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如何知道时间的(古时候没表如何看时间)
中国古代是世界上天文学科最发达和先进的国家之一,古代科技更注重源于生活,而生活需要各种实用技术。其实古人没有现代发达的科技,所以更注重天文知识积累,他们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看日月星辰行迹来规划安排时间。我们不禁要问,这样计算时间能准确吗?古人智慧超然,这点问题当然难不倒他们的。
早在公元前20世纪,中国古代就开始使用圭表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令,定回归年或阳历年。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
后来,人们在圭表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太阳,月亮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发明了日晷[guǐ],通过投影可以精确的划分出日,时,刻,分以及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古时所谓的日上三竿就表示中午,现在是24小时计时,而古代是12个时辰,日晷上就是以12个时辰计算的。
以上都需要太阳光照来确定,那么阴天和晚上怎么办?
古人发明了漏壶。“水流刻漏何曾住,玉作弹棋尽未平。”诗人常常借刻漏滴水,隐喻身心的孤寂。刻漏虽准,却太过精巧繁复,不能随时随地的使用,而且受温度影响误差很大。聪明的古人很快便又寻找到更为灵活的办法——沙漏和火钟(包括灯、香、烛等钟,靠燃烧计时)。
当时在皇家宫廷,计时主要是“自鸣钟”,每个时辰都会有人出来敲鼓报时,民间主要靠打更,所以虽然古代没有钟表,但是对时间的掌握并无过大的差距。现在我们是按照白天、晚上来说时间,其实在古代,古人习惯把白天称为“钟”,晚上称为“更”或者“鼓”,所以有“晨钟暮鼓”和“三更半夜”一说。
俗话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古代诗文经常出现“寸阴”“寸晷”等词语。那么,“一寸光阴”指多长时间呢?
这又回到我们前面说的计时仪器——日晷。“寸晷”指一寸长的日影,“一寸光阴”就是晷针的影子在晷盘上移动一寸所耗费的时间。当然以下这种说法有待探讨:“昼”字是由“一、日、尺”三字组成,言外之意就是一昼一尺,一天两尺的意思。按一尺十寸,白天12小时计算,一寸就是1.2小时,合计72分钟。
此外,古代四炷香代表一个时辰,一炷香大约现在半个小时,当然古代还用一盏茶、一眨眼、弹指间、一瞬间、一念间等形容时间,而且越来越精确。
以上博君一乐,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探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