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识别每个人的身份(人们是如何甄别走回人的)

为了辨明身份,也为了尽可能的获取对方的情报,明朝对回归的走回人例要进行一番勘查,反复申审,郵明他们的真实身份。经过觀别的走回人,有 司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对他们进行相关安置。

古代如何识别每个人的身份(人们是如何甄别走回人的)(1)

第一节走回人的甄别程序

明代走回人的頸别与明朝的北边防御体系密不可分。明朝在北边实行总兵镇 守与都司卫所的双重管理体制。因此,明朝的镇戍体系大致可以概括为:总兵总镇一方, 把控全局,协守副总兵分领数路,各路设参将分守,路内设诸堡城,驻守备,管 辖一堡城及下辖的数寨、徵台。在都司卫所制度下,则表现为都司卫所的结构层次。此外,基层的堡缴也直接由卫所人员管理。

它们有的修筑在长城 上,有的修筑在交通要道,有的修筑在地势险要或视野较高处;星罗棋布,配合 内线的所城、卫城、路城、镇城,构成了一套严密的防御体系。此外,英宗即位 后,明朝的政策开始由重武转向崇文,在此影响下,监察官员的权力大大增加,巡抚、总督相继设立,镇守太监权力迅速膨胀,日益侵夺总兵衙门和卫所职官的权力。

古代如何识别每个人的身份(人们是如何甄别走回人的)(2)

明朝的北边防务依托长城为主线,沿线广筑塌台、堡寨。建明之初,朱元捧 就强调:“凡边防去处,合设烟徵并看守缴夫,务必时加提调整点”中期以来,边防日坏,北方少数民族部落的频频入侵,催生出修建墩台、堡寨的高峰,“五 里一塌,十里一堡”,“务在保障,不嫌详密”墙、堡密度大大增加。

在大同,翁万达筑边墙六百余里,沿墙设墩台六百余座,约一里一鐵。嘉靖三十三年许论又在墙外设墩,“每三百步一座”气宣府为京师右臂,“宣府安, 则居庸可以无恐”,墩、堡的设置也很密集,“每百五十步筑墩一座,每二十座空 内筑小堡一座”莉、昌、保定三镇的壤、堡最为可观。

戚继光三镇时, 在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城,延袤二千四百余里的边防线上筑空心敌台三千余座, “缓者百步,冲者五十步或三十步”。其他各镇同样墩台林立,“守望相助,呼 应相闻”。

古代如何识别每个人的身份(人们是如何甄别走回人的)(3)

长城一线是走回人进入明朝腹里的必经之路,墩台、关堡密集排列,它们和 长城一起,构成了走回人的第一道屏障,缴台是最小的备御单元。明代墩台按防御的轻重缓急和季节变化有不同的人数,人员包括守墩官、墩军和夜不收等,多数在十名以下。

作为最基层的备御单 元,壤台肩负着“盘诘”、“防奸”的重任,“台为防边要务”,“奸细难防,不可 一曰缺人”,“总造年貌,悬挂台上,令其常时住守,就中选精利一人专管台门扃 铜,盘诘面生之人不许窥伺,及禁别台之人不得混杂,以防细作”。

从材料一 中可以看到,外人并不许随便靠近边墙,征军首先会放炮警示,盘问他们的身份、 由来,确定没有危险,走回人由徵军或夜不收收受后,层级移送,第一级是缴堡系统。明朝徵台数 多人杂,各自管理恐“驱率不及”,因此常常从附近卫所中拣选贤能官员专理 激务,谓之提缴”。提鐵下有管壤千户、百户,协助分管,大率“每数墩设立管 塌:百户一员,每十余壞设立提调指挥一员。

古代如何识别每个人的身份(人们是如何甄别走回人的)(4)

边填的上一级单元是堡。走回人初审无碍后,移交堡城,交由营堡守备等负 责复审。一般而言,营堡勘审后,对走回人的控制稍微减轻,他们会被留存本堡数日,不过有些堡寨位于 长城沿线或附近,也常常直接截获走回人。这种情况,走回人就直接在营堡处进行初审。复审机构,层级类推。

“具说与原来呈文语言,前后不 一”、“各犯初覆招词,前后互异”,可以更方便地勘实走回人的身份和情报真 伪。或“未委虚的”,进行适当的警戒和布防;或初审无碍,复审却被勘为间谋, 例如周满成、蒲带带子、王保锁等。

走回人的复审至少要进行二次。如果在堡城进行二审,三审一般由卫、路级别的官员负责;二审在卫、路进行的,一般而言,身份简单、供词合理的走回人复审次数较少;例如材料一、二、三中的走回人,管徵官初审后,“连人呈送”至各自的 营堡守备处复审。材料五、七、八中的复审人员有总兵、副总兵。五、六中有抚 夷指挥、掌印指挥、指挥佥事、同知等卫所职官。复审的机构和官员都很杂乱。 但是,可以明确的是,镇戍系统和卫所系统都参与了走回人的郵别。

