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学的思维方法(北大教授为难读者写神作)
与法语、英语、俄语等语系的“婀娜”相比,一笔一划、端端正正的汉字,似乎并不算优美。但汉字,却是最有魅力、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全球文字普遍字母化后,汉字却以其独特的魅力,保留着它最本真的美。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年为了汉字该走向何方,文化界曾有过不少争论。1930年前后,关于汉字是否该拼音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些支持者中有不少社会名流,其中有一位就是本期的主人公赵元任先生。赵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北大等多所名校的教授,被称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或许因为他也深谙音律,所以他十分推崇汉语拼音,他认为完全可以用拼音代替汉字,这其实就是支持汉字字母化。
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他费尽心思写了篇神作,全文96个字都一个读音,名字叫《施氏食狮史》。让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
说到底,赵先生这篇文章写来就是为难读者的。全文用文言文写就,每个字的读音都是“shi”,很多人读完这么多翘舌音,舌头都难受了。但是这文章写完,赵先生就该后悔了。他的本意是想强调拼音的重要性,想说明中国拼音的博大精深。但此文一出后,很多人都认为他是想强调汉字的重要性,因为这样的文章若是只有拼音没有汉字,谁能理解它的意思。就连当时采访赵先生的记者,都误解了他写此文的真实意图。
就这样,这篇举得很不成功的例子,流传了90年,它的存在证明了汉字才是真正的“王者”。大家别觉得这段文字仅是一堆“shi”字音的堆砌,其实它讲的是一个有头有尾的趣事,事情是这样的:
石头屋子里住了一个姓施的诗人,他好吃狮子,发誓要吃10头,便经常去集市寻。这一天的10点,他又来到集市,看到了10头狮子,便把它们都射毙了。于是他扛着这些狮子回到自己的石头屋里,回到家里发现石屋湿了便擦试了一番,然后才开始试着吃狮。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自己背回来的是10块石头。
为了写出这样的神作,赵先生确实是用心了。全文通篇围绕着姓施的文人好吃狮子这件事展开,通篇无一字多余,写得充满了画面感,可见他确实是对语言理解很深的,令人佩服。事实上,当时赵先生并不只写了这一篇同音文,当年他还写了一篇名为《季姬击鸡记》的文章,全文也是一个读音,大家若是有兴趣可以找来读一读,也是很挑战人的。
咱们的汉字至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它曾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官方文字,虽然如今不少国家都不再用了,但14亿国人早就把它带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一次又一次的汉语热证明了它的魅力。有人说它难写,有人说它难学,但这一撇一捺都藏着咱们几千年的文明。大家说是不是?欢迎讨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