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斤巨蟒藏在哪里(哈尔滨发现上百斤巨蟒)
人们对蛇的恐惧是烙印在基因上,刻进骨子里的,有人光是看见蛇的图片都会感到头皮发麻。
德国一个研究机构曾做过一个实验,找来了一些婴儿,发现即便是6个月大,从来没有见过蛇的婴儿,在看到蛇的图片时也会产生恐惧反应。
科学家猜测,人们对蛇天生的恐惧,可能在人类起源的时候受到蛇的伤害,并将这种恐惧代代遗传下来,并延续至今。当然,这并不是坏事,因为恐惧能让我们远离危险。
农村有句老话叫“七月黄蜂八月蛇”,说的就是农历七八月份,是黄蜂、蛇类等动物出没的季节,提醒人们在这个季节里面,要格外注意这些动物。
多数的蛇类都是变温动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冷血动物。它们对环境气温的变化十分敏感,当气温过低时,就会进入冬眠状态。当气温高于25摄氏度时,就会变得比较活跃;当气温达到30摄氏度时,就会变得异常活跃。
相对于北方来说,南方温暖湿润,更适合各种蛇类生长,所以每年夏季,南方出现“蛇进家”等现象都要比北方更频繁。
百斤蟒蛇潜藏鱼塘,吃光3、4千斤鱼
当下许多地方已经入秋,相对来说,蛇类的目击事件也要少很多,尤其是北方地区,会相对更少见。但并不代表没有,近日在黑龙江哈尔滨双井村就发现了一条上百斤的巨蟒。
双井村的村民郭某,偶然间发现自家的鱼塘有些不太对劲。按理说此前他已经投放了3、4千斤鱼苗,此时鱼塘里的鱼应该很多才对,但为何看上去却不像很多的样子,观察了很久也才发现一些小鲫鱼。
为了弄清真相,郭某决定将一塘水抽干,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
鱼塘的水抽干之后,情况果然跟预计的那样,塘里基本上没有多少鱼了,只剩下一些小鲫鱼在游动。
那么此前放的3、4千斤鱼哪去了呢?也一直没见鱼塘有死鱼飘起来呀!就在郭某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堤坝上的一处草丛里,发出阵阵“沙沙”的响动,接着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巨大的蟒蛇,看上去足有百斤重。
经过初步鉴定,这是一条巨型红尾蚺,以体型巨大而著称,不过我国不产此蛇,属于外来物种。不出意外的话,那3、4千斤的鱼,就是被它慢慢吃掉了。
红尾蚺是什么蛇?
红尾蚺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南美洲及加勒比海附近的一些岛屿,是一种大型、无毒的蛇类,公认有4个亚种,颜色众多,经常被人们圈养当成宠物。
经过人工培育,红尾蚺甚至还出现了白化、鲑色等颜色更为漂亮的品种,受到了全世界很多奇宠爱好者的欢迎。
雌性的红尾蚺要比雄性更大一些,成年之后多为2.1-3米长,重达10-15公斤,圈养状态下会长得更大一些。少数个体能够超过4米长,达到45公斤,而在双井村郭家鱼塘发现的这条重达上百斤的红尾蚺,已经是巨蟒级别的了。
红尾蚺的体色因所处的环境不同而有些差异,通常来说它们的身体呈棕色、灰色或者奶油色,尾部为砖红色,体背上有明显的斑纹。
它们主要以中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为食,猎物的大小会随着自身的体型增长而增加,一些较大的个体,也能猎食野猪、虎猫、猴子、大型蜥蜴等等。
红尾蚺是伏击型的猎手,经常在一处躲藏着,等到猎物靠近时出现,然后攻击。在体型较小时,它们一般多在矮树上待着,随着体型渐渐增长,会逐步改为以地面活动为主。
为什么会出现在鱼塘里?
显然红尾蚺不是我国的产物,属于一种外来物种,即便是温暖湿润的南方地区也几乎很难见到它们的踪影,那么这条红尾蚺又是如何出现在黑龙江哈尔滨的一处鱼塘的呢?我认为人为放生的概率极大。
前面说过,红尾蚺经常被人们养殖作为宠物,一些奇宠爱好者会购买当成宠物蛇饲养,但是在之后的饲养过程中,不小心逃走了,又或者是不想养了,而放生至野外。事实上很多外来物种,都是以这种途径流入到野外的。
比如在北京八里庄附近的一个小区里面,就曾有人将自己的卧室改造成“热带雨林”,并在里面饲养了多条红尾蚺。还有2020年8月份呢,杭州朝晖一公厕边,消防也抓住了2条红尾蚺,疑似附近居民饲养的。
外来物种的危害,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比如前段时间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鳄雀鳝,河南平顶山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抽干一湖水,就为抓住两条鳄雀鳝,足见这种动物的危害性有多大。
哈尔滨双井村发现的这条红尾蚺已经长到上百斤,并将3、4千斤鱼吃光,说明很早之前就已经待在鱼塘里的了。
北方的气候显然不适合红尾蚺生存,但现实是它的确生存了下来,表明这一物种的适应能力的确很强,一旦在野外开枝散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我不反对饲养奇宠,但除了要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也要考虑清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还只是一时跟风脑热?为了追求标新立异、炫耀而买,日后一旦好奇心消失了,是否还有能力继续饲养下去?这些都是在最开始都要想好的。
盲目放生外来物种,不仅危害环境,害人害己,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一旦造成重大危害的,还要负刑事责任。红尾蚺是一种能长到很大的蛇类,一般家庭无法饲养。
关注我,交一个懂动物的朋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