古代如何识别每个人的身份(人们是如何甄别走回人的)(5)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明朝在北边实行总兵镇守和都司卫所的双重管理体 制有莫大关联。明代走回人身份特殊,或挟情报,或充间谍,具有浓厚的军事意 义。从这个层面上讲,镇戍系统一定会参与到对他们的勘审中。同时,明朝的走 回人政策又规定,愿意宁家的走回人,可以回归原籍卫所再次着籍。这就决定了 走回人与掌管军籍的都司卫所密不可分。走回人的特殊身份和明朝特殊的北边防 御体制相互呼应,共同促成了走回人郵别机构的多元化倾向

虽然如此,镇戍系统和都司卫所的参与程度和力度却有所不同。走回人的最 初郵别是由卫所负责的,在向上呈送的过程中,镇戍系统的参与反而越来越多。 此外,从材料五“嘉峪关千户曹敞呈送哈密走回汉人妇女一口到关”、“分守肃州 右参将都指挥同知云冒”、“申准抚夷指挥刘云关依奉公同掌印指挥路忠、百户钱岫、审得”等句可知,卫所复审是嘉裕关千户飄别完结之后,上承参将命 令而行的。

“奉承分守辽东西路锦义二城地方右参将署都指挥佥事栗卿札 付”一句中“奉承、“札付”二字也表明这是官府上行下的谕示。走回人胡根 牢的藤别顺序为,大康堡指挥庄元告勘正后,派人解至该管分守参将发下,再由参将委派卫所职官复审。可以清楚地看到,负责复审的卫所职官一般由参将指派, 要受到镇戌系统的节制。总之,都司卫所机构在走回人翻别过程中的地位要低于镇戌系统。这与总兵系统对卫所职官权力的侵夺不无关系。

古代如何识别每个人的身份(人们是如何甄别走回人的)(6)

明朝的北边防御体制有一个变化过程。明初在北部边疆实行以都司卫所为特 征的管理体制,都司总揽军政大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体制也在悄然变化。 从永乐时起,总兵镇守体制逐渐侵夺都司卫所机构的权力。总兵可以相机战守, “事涉军务者,总兵官皆可总之”。还可以举荐、弹劾官员,督管屯田、粮饱, 甚至在司法和民族事务领域,也有一席之地。“军前有犯,许以军法从事。邦有 管军头目科勉下人,私役耕种等弊,轻则量情惩治,重则送彼处问刑衙门问理,应奏请者,奏请定夺。”“近闻回回多买中国人妻妾、子女出境,律买卖者皆处 死,宜严加禁约之,世因循也。”

据张士尊对辽东都司职能分布的统计,从洪武三十五年(年八月到永乐二十二年(年十一月,实录中有关辽东都司军事职能的记载有项,有 关民族事务的有项,占记录总数的七分之六。至洪熙、宣德,辽东都司已经基本脱离了军事和民族事务,而改由总兵一手奏报。朝廷有所惩劝也一并敕偷总兵执行。讲究相权制衡。

九边事关国运,明朝中央不可能坐看总兵独大。实 际上,从总兵设立之初,明朝皇帝一直在寻找制衡之道。在走回人的翻别方面, 主要体现为监察官员的分权,包括镇守内官、总督、巡抚、巡按、兵备道等官员。

古代如何识别每个人的身份(人们是如何甄别走回人的)(7)

明朝从永乐初年开始,成祖为防止武将专权,就陆陆续续向各地派遣宦官,监督、制约总兵官。这种内臣监军的制度经成祖北征之机确立。除监督军马、战守外,还一度干预钱粮、词讼等庶政。在走回人的郵别行列中,也出现了他们的踪影,例如材料七中的太监裴当、右少监马庆,材料八中的右少监栢玉等。

对总兵职能侵夺最重的督抚。“国初兵事专任武臣,后常以文臣监督,文臣 重者曰总督,次曰巡抚,总督旧称军门,而巡抚近皆赞理军务或提督。

一般情况下,走回人经过复审勘实无碍后,有司会按照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与衣鞋等物,“命以大同府杂造局所布祆、拷鞋给之”气“赏戴桂帽一顶,将原戴皮帽换下”气并做出具体的判定和发遣意见,如“行肃州卫将走回妇女朱氏差人管送陝西行都司交割,查发该卫所给亲收领”,但具体的实施则要等到复核后,“即便备由具呈巡抚山东监察御史于处照验。

古代如何识别每个人的身份(人们是如何甄别走回人的)(8)

走回人的研审推问,动弥旬月。洪熙时,改京师复审为复核。 万历时,复审与复核都在边地完成。明朝试图通过权力的层层下放来减少走回人 飄别的时间。另一方面,还试图用期限制度来实现效率上的提高。成化以前,边 将为了节省递解费用,常常将走回人“留之半月”,待人数足够多时,一起发遣。 成化二十二年规定,题别后应发遣赴京者必须在“五曰内遣之”。但实 际上,这项修改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因为限期仅仅是针对案情清楚之后的发 遣,而对各级官吏的魏别期限,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这直接导致了期限制度的形同具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