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女犯人为什么怕宁古塔(人间地狱宁古塔)
龚琳娜唱到“法海你不懂爱,雷峰塔会掉下来”。如果说镇压白素贞的雷峰塔,让人联想到凄美的爱情故事,那“宁古塔”就只能让人想到地狱。
究竟何谓“宁古塔”,有何骇人之处呢?
宁古塔旧址
这个“宁古塔”其实是个古地名,在现在的黑龙江省。满语中“宁古塔”就是“六个台”,据说与清太祖的“六祖”有关系。
相传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居此地,故称其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
起初,宁古塔是清朝为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军事重镇。后来,由于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大批大批的东北旗人向内地迁移。
当时的场景是“男女相踵,不绝于道”。
在这种情况下,东北人口出现了严重的流失,出现了“沃野千里 无人耕种”的局面。地处偏远的宁古塔,更是逐渐失去了国防重镇的地位。既是努尔哈赤祖龙兴之地,就是清皇族的老家,还是要开发和保护的。
常年冰封
但是宁古塔这个地方,在辽东极北常年冰封,是个苦寒之地。
诗人吴兆骞在信中这么写道:“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八月的大雪读起来都令人发冷!
这个吴兆骞一个江苏人,怎么这么了解宁古塔?
原来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朝流放人员的接收地,他们当中还有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文人金圣叹家属,思想家吕留良家属等。
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有两层含义:
一是惩恶与扬善,让犯了罪的人背井离乡受尽磨难,到关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风沙洗涤。
二是为清皇族的老家“增砖添瓦”,罪犯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皇族老家的面貌。
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沦为家奴,以显示祖上的荣耀!
《铁齿铜牙纪晓岚》
所以现在很多清宫剧
《康熙微服私访记》
《铁齿铜牙纪晓岚》
不同皇帝动怒时都有一句经典台词:发配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
镜头里的大臣绝对一副大限临头的表情。
文人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如临地狱毫不夸张!
前文提到的诗人吴兆骞,曾经饮誉诗坛“才情横溢”。却因为在一场考试中交了白卷,牵连父母兄弟妻子一同被顺治帝流放关外的宁古塔,长达二十三年。
当他被迫离京之际,给他送行的诗作遍于天下,连当时的文坛领袖吴梅村都悲歌惋惜。
吴伟业
诗人吴伟业在《悲歌赠吴季子》送别“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
诗中“山非山兮水非水”,确实是对宁古塔的可怕和偏僻入木三分的描写。黑龙江地区是最典型的“撒水成冰”,零下几十度非常常见,然而在清朝这个地方更加严寒。
我们都知道明朝有个小冰河时期,其实准确来讲,小冰河期是从元朝到清朝的过程。而当时的御寒衣物和物品本就不足,犯人的衣服更是单薄,很多犯人活活冻死。
王家祯在《研堂见闻杂录》写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中国都没有去那个地方的人,离北京足足七八千里这么远的路程,徒步前行。
押解犯人
按照清朝的押解规定,单日行程大约在50里左右,也就是说一共要走4 5个月的时间。加上清朝要求流放的犯人,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流放地,所以无论天气多么恶劣,过程几乎没有休息。
在这几个月里,还要全程佩戴枷锁。其中还有举家遭迁徙,全家老少跟着受罪。
当时缠足的陋习规定,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想着妻子女儿用那三寸金莲的小脚,要走几千里路更是无比艰难,最后双脚都几乎被磨烂了。
然而在此重负下却没有一顿饱饭。
按照清朝的规定流刑犯人,每人每天的粮食配量是在8两左右,15岁以下还要减半,8两也就是250克,也就是两碗米饭。这对于一个每天要走50里路的人来说,几乎和没吃东西没啥两样。很多人饿晕了以后,被当地人分而食之。
