种身份荣耀感。因此,除了公共政策之外商业社会回馈,尤其是公共资源回馈,作用也在慢慢凸显出来。

MID:志愿汇上线的益币商城,为志愿者提供新型平台服务,同时使用益币奖励机制。作为平台生态链的一环,未来是否会发展为更大的激励政策?

王跃军:第一,我想社会公众需要对益币有个认知的过程。首先它是一个公共产品,储存在个人账户中,是志愿者打卡之后自动产生的,每小时产生一个币,平台无法进行人工干预。我们希望后期益币能够成为链接资源的介质。比如在消费时,可以直接用益币进行兑换一些商家提供的商品。还有政府购买服务,比如桐庐有71台自动售卖机,志愿者可以直接用益币通过售卖机购买商品。它就成为了一种链接资源、实现激励的介质。

第二,我们有一个长远的战略考虑和战略布局,志愿服务是有组织地关心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但是传统的C2C的好人好事行为很难界定成为志愿服务,很难得到有效的激励,更多的可能只是弘扬。举一个简单的益币应用场景:顺风车虽然是很好的公益行为,但很多人可能会因为有现金交易,把它界定为赚钱动机反而不愿去做。如果没有现金交易地帮助他人,那么就是一个让人有自我精神满足感的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车主通过平台可以确认乘客的真实身份,益币也反映出他是一个好人,保障了乘客的可靠性,车主愿意搭载。车主在志愿汇上的玫瑰信用积分也保障其可靠性。路人付出益币为车主点赞,鼓励这种行为;路人付出益币后就有获取更多益币的需求。他需要去参与志愿服务或者帮助他人获取益币。这时,益币有量化属性,但最根本的是一种爱心传递的介质。这诠释了做好事时说的“不用谢,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请你伸出手”这句话。这就传播了益币的爱心传递作用。

益币是志愿汇平台未来的一个重要战略布局。后期还想从推动一般的B2C的志愿服务,到推动的C2C人人互助的社会行为。

MID:益币商城上线后,有没有相关数据来验证这一构想, 或证明平台的使用率、活跃度都所提高?

王跃军:从平台数据看,各类激励措施的申领量达到了3000多万次,2019年一年有33539名志愿者在益币商城兑换福利,共达1,153,000多益币量。已有48692名志愿者通过线下兑换商品,所以益币对线上活跃量是有一定帮助的。

MID:与你的预期对比,实际上是超出了预期,还是不如预期?

王跃军:是低于预期的。我们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我们精力不够,因为大部分精力花在志愿汇的普及推广,运营及产品的不断优化上,这么好的一款公益互联网产品,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用户使用它。二是担心过多的志愿者激励让志愿服务过于功利化,因为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我们平台的使命是推动志愿公益事业健康发展,在这方面的尝试非常小心。三是担心过于商业化,因为我们的初心和出发点是要繁荣公益,不能本末倒置。综合这三方面,在整个商业资源的引入方面还是相对比较慢。

志愿汇线上公益活动(志愿汇如何打造)(7)

数字中国峰会志愿者远程面试系统

3.“只有做专业才有竞争力”

MID:只以荣誉激励的志愿服务确实不够,但大量的物质激励又会与志愿服务精神冲突。面对两难境地,志愿汇会继续加码,还是提供部分的辅助性配套措施?

王跃军:我们对平台的企业价值观和使命是坚定不移的。我们最根本的使命是为公益赋能即繁荣公益,我们考量一个功能或一项运营时,首先就是考虑它会不会给公益带来推动。

当然我们欢迎商业社会,拥抱商业思维,因为我们认为市场法则和商业逻辑值得公益学习,能够让公益运行效率更高。我们希望未来有更多用户使用它,因为互联网有平台效应,有平台效应会有更多的激励政策,就会拉动更多志愿服务组织入驻,志愿服务组织会招募到更多的志愿者,就产生一种正向推动作用。而更多志愿者的使用,会吸引更多志愿服务组织入驻,就会引起更多关注,叠加更多公共政策,反向也是一个良性效果。

我们希望能够一直持续这种良性平台效应,惠及到更多志愿服务组织、政府相关部门和志愿者,这是我们的初心和出发点,也是一种价值观和使命。

作为一个平台,需要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一方面我们希望能有更多基金会或者政府的购买服务支持。另一方面,志愿者个体也是消费者,如果平台有些资源激励志愿者,对这些资源也会产生广告效应,有一个极大的流量导入。所以平台的商业价值就会积累起来。在巨大的商业价值中,我们可以遴选比较合适的商业变现方式支撑平台更快发展。

志愿汇线上公益活动(志愿汇如何打造)(8)

全国各地志愿服务大数据可视化平台一览

MID:相比于基金会和公益组织,作为企业化运营的志愿汇,其优势是什么?挑战又是什么?

王跃军:作为志愿汇平台创始人,我认为这是一大创新行为。传统意义上,这类平台大部分由政府出资立项来做,也有一些基金会或公益组织做过这样的尝试,为什么我们能够脱颖而出?

