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

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1)

因为工作的关系,每年都会无数次前往遵义,基本上都是当天往返,偶尔会住上一晚,与朋友同事谈及地理位置,都是以遵义会址或者某个知名酒店为地标做参照,对于海尔大道、香港路、中华路什么的一直没有什么具体的印象。

我身边有一个殿堂级的吃货朋友,具备极其典型的贵州人好吃特质,1米85的个头200斤体重,平时不苟言笑性格拘谨,和我在一起基本上属于各种节奏都要慢半拍的那种,像极了小时候常被我忽悠着一起去偷学校附近的农家桔子桃子苞谷番薯的同学“大雄”,被农户挥舞着锄头镰刀追赶,然后我们身轻如燕地爬上高墙骑坐墙头,一边心满意足肆意享受刚刚弄来的美味,一边嬉笑着张开填满食物的嘴高喊:往这边,往那边,笑看鼻青脸肿的大雄在地里奔命······

打小对很多事物的认知都是从可不可以吃,好不好吃或者这个东西应该怎么吃开始的,所以对某个地方的概念也都跟吃有密切的关系,比如这一站的,遵义。

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2)

遵义羊肉粉

我的这位哥们是做入境游的,闲暇时间看手机都是只看英文的那种,长期在黔东南苗乡侗寨转悠,如果是往那个方向去,那就是他的地盘了。对于遵义而言,哥们的印象仅限于少数几个知名的酒店附近,半径不超过500米。

白天忙完工作,饭点时间我说带你去吃遵义的羊肉粉吧,这家是我吃过最好的,先垫吧垫吧,然后再走几步去捞沙巷转转。

丁字口熊猫厕所旁边的这家羊肉粉,宽汤土碗,青红交错,一碗下肚,巴适安逸。

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3)

遵义捞沙巷美食街

不用疑惑为什么不直接去捞沙巷吃,而是先吃了羊肉粉再去,对于我们而言,羊肉粉可以是主食,而小吃街上的美味却不能;再一个,丁字口走到捞沙巷足有七八百米远,步行这一段过来,刚才吃下去的也消散得差不多了······

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4)

遵义捞沙巷美食街

走进捞沙巷我就已经找不到这哥们了,举着相机东拍西拍,回头看人影都见不到,过一哈看见一个嘴角带油,喜笑颜开的嘴脸,左手上端着一碗在吃,右手拎了一个袋子递给我:快点,趁热!

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5)

遵义捞沙巷美食街

黔地美食,主要是以各种辣椒作为调味品,尤其是遵义,盛产辣椒,虾子镇是全国最大的辣椒集散地,与茅台酒和茶叶一起成为遵义三大支柱型产业。

所以美食的口感界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辣椒的调味水平,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拉家嘞(贵阳话,意思为:他家的)辣椒水调得好,所以门口排了一长串的队。

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6)

遵义捞沙巷美食街

捞沙巷并不全都是遵义本地的小吃美食,也汇聚了比如贵阳青岩卤猪脚、水城烙锅之类的其他地方特色小吃,所不同的是,调味的辣椒入乡随俗了。

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7)

遵义捞沙巷美食街青岩卤猪脚

青岩卤猪脚,这个看起来满嘴得很,可惜这哈有点撑,整不下克奥,饱哈眼福算逑。

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8)

遵义捞沙巷美食街竹签烤肉

来自于贵阳的竹签烤肉,哥们已经点了两百串坐等了,看见我来连屁股都没动,低着头右手拿着一串往嘴里塞,只是左手做了个招呼的动作,旁边已经有了几十根光杆竹签。

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9)

遵义捞沙巷美食街

湄潭名小吃,蛋包洋芋糯米饭。土豆在贵州被称为“洋芋”,整个贵州几乎都有以洋芋为主材的小吃,毕节威纳赫地区主要是烤了蘸干辣椒面,其他地方稍微细腻一些,炸过之后用各家秘制的调料混着吃,这个调料就有讲究了:除了辣椒之外,加入芫荽、折耳根、酸萝卜等辅料,再配以甜酱、盐、酱油和一点醋,麻辣鲜香,美味可口。

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10)

遵义捞沙巷美食街

捞沙巷里的每一家店主都非常的闲适淡定,并不像其他地方会主动招呼,一个小摊摊,很可能就是一群人的成长记忆,绝对不缺老主顾。

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11)

遵义捞沙巷美食街

除了传统的地道黔味美食,还有若干引进的改良品种,这也在悄然地推动着地方饮食文化的融合发展。就像刚到贵阳的时候,满大街都是我们吃不惯的酸粉,时过境迁,慢慢地细粉和米皮也逐渐地成为主流,人口的迁徙流动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口味。

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12)

遵义捞沙巷美食街关东煮

一路走过来,很少有外地口音,几乎都是本地食客的身影。其实从某种层面上讲,品鉴某个地方或者某样餐食是否地道,看看吃的人是本地人多还是外地人多就知道了。

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13)

