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读书顺序 读书笔记古文观止001

【原文】左丘明 〔先秦〕,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古文观止读书顺序 读书笔记古文观止001?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文观止读书顺序 读书笔记古文观止001

古文观止读书顺序 读书笔记古文观止001

【原文】

郑伯克段于鄢

左丘明 〔先秦〕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第一篇 郑伯克段于鄢

作为《古文观止》之选,开篇一定是重中之重,所以,这篇文章就很值得玩味了。

首先,值得研究的是郑伯(郑庄公),郑伯是郑武公长子,出生时难产,所以其母亲武姜十分讨厌郑伯,而十分喜欢小三岁的次子共叔段。郑武公在世时,武姜多次请郑武公改立共叔为太子,郑武公并未答应。郑伯在十三岁时成为郑国君主,是为郑庄公,由此可见,郑伯与母亲武姜之间是存在巨大矛盾的。

郑庄公登基后,武姜便迫不及待地请郑伯封共叔段于制邑,郑伯以邑险、虢叔死亡之地为由而拒绝,于是请封于京,称为京城大叔。

其次看共叔段,由于母亲武姜的偏爱,甚至于其母的蛊惑,欲望不断扩大。在居京城时,城邑的城墙超过三百丈,远超制式,不合法度,大夫祭仲上书建议郑伯改封共叔段到偏远郡邑,以防事态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局面,郑伯说:母亲姜氏要这么做,我能有什么办法呢,随他去吧。

共叔段仍不满足,号令西部北部两郡效忠他,郑伯仍然放任自流。

于是共叔段信心爆棚,募兵勇,修兵甲,准备进攻郑国。这时郑伯才觉得时机成熟了,乃命令子封率兵攻打共叔段,共叔段先逃窜到鄢,随后又逃到共国,终死客乡。

这是一篇描写兄弟争夺皇位的故事。

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十分偏爱次子共叔段。郑武王在位时,武姜多次请郑武王立次子共叔段为太子,但遭武王拒绝。

由此可见,武王是十分遵循周礼的,那就是"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待郑伯登位后,武姜立刻为共叔段请封,最终封于京。共叔段在京地超越法度修建城郭,唆使二个边郡效忠自己,豢养军队,准备进攻郑国,其母作内应,在共叔段进攻时打开城门。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郑伯派了200乘的军队就灭了共叔段。

帝王家的兄弟都是为了争权夺利,哪里有亲情。弟弟共叔段是依仗母亲的宠爱,意图谋反,推翻郑伯而代之。而哥哥呢,明知弟弟有谋反夺权的心思,却不听大臣之言,放纵弟弟不断逾制,使其不断澎涨,最终举兵,从而名正言顺缴灭共叔段。而母亲呢,偏爱次子,欲助次子杀长子夺位。就这样,母不母,兄不兄,弟不弟,演绎了一场大戏。

从此文可以判断,共叔段无论是在谋略、胆识,远见上都远不是郑伯的对手。

而郑伯要缴灭共叔段,也必须师出有名,要名正言顺,符合周礼,而缴灭共叔段最大的障碍是其母亲武姜,郑伯杀共叔段,不可能绕过武姜,违背武姜意志,就要背上不孝的恶名。于是郑伯放任共叔段扩张,让共叔段背上叛乱之名,不是我要杀共叔段,而是共叔段要造反,我不得不杀。于是缴灭共叔段就名正言顺了。

文章最后一节,也是很值得品味了。

郑伯在缫灭共叔段后发誓与其母武姜“不及黄泉,不相见也。既而悔之。”

郑伯后悔发誓不与武姜相见,但誓已发,无论是他良心发现,还是迫于压力,但更不能违背自己的誓言,于是采用颖考叔的建议“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遂为母子如初”。

本文作者十分高明,全文没有一句是自己的观念,但十分深刻地刻画了郑庄公、共叔段、武姜的人物特征。

全文中,作者二次使用“遂”字,一是武姜在生产郑伯时,“因寤生,遂恶之”;一是郑伯与武姜隧而相见,“遂为母子如初”。特别是第二个“遂”,更是用得出神入化。

一般的理解,就是母子冰释前嫌,和好如初。然而,这个初是怎样的呢?前一个“遂”已说明,武姜十分讨厌郑伯,母子关系一­定不融洽,这个“如初”也是回到这个阶段?武姜依然对郑伯“恶之”?

母亲武姜失去了心爱的小儿子,又被大儿子软禁在颖,能不生气,能不怨恨?然而身不由己,还得看郑伯脸色生存,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焉能不"如初";而郑伯为了见武姜而又不违背誓言,“隧而見之”,似乎是在向世人说明,虽然我发了誓言,但我在没有违背誓言的情况下,见到了母亲,母子俱欢,我的孝顺大家都看到了吧,我的人品大家都看到吧。

我觉得:“遂为母子如初”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