除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饱受这饥寒之苦,还要小心路途上的虎狼豺豹。
清朝犯人
在当时通往宁古塔的路途中,几乎没有路,到处都是原始森林。押解的差人们可不会保证犯人的生命安全,夜间被虎狼叼走也是常有的事。
根据当时对流人的统计可以看出,流放宁古塔的人在途中死亡率极高,普遍都是死亡一半以上。有时遇上极端天气,可能仅有1/3的人能够到达。
后来,清王朝注意到这个问题,才下达一道命令,禁止在冬季期间押解犯人上路,这就是为了防止大量犯人在押解途中被冻死。
在路上的已经死掉一大半,活着的更是生不如死。
这里被押解的流人达到宁古塔后,等待他们的除了恶劣的环境外,还有繁重的苦差和奴役生活。
清王朝把犯人流放到宁古塔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开发宁古塔,所以就会要求犯人们一直劳作,要么在官府里做苦役,要么给披甲人为奴。
清朝犯人
在官府里的流人,常年面黄肌瘦一年到头都在劳作,没有半刻空闲日子。每到种田之日,五更而起、黄昏而散,每个犯人都有产量指标,一旦完不成就免不了一顿毒打。当然这已经算比较好的了,这些人都是一些文人,还有之前做过官的。
最惨的是给披甲人为奴的流人。
所谓“披甲人”就是当地的驻军,由于清朝时有很多受降的外族人,他们在投降清朝后,就被安排在自己所在的地区充当守卫边疆中坚力量,他们的地位低于一般军人。
本来他们就是身份低下的人,对待奴隶更是毫不手软。
不但要求奴隶没日没夜的干活,主人还可以任意剥夺他们的生命而不受惩罚,流人们既没有人生自由,也没有半点尊严。更绝望的是,即便是犯人的后代也没法摆脱为奴的厄运,世代都将是披甲人的奴隶。
女人们更是无比凄惨,直接被充作官妓供披甲人淫乐,很多女犯人宁愿自尽也不愿前去。
清朝女囚
古代女人把“贞操 贞洁”看得重如性命,女人失贞不仅被家族唾弃,死后也不能葬入祖坟,成为孤魂野鬼。孩子也会因这样的母亲而一生蒙羞,甚至对后人官声和仕途都有影响,很多女人不堪其辱,很快香消玉殒!
因此 那些不堪忍受折磨的流人,往往冒着杀头的风险也要逃跑。
据《清史稿》记载:“黑龙江-宁古塔等处发遣人犯,逃者甚众”。
在清初逃离宁古塔的犯人达一半左右。
那时的东北,是广袤的冰封之地,他们的牢房在人烟荒芜的东北边境。极度严寒是代名词,森林、沼泽、野兽是这里的特产,跑不得了多远就会迷路,最后不是被冻死、就是被饿死。
在宁古塔,流人们不仅遭受着身体的摧残,还要顶着精神的折磨。一旦来到宁古塔这个人间地狱,已经不能算是个“人”了,尊严丧尽、生不如死,一直耗到你油尽灯枯。
囚犯
有记载的回乡的人少之又少,通常都是达官贵人。
吴兆骞还是当时友人拜托纳兰性德,由当时的宰相纳兰明珠营救回来,那时 他已经在宁古塔呆了二十三年。
普通人就没这么幸运了!
虽然在发配的时间上,根据不同的罪行、年限也不一样。但是一般来说,流放宁古塔的人被都会加上一条“永世不得入关”。
其实 这就是强制迁移了,即使在当地流放到了年限也不能回来,只能成为当地籍民。
也就是说,最大的恐惧其实是没有未来。因为一眼看到头,翻身无望每天还要面对死亡的威胁,这才是真正的人间地狱呀。
犯人被流放宁古塔,主要发生在清朝开国前100年间。
囚犯
由于清朝前期统治者,制造了大量的文字狱,以及逮捕了大量反清人士,他们被发配到宁古塔。
当时清朝朝廷的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因此“宁古塔”三个再平静不过的字,成了全国官员和文士心底最不吉祥的符咒。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间与这里产生终身性的联结,因此这三个字常常悄悄地潜入高枕锦衾间的噩梦,把许多人吓出一身身冷汗。
到了嘉庆期间,宁古塔地带的人口已经达到四 五十万,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流放宁古塔的人群,及他们的后裔所组成。
他们的到来,传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两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沟通。流民的涌入改变了当地以渔猎为主的原始生活方式,也带动了当地的发展,给这块黑土地带来了新文明。
宁古塔
历史以残酷的方式做出了多情的选择,流人们对这块土地进行了文化的启蒙,并延续了绵绵不绝的灵脉。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东北这块土地,为什么总是显得坦坦荡荡而不遮遮盖盖,为什么没有多少丰厚的历史,却快速进入到一个开化的状态,至少有一部分来自流放者心底的那份高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