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景华女神(吴景华用一生谱写)

相关链接:“提灯女神”吴景华走了

宁夏的“南丁格尔”吴景华永别一生所爱

吴景华——一生一世的“白衣天使”

吴景华女神(吴景华用一生谱写)(1)

吴景华:1932年6月生,上海市人,中专文化。1952年,吴景华毕业后,自愿报名支援边疆建设,扎根宁夏,从事护理工作50多年,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战斗在护理工作第一线,为宁夏护理质量的提高、护理队伍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是宁夏护理专业的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之一。曾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先进科技工作者,授予全国模范护士光荣称号。2001年6月,获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

2019年2月13日9时02分,吴景华在工作奋斗过的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安然离世,走完了她87年的璀璨人生,用一生诠释了“提灯女神”精神。宁夏法治报特摘编文稿,致敬和悼念这位用大爱在塞上谱写美丽人生的上海女儿。

2001年6月2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年届七旬的吴景华从江泽民手中接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授予的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第38届南丁格尔奖章,一声“阿拉也是上海人”的乡音问候,幸福的泪水模糊了吴景华的眼睛。

“她无愧于这个神圣的称号!”吴景华同事们都这样说。2002年国庆期间,以这位老护士吴景华为原型拍摄的电视剧《美丽人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这是一个上海籍普通护土在塞北奋斗一生的故事。工作50多年来,没有日,没有夜,没有星期天,没有陪家人过新年。吴景华获得殊荣的背后,是她半个世纪以来的“宁夏恋”,是她把毕生献给大西北的动人故事……

吴景华女神(吴景华用一生谱写)(2)

上海小姐“远嫁”大西北

1952年的吴景华,在上海市太和高级助产医院学习。在结束了著名的妇产科医院——“红房子”的毕业实习后,时值祖国大建设,西北卫生局到上海大量招收医务人员,于是她不顾父亲的劝阻,跟500名同学一起穿上了灰色“列宁装”,踏上了开赴大西北的火车。经西北卫生局所在地西安,吴景华和同学们又分赴西北各省。她们那一组有9名同学,经历了半个多月的顛簸,到达了当时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宁夏,随后同学们又再次分散宁夏各地,吴景华独自一人留在了银川的一所医院。

那时,她是一名进步青年,也是一名“上海小资”:围巾是一定要前后挂的,头发是一定要烫成弯的,旗袍是一定要“士林蓝”的,腋下是一定要夹一本书,游行是一定要勇敢的,咖啡是一定要现磨的,馄饨是一定要“沈大成”的,月饼是一定要“杏花楼”的……

年仅20岁的吴景华凭着一腔热血来到银川后,发觉反差实在太大了。所谓的银川,就是“一条街两幢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个公园两个猴”,零下20度的严寒扑面而来,屋内的炭盆熏得人要窒息。所谓的医院,就是两排平房而已,除了产科,什么科都混在一起。吴景华上长夜班,月光下,每天都有狼趴在窗棂上咆哮,她只能把门关紧再关紧。

西北多牛羊,可是她一闻到羊肉味就“先天性”地受不了,同桌吃饭,羊肉一上桌她就捂着鼻子——撤;路过羊杂店,她就捂着鼻子——跑。西北人也觉得她“怪”:这么好的东西她不吃,那要吃什么?“那时候的鸡蛋,一元钱60个,我那时一个月的工资18元,于是我天天吃自己煮的茶叶蛋”,吴景华回忆说,“直到现在,我还是吃不惯牛羊肉。”

吴景华从小做什么事都有模有样,遇到这个境地,她觉得自己不能随便退,退了就不是吴景华了。她不仅没有选择退路,而且发誓一定要在这里干出一点色彩来!20岁的吴景华决意把心扎在这里。第二年,也就是她21岁那年,她与宁夏日报社记者王振刚恋爱了。这个来自北京的优秀青年磁场很强,当年,他们就结了婚。吴景华在远离家乡的大西北有了小家,有了体贴和关爱自己的丈夫,她的日子过得有了新滋味。

吴景华女神(吴景华用一生谱写)(3)

“救人没有禁区!”

“我爱我的病人,病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病人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能用自己的个体生命延续成千上万个病人的生命,能用爱心抚慰他们身体的病痛,再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了!”

“这是一项以心灵沟通心灵、以生命温暖生命的崇高事业!”

