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传说真实故事(古老神话传说中的张掖)
古老神话传说中的张掖
关于大禹治弱水的传说
传说大禹到张掖治过水。
大禹也叫夏禹,是“帝颛顼高阳"的孙子。被刘邦骂过娘的陆贾,在《新语》中说:“大禹出于西羌",是西部人。禹前之“大”,是后世人表示尊敬而加的。
20世纪40年代有学者曾怀疑禹的存在,认为“禹"只是"千头万尾"的一条虫。这当是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竹书纪年》中说:“禹都阳城。"(见《续汉书·郡国志二注》);阳城在今河南登封县告成镇)。夏代有都城,近几年在河南洛阳东二里头有所发现,很多专家都认为是夏代后期的都城遗址。这是第一次发现夏代的都城遗址,意义和影响都是很大的。
禹是鲧的儿子。鲧治水失败,被舜处死(有人认为舜未处死鲧);舜又推荐禹去完成他父亲的未竟事业。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很多。为了治水,他衣食简朴,宫室简陋。《史记·夏本纪》:“卑宇室",“劳身焦思",在外治水十三年,“三过其门而不人”(见《孟子》),
终于将水治平,使人民免受洪水之灾,被推为天子",国号“夏后”称他为“夏后帝禹",简称“夏禹"。夏对后世影响大,现在我们用的夏历(即阴历),就是从夏代传下来的(当然中间几经曲折和改进)。
夏禹治水,主要在黄河下游。《船山遗书·书经稗疏·决九川条》:“九河未宣,河之下流弥漫于兖、豫之野;而兖、豫之患为尤甚。"近代的研究家也有类似的看法。大禹治水的地域原是范围较小的,但治水给人们带来安居乐业,人们赞颂夏禹,时间一长,禹使成了全体民众的治水代表,凡治水之功都加到他身上,于是出现了《尚书·禹贡》。
《禹贡》篇是真实的,但也有夸大处。《禹贡》记载了全国的治水情况,也记载了大禹到张掖治过水的事迹。《禹贡》云:“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人于流沙。“弱水,今山丹河;合黎,今合黎山,从山丹西延经张掖直到高台;流沙,即居延泽(亦称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弱水从山丹西流,在张掖城北和羌谷水(今黑河)汇合。向西经临泽、高台,在酒泉东北与酒泉流来的讨来河汇合后,向东北流向居延泽(海)。我国的河流大多从西向东流,即所谓的“百川东到海",向西流的不多,但在西部的甘肃,却有一条长达近千公里的羌谷水,是从东往西流的,和《禹贡》的记述,完全相符。同时,羌谷水所经过的地方,它的名称,也和《禹贡》所记完全吻合。
大概正因此,张掖地区内流传着大禹治水的传说。从山丹西往张掖的龙首山隘,据说是大禹导弱水时劈开的。林则徐在《荷戈纪程》中,说他发配伊利途经山丹时,在弱水畔还见到过蝌蚪文的《禹导弱水碑》(今已不存)。在高台镇夷峡(今天城)的险要处,也就是大禹神斧劈开的圣迹。在似刀削的山崖顶上,还盖有小庙,庙里塑有大禹的神像。这些令人神往的优美传说,有《禹贡》作证,也就更易使人信其为真了。
大禹治的水,据专家研究,是洪荒时代冰川融化的冰水,是全球性的,在其他许多民族中,都有洪水的传说。张掖也有洪水,《新修张掖县志·地理志》载:“张掖在洪水时代,完全为一大湖,弱水泛滥其中,各水、泉水悉固注之,无所谓大陆也。禹导弱水至于合黎,居民始有耕地。"张掖的洪水也是大禹治的。说洪荒时代张掖是大湖,有它的道理。因为河西原是东通东海,西南通地中海的狭长海洋带,二亿多年前的地壳运动,南山(祁连山)才和昆仑山、天山一起从海底升起,南山北麓是汪洋的湖泊,即使四千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升起,挡住了地中海的暖流,西伯利亚的寒流肆虐而下,张掖气候发生了急剧变化,张掖也仍是泽国。如此多的水要加以疏导,也许这工作真的是大禹所为,也许是张掖先民们自己所为,都将这份伟绩记在大禹名下。张掖人民对大禹的感情,深而又厚。
大禹也代表一个时代一一个农业大发展的时代。
大禹治好水,许多土地都可以播种,农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治水实践中,帮助大禹治水的伯益(东夷集团人),总结经验发明了挖井技术。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以前的原始先民,只能住在水边,不能离水太远。有了井以后,人们就可以远离水边,到广阔而肥沃的莽原上去垦荒,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可惜张掖没有古老掘井的传说.。
张掖的先民,在近五千年前,农业生产就很有成就,黄河流域生产的粮食品种,张掖都有;黄河流域没有的,如小麦、高粱、玉米等,张掖民乐的东灰山也有,而且比大禹要早。张掖的农业确实起过领先的作用。如此领先的农业,在大禹的农业时代,必定会获得更迅速的发展。
(来源:张掖史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