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刀是什么(刀是什么样的刀)
一说起浙江海宁,你能想到什么?钱江潮、皮革城、金庸还是徐志摩,这些都是海宁的名片,外人对她的认识很多都是从他们开始的。但今天要讲的却不是这些,而是跟海宁普通百姓生活更相关的物件——海宁“三把刀”。
去看海宁潮,顺便买把“海宁刀”,这是许多第一次来海宁旅游的人都会带回去的海宁特产。把刀作为特产,应该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吧。作为特产的海宁“三把刀”究竟是哪三把刀呢?那么我们就来讲讲这“三把刀”和背后的故事吧。
民国和清代时期,海宁当地与全国或者浙江其他地方一样,市场经济普遍不发达,占据主导地位的都是小农经济和个体手工业。那时的人肯定想不到多少年后,不产皮革的海宁居然发展出了皮革特色经济。回到“三把刀”,这三把刀的产生是和当时的小农经济密不可分的,每一把刀的背后都是一个谋生群体。
“三把刀”第一把——药刀。海宁在民国以前一直都是属于杭州府的,民国之后才划到嘉兴的。来过杭州的朋友都知道杭州的中药业十分兴盛,自同治十三年(1874),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办"江南药王"胡庆余堂后,中药产业更是在杭州蓬勃发展。使之成为南方重要的中药材集散、批发、销售等基地。
重要行业的兴盛,使得周边许多人选择到杭州的药房打工谋生。中药材生产环节中有个重要工序是切,切药材就要用到专业的工具——药刀。当时也是有药刀的,但使用起来顺手度上总是不认人满意,而且比较好的药刀要么奇缺,要么价格奇高。
说起海宁“三把刀”,就绕不开周富亭。周富亭小时候,家里是开打铁店的,从小耳濡目染,因此刀炉手艺比较精通。他对中药行业和药刀需求也是很有了解的,为此他专门到杭州的药房见习观察,又跑去诸暨学习制刀手艺。
学成归来后周富亭就试样仿造,不断改进,终于制成了优质上品的药刀。周富亭在接掌了自家"周顺兴铁店"后,创立了"手心牌"药刀。由于周富亭在钢料选材、锻造工艺上精益求精,因此"手心牌"药刀一上市就受到了好评。杭州胡庆余堂、北京同仁堂等著名药店,都把它指定为专用产品。
“三把刀”第二把——叶刀。何谓叶刀,当然与叶有关,而这个叶却是桑叶。江南地区历史上一直是丝绸之府,中国最重要的丝绸出产地。生产丝绸就需要种桑养蚕,在蚕宝宝还是幼虫时,不适宜直接投喂整片桑叶,而是需要切成细条进行投喂。
要切桑叶就需要刀,在专用的叶刀发明以前,人们一般都是用菜刀切的。但是菜刀比较笨重,使用时间长了手就会算。于是人们就不断对菜刀进行改良,最后终于制成了专用于切桑叶的叶刀。海宁历史上可能出产过许多种类和品牌的叶刀,但是其中最有名的还是"周顺兴铁店"生产的叶刀。他家生产的叶刀既薄匀又锋利,而且还价廉物美,大受蚕农欢迎。
清光绪年间,海宁叶刀的大名传到了慈禧老佛爷的耳朵里,由于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这叶刀的名字不就犯了忌了嘛。于是海宁叶刀不得不改名,因此查阅清末的史料时,会发现那时不叫叶刀了,而是改名为桑刀,切桑叶的刀。不过后来慈溪驾崩后,桑刀又改回了叶刀。
“三把刀”第三把——厨刀。传统的海宁厨刀主要有两种型号,一种是圆头阔刀,前段剁精肉,锋利无比,后段斩骨头,削铁如泥,一般适用饭店和专业厨师。另一种是普通家庭用的菜刀,刀口略呈弓形,中段微凸,在稍有凹陷的墩板上也能运用自如。
海宁厨刀的声名远播和盐官陈元龙关系密切,陈元龙也就是人们所称的“陈阁老”。 陈元龙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高中榜眼,历经康熙、乾隆二帝,一直都是皇帝身边的重臣和红人。乾隆帝6次南巡,有4次到海宁,都住在陈元龙家,因此民间有“乾隆皇帝系陈元龙之子”的传说。陈元龙在京为官时,就把海宁的厨刀也一同带了去,而且还推荐给御膳房使用,御厨们用后感到此刀使用起来无比顺手,后来成为清廷御缮房的专用刀具。
"周顺兴铁店"在海宁“三把刀”的创立、改良、生产和品牌传播上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浙江老字号",其创立于清咸丰元年(1851),其已经走过了160多年的时间。“周顺兴”曾经参加过“西湖博览会”、“南洋劝业会”等国内外展销会并获得殊荣,名扬四海。1956年,"周顺兴铁店"公私合营,参加了当时的铁器合作社。70年代,海宁三把刀的制作在民间一度中断。改革开放后,在政府的的重视和扶持下,“周顺兴”重新焕发青春。
海宁三把刀第五代传人周祺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