——吴景华

(摘自新华社2001年《天使在人间——记第38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吴景华》一文)

“救人没有禁区”

婚后,吴景华的两个女儿相继出世。由于丈夫经常下乡采访,一去就是半个月,吴景华对工作又是那么的投人,她的两个孩子从小就揣着饭盒吃食堂。曾有一年的时间,她的孩子没见过自己的母亲。1959年,吴景华帮助同心山区创建县人民医院,整整一年没回家。也就是在这里,她一夜之间成了当地群众口中的“天使”。

那是一个夏夜,预旺公社的一户家庭有名孕妇难产,家属心急如焚。那时县人民医院还没有建好,又没车,吴景华与同事背上急救箱,80里的山路,在黑咕隆咚的夜色中整整徒步8个小时。赶到了产妇家,天已大亮,满脚的血泡,脚疼得不敢挨地,但是看到病人十分危急,哪里还顾得上自己鲜血直流的双脚,立即赶紧准备实施手术。

吴景华女神(吴景华用一生谱写)(4)

吴景华年轻时的工作照

当时条件实在太艰苦,产妇盖的是老羊皮,炕上铺的都是沙子。吴景华只好把桌子拼成个大手术台,对产妇进行剖腹。孩子顺利出生,可是产妇又出现险情。吴景华带去的导尿管太细,空针吸都没有成功,这可是十分危险的症状。救人要紧!吴景华说:用嘴吸!说着她身子往下一蹲,用嘴把滞留在产妇体内的尿液一点一点地给吸了出来…… 多年过去了,谈起那次终身难忘的经历,吴景华仍然认为只是尽了自己的职责,“当时也是急了,因为南丁格尔的精神就是救人没有禁区。”

吴景华的举动震惊了当地群众,也传遍了同心大地。她回忆说,离开时,这户人家一定要送一件礼物:那是一双产妇在怀孕期做的、表达当地人最深的敬意和谢意的布鞋。吴景华本不愿收这份礼,但拗不过产妇的丈大,拗不过要跟她“急”的乡亲们。收下礼物的那一刻,送礼的和收礼的都流泪了。

吴景华女神(吴景华用一生谱写)(5)

吴景华日夜照顾病重的丈夫

“我能在别人的孩子身上做试验吗”

小女儿王洁俐回忆说:“1963年前后,银川麻疹流行,病房被患麻疹的孩子挤爆,妈妈一天24小时不下班。由于环境差,很多孩子在输液过程中躁动不安,针头往往掉落,抢救效果差极了。为解决这个难题,她灵机一动,把老外公从上海寄给我们姐妹俩扎头发的时髦物——‘彩色塑料管’制成输液针,为防止塑料管有毒,就先在我们头上做试验,一针一针往我们头上扎,扎得我们哇哇大叫。她只好搂着我们哭着说:妈妈对不起你们!”

试验成功后马上应用于临床,于是小儿头皮针实用技术很快在全区至全国推广。事后同事们都责备她:“怎么可以拿自己的孩子做试验?”吴景华淡淡地说:“我能在别人的孩子身上做试验吗?”

(摘编自《源流》2003年01期钱晓晓/文有删减 标题为编者加注)

吴景华女神(吴景华用一生谱写)(6)

吴景华和昔日的同事

“她可是日夜守护过我们的救命恩人啊”——患者

“她无愧于这个神圣的称号!”——同事“我的儿子、孙子都是她亲手接生的……”——患者

”每天,哪个病人什么时候吃药,哪个病人是否洗过脸、梳过头,哪个病人身上要擦、脚要洗,哪个病人想吃冷饮、喝稀饭……事无巨细,她心中总是一本账。”——同事

“这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好人,咱农民的医生啊!”——患者

“人民的认可是最大的认可。吴景华的奉献精神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她一生坚持,鞠躬尽瘁。英雄离我们并不遥远,吴景华就是我们身边的英雄。”——时任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王天雍

吴景华女神(吴景华用一生谱写)(7)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奖章

南丁格尔奖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为表彰在护理事业中作出卓越贡献人员的最高荣誉奖。英国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在1854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首创了护理工作,她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以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为伤兵服务,成为护理工作者的楷模,被誉为“提灯女神”。1907年,国际红十字组织在第八届国际红十字大会上设立南丁格尔奖,1912年在华盛顿举行的第9届国际红十字大会上首次颁发。该奖每2年颁发一次,每次最多50名。

1991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布达佩斯代表大会通过的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奖章规则第二条规定,奖章可颁发给男女护士和男女志愿护理工作人员在平时护理工作和战时作出如下突出成绩者:

“具有非凡的勇气和献身精神,致力于救护伤病员、残疾人或战争灾害的受害者;如有望获得奖章的医疗从事者人在实际工作中牺牲,可以追授奖章。”

截至2016年,中国获南丁格尔奖共73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