遵义捞沙巷美食街

吃得差不多八成饱,起身继续闲逛,再带点什么回去宵夜,今晚的酒店带阳台,10月底的天气还不算冷,拎几罐啤酒佐餐,可以为这次的差旅打个90的高分了。

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14)

遵义捞沙巷美食街

特别喜欢这种青石板的街道,干净整洁,并且雅光的地面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把视觉与味觉的体验调到一个舒适的频段。

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15)

遵义捞沙巷美食街

有关于捞沙巷的美食攻略,有一个要点必须要提示的:千万不要吃过饭或者吃饱了再来,真的。

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16)

遵义捞沙巷美食街

贵州本地的饮食消费相对比较高一些,纵观整个捞沙巷美食街里面的各种琳琅美食,如果按照份数单价来看的话,基本上都在10-15元的水平,挑选其中两三样进行品尝,也就差不多每人30块左右的标准。

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17)

遵义捞沙巷美食街

吃多了油腻辛辣的美味,这个时候来一碗冰粉,再恰当不过。

这是西南地区比较流行的消暑美味,学名叫“珍珠莲”,原产地在秘鲁,做法起源来自四川,什么时候传入贵州已经无从考证,小时候在暑假里最惬意的莫过于吃一碗消暑,其口感冰凉香甜,嫩滑爽口,生津解暑,尤其是走过这一段,吃得有点撑了,及时地整一碗下去,安逸得很。

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18)

遵义捞沙巷美食街

这个手打虾滑是引进食品,贵州本地对海鲜类的小吃做法糅合了辣椒的应用,把什么东西都依照饮食口味习惯用辣椒统一过一遍,形成比较独到特色的新吃法。

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19)

遵义捞沙巷美食街

久违了的炒螺丝,只可惜现在只敢看不敢吃。

小时候最常见的就是这道菜,一边看《沈珍珠》一边吃妈妈炒的螺丝,那是印象深刻的儿时记忆。嘴馋了就白天拿着一个小桶往河里转悠,顶着烈日乐此不疲,回家倒在大盆里放上些许菜油养个几天,美味即成。

现在这个年代,螺丝已经被小龙虾取代,只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尚吧。

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20)

遵义捞沙巷美食街

满街的小吃摊摊,食客们都是逛吃逛吃,也有这样的店堂,安安静静地坐着吃。可以走一路点一路,告诉老板送到哪里就好,不喜瞎逛的也能够坐一摊点吃完一条街。

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21)

遵义捞沙巷美食街

街头美食最大的特点就是市井味道接地气,并且边走边吃,其实吃相并不重要,关键得有这样的氛围和感觉。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在小吃街里碰见几位校花女神嘻嘻哈哈地围坐在“剪刀剪”的摊档面前大快朵颐,完全没有平时的高冷和矜持,于是咱很自然地落座其间搭腔笑谈,以后便有了大学时代里对那个城市各种美食和美好回忆的印记,时至今日,耳畔依旧能够回响任贤齐的《心太软》,是对那个时代青春和美食的最好标记。

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22)

遵义捞沙巷美食街

在我的脑海记忆里,每一处舌尖体验,都应该有这么一段非常具有时代印记的音乐作为背景,那应该是留存在回忆深处对美食和生活的最好诠释。

比如:炒螺丝《沈珍珠》,冰粉《渡情》,恋爱豆腐果《心太软》,冰冰凉《自从有了你》,鸡丝豆花面《十年》······

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23)

遵义捞沙巷美食街

基本上每一个贵州的小城市都会有这么一条美食步行街或者小吃街,汇集了各种各样的特色风味,入夜开市,凌晨收摊,让嘴馋的吃货们随时能够一饱口福。

这样的街面摊档也承载了许多有关于生活的印记,成为城市生活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有多重要?我记得08年凝冻期间,贵阳大街小巷地面都是厚厚的冰溜子,前所未有的冷,但是依然不影响夜晚街面上宵夜摊热火朝天,一边吃着脚底打滑摔倒在地,手上的烤串撒了一地,起身来衣服也来不及整理,嘴上先喊一句:老板,再烤20串·····

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24)

遵义捞沙巷美食街

白天里工作的辛劳被夜间昏黄灯火下鲜香的美味洗刷一空,旅途里精彩的记忆在这里被定格,一切都因为这场舌尖的体验变得更加富有情趣。

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25)

遵义捞沙巷美食街

有点类似于糖麻圆的油炸小食,具体的名字忘了,5块钱3串,口感非常地细腻劲道。

遵义舌尖上的美食 我对遵义美食的认知(26)

遵义捞沙巷美食街

末了,哥俩心满意足地挺着肚子离去,手机里多了7个支付信息,有关于捞沙巷的一次偶遇在今后将会成为不断的重复故事继续上演······

我是YOYO,为你讲述我的贵州旅行故事。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