第一个优势,我们有较优的企业化运行模式。为什么它优于其他模式?作为互联网产品,它需要不断更新迭代,而政府或者基金会立项有着繁琐的立项程序。政府进行信息化开发,需要不断立项,再委托第三方开发、运营。我们专注于做这一块,而且有遍及全国的用户、可持续的资金投入,使得我们的产品优于别的产品。在企业角度上,我们我只需坚定地秉持用户第一的思维,竭诚服务好用户,包括志愿者、志愿组织、政府,服务好做公益的人,就是在推动公益发展。

第二个优势,我们站在用户思维的角度,不断进行产品更新迭代,满足用户不断变化和增长的需求。

第三个优势,我们有稳定的专业化团队。比如政府需要开发一款个性化的志愿服务信息化产品,技术层面上大部分软件开发公司都可以做,但他们大部分不懂志愿服务业务,而我们团队是这个领域的专业团队,这就是我们的一个优势。

为什么采用企业化的方式?现在优秀IT工程师工资很高,我们采用企业化方式可以招到优秀工程师,增强竞争力。

另外关于挑战:

第一,有人认为一般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我们面临着被误解的风险。但我们愿意迎接这种挑战,总有人要做排头兵,我们坚定要做这个领域的创新者。其实这也是我的担忧:在金钱和利润面前,我们的企业价值观会不会产生偏离?如何确保促进志愿公益发展这一最高优先级?如何在引入资本的时候确保资方对平台的价值认同?如何既能对员工实现有效的激励又能不断增强对平台价值观的认同?

第二,我们平台有商业价值,通过产生商业利润以支撑和推动平台发展,是用商业手段推动公益发展。我们现在大多基金会通过第三方筹款或在其他方面赚钱投到公益上,而我们希望平台有自我造血的功能。因为我们考虑到商业价值积累,我们几乎是全国最早开发手机端APP的平台。在不利角度上,企业可能被贴上赚钱的标签,但我们不怕,既支持了公益发展,又探索构建了商业模式,那是好事。我们希望在互联网时代,公益领域的“市场失灵”现象减少,更多商业资本和商业资源加入到这个领域,促进公益发展。

志愿汇线上公益活动(志愿汇如何打造)(9)

志愿汇与首汽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MID:很多企业可能都有定制化的需求,出发点不一定是跟志愿服务相关,那平台还会继续支持吗?

王跃军:我们不接非志愿服务类,非公益相关软件开发项目。有两个方面原因,第一,从企业的角度考量,我们应该做专业的事情,只有做专业才有竞争力。第二,不能偏离企业价值观和使命。

当我们不断给企业开发公益相关的个性化产品之后,会有更多企业加入到公益领域,其实是在带动泛平台运营:志愿汇不仅给志愿者提供工具支持,还给企业提供个性化工具支持,所以在这个角度上,做这种类型的服务没有偏离主业,而是有帮助的。所以我们有一个泛平台运营的理念。

在企业力量布局上,我们不得不分出一部分人开发软件赚钱养这个平台。排个序就是,第一优先是团队主要围绕志愿汇做开发运营,第二优先是分出部分力量做与志愿服务相关的泛平台运营赚取相应利润。

志愿汇线上公益活动(志愿汇如何打造)(10)

绿城“幸福里”全国邻里互助志愿业主服务信息化平台

MID:现在的志愿汇与当年创立时相比,它的进展是否达到你的预期?5年后,你认为志愿汇可能会取得怎样的成绩?

王跃军:首先,应该说实际发展速度高于当时创立时的预期。但从另一角度看,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我反而觉得它的速度不够快,因为我们对比的是互联网平台和企业的发展速度。在我们目标不断提高过程中,低于我的过程预期。即是高于初始预期,低于过程预期。

至于对5年后的预期,我觉得志愿汇的用户应该上亿。同时整个生态构建会更完善,产品会更优化,而且对社会产生的推动作用,它的社会影响力价值是非常可观的,我觉得我们是在做社会创新的一个伟大推动,而且在不久的将来,它一定是一个能够产生指数级社会影响力的平台。

MID:志愿汇在发动年轻人参与志愿服务,尤其是成为专业志愿者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资源?

王跃军:年轻人是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力量,无论是在哪个领域都一样,哪个领域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哪个领域就有创新和活力。志愿汇作为公益互联网平台,首先它在呈现方式上是符合年轻人的特点的,尤其是手机APP,便捷、注重用户体验等,非常方便年轻人参与。志愿汇APP用户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高达49%。志愿汇平台推出了专业志愿者计划,将通过专业特长细分、精准匹配、专业培训、组织细分等手段,引导和培养更多年轻人成为专业志愿者。同时,志愿汇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他为年轻人的公益创新创业提供了一个支持平台,从这个角度看,志愿汇将成为青年“创益人”、公益组织的网上孵化平台。 创益100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创益100

每年精选100个创益项目(即能够创造公益效能的项目)进行专访、研究,向公众呈现不同项目背后的探索与思考,并传递给更多有志于创造公益效能的创益人。

志愿汇线上公益活动(志愿汇如何打造)(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