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训全文及解读(家训宝典之十六)

王修,字叔治,北海郡营陵(今山东昌乐)人。王修生活在东汉末年,在三国时期魏国建立时任大司农郎中令。其为人正直,为官深受百姓爱戴。

朱子家训全文及解读(家训宝典之十六)(1)

王修家训《诫子书》原文:

自汝行之后,恨恨不乐,何者,我实老矣,所恃汝等也,皆不在目前,意遑遑也,人之居世,忽去便过,日月可爱也。故禹不爱尺璧,而爱寸阴。时过不可还,若年大,不可少也,欲汝早之,未必读书,并学作人。汝今逾郡县,越山河,离兄弟,去妻子者,欲令见举动之宜,观高人远节,闻一得三,志在善人。左右不可不慎,善否之要,在此际也,行止与人,务在谨之,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斯败矣。父欲令子善,唯不能煞身,其馀无惜也。

(摘自《全后汉文》)

王修给儿子的《诫子书》中,教导儿子王忠要珍惜时间,做一个有道德有成就的人,尤其是最后一句“父欲令子善,唯不能煞身,其馀无惜也。”可谓道出了天下父母的心声。做父母的,只要孩子需要,没有什么不能给孩子的,甚至于生命。但父母的付出,要明白孩子成长的正确方向,否则就是南辕北辙。

很多父母培养教育孩子,总是出于一些功利性的目的,无论是学习功课,还是培养兴趣特长,总是为了能上好学校,将来找个能赚钱的工作。殊不知,孩子的成长首先是人格的培养和品德的树立,先学会做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坚实、走得长远。王修之所以教导儿子“时过不可还,若年大,不可少也,欲汝早之,未必读书,并学作人”,就是因为孩子小的时候不抓紧时间培养良好的做人行为,长大以后品格一旦形成,再改就很难。所以王修对孩子不在身边“意遑遑也”,因为孩子不在身边,不能随时耳提面命,孩子成长为什么样子做父亲的时时刻刻都在操心。不但提醒孩子珍惜时间,期望孩子做一个有道德的“善人”,也叮嘱孩子注意来往的朋友,说话的方式,做事的原则,而并没有说要让孩子好好读书作大官挣大钱之类的话。因为王修知道,不从做人上开始成长,即便是书读得再多有没有用,“道理违,斯败矣”,违背这个道理,是不可能成功的。

朱子家训全文及解读(家训宝典之十六)(2)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王修形象

译文:

自从你走后,心情闷闷不乐。为什么呢?我年老了,靠的是你们兄弟,却都不在我的眼前,使我惶惶不安。人活在世,转眼便匆匆过去了,岁月值得珍惜。所以,禹不喜欢一尺大的玉璧,而爱惜一寸一寸的光阴。时光一去不复返,就像人老了,不可能再年轻一样。想要你早早地有成就,不一定局限于读书,而是要学做人。你如今穿州过府,跋山涉水,离别兄弟,暂别妻子,是想让你增长见识,懂得做人行事要适度,学习效仿高尚之人的节操,能举一反三,立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选择朋友不可不慎重,行善行恶,关键就在这里。行动举止,务必谨慎,说话想好了再说,行动考虑周密了再做,一切按照实际情况。违背道理办事,必然会失败。父亲想让儿子学好,除了不能杀身,其余都在所不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