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主义和形式主义 过度留痕的形式主义

◆ 在不少地方,“过度留痕”现象并未彻底改变,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痕迹主义和形式主义 过度留痕的形式主义?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痕迹主义和形式主义 过度留痕的形式主义

痕迹主义和形式主义 过度留痕的形式主义

◆ 在不少地方,“过度留痕”现象并未彻底改变

◆ 基层减负,应该怎么做?

原题《破除“过度留痕”的形式主义》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范世辉 夏军 邵琨 席敏 张康喆

开一次会,电子屏换了十多个会标,不同角度照了几十张照片;看望一次贫困户,首要任务是多照几张照片以上传APP,证明“我来过”;工作干得好不好,主要看记录多不多、资料齐不齐……

2018年以来,“过度留痕”现象引发广泛关注,一些地区采取相关举措,力戒“留痕主义”。但《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基层调研发现,在不少地方,“过度留痕”现象并未彻底改变。多位受访基层干部认为,必要的“留痕”是开展工作的必需,但“过度留痕”则会滋生形式主义,给正常工作带来干扰。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工作“留痕”,本意在于加强考核管理、激发工作动力,但片面强调“留痕”,不仅对实际工作毫无意义,更易助长虚假漂浮的工作作风。只有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减少形式主义的留痕,才能真正为基层减负,“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变味的“痕迹管理”

在东部某省的一个乡镇,为保证综治维稳,上级要求村里必须有巡逻记录。“以前村里没有监控,需要夜间巡逻。现在每个村都有了监控,没必要再像过去那样巡逻。”当地一名乡镇干部说,但为符合上级的检查要求,“有时我们只好编记录”。

“一项工作是否得到了部署和落实,需要证据来证明。上级检查时判断是否重视一项工作,通常看开过几次会、研究过几次,会议是什么级别等,开会越多、研究越多,得分就越高。”北方某省的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说。

该乡镇党委书记说,现在不论做什么工作,拍照留痕已成为习惯。开会时要拍照“留痕”,证明“工作开会部署了”;在镇村开展某项工作时,也要拍照“留痕”,证明“工作已得到落实”。打开这位党委书记的微信,《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看到了各种工作群,几乎每个群里都发有许多工作图片。

河北省一乡镇会议室的电子屏最近派上了新用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当地乡镇干部介绍,乡镇工作千头万绪,往往开一次会要讨论解决很多问题。但为“留痕”以备检查,通常讨论一个问题就要更换一次电子屏内容并拍照存档,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还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被检查者“为了检查而留痕”,有的检查者却是“为了留痕而检查”。河北某县大督查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某些检查者看来,只有不断到基层检查,才能“留痕”以体现自己对工作的布置和重视,却往往忽视了工作的真正落实情况。

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一扶贫干部说,考核若只看材料,不顾事实,官僚主义就会加剧形式主义。

这位扶贫干部说,不久前,上级扶贫检查组到贫困村检查,了解村里是否实现通水、通电。尽管该贫困村已经通电,但检查组的问题反馈清单却指出:“村级有电用,但没有供电部门的佐证材料。”不顾眼见的事实,一味要求相关部门提供材料证明。这份反馈清单在当地扶贫干部的微信朋友圈里热传,成为调侃形式主义的笑料。

莫让“留痕主义”毁了工作实效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工作“留痕”,本意在于加强管理、激发动力,但若片面强调“留痕”,就会背离初衷、走向反面。

“‘痕迹管理’的初衷是好的,弥补了过去党政机关绩效考核相对虚化的不足,使考核内容更加具象、便于操作;也便于事后追踪、明确责任。”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说,但如果“痕迹管理”超出了工作的实际需要,这种工作也必然陷入形式主义。

在河北省某些地区,有关部门要求驻村扶贫干部每月驻村25天,并实施“双APP”打卡制度:不但手机GPS定位要在村里,而且要刷脸方可打卡成功。

“现在天天担心的不是怎么扶好贫,而是生怕早晚忘了打卡。”一位驻村扶贫干部说,自己整天困在村子里,除了报表就是报表,村口都出不去,更别提外出帮村里跑致富项目了。

僵化的驻村时间限制带来了“以形式主义对付形式主义”。一位驻村扶贫干部说,如今刷脸打卡的APP已被破解。“我们会在村里不同的地方多拍几张照片,人不在村里的时候,就用照片来刷脸。”

“‘双APP’打卡貌似对干部的行为进行了有效约束,实际上反倒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困住了人却留不住心。”这名扶贫干部无奈地说。

部分受访专家认为,当前由于部分地区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上级担心下级不尽心尽责,脱贫进度跟不上步伐,只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层层传导压力。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吕德文说,有时因某些政策很难“一时半会儿见效”,无法通过具体的督查考核其落实情况。但政策落实自上而下又需要有交代,就会出现政策考核形式大于政策实质内涵的情况。为应对考核,基层只能选择“把材料做得好看一点”。

在西南一深度贫困地区,寒潮来临,上级要求所有干部必须访贫问苦,不遗漏任何一户,确保所有贫困群众吃饱穿暖,并通知将进行监督检查,依据就是“看照片”。

“我们送慰问品时,有的贫困户很排斥拍照。”当地一名乡镇党委书记去看望慰问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并送去了大米、油等生活用品。可是,为了“留痕”,却不得不专门摆拍,有时甚至要拍好几遍以确保将慰问品“清晰呈现”,应付检查。

基层减负重在落实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某些地区出现“以痕迹论英雄”是不科学、不合理、不完善的考核管理所致。“没有档案卷宗就等于白干、没有照片信息就等于没干”,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前部分考核务虚不务实,不仅对实际工作毫无意义,更易助长虚假漂浮的工作作风。

“‘留痕’是保障政策落实的手段和工具,但不是目的。”庄德水说,现在往往更注重上级对下级的考核,部分党员干部奉行只唯上不唯实的政绩观,忽视了群众真正的利益诉求。

多位受访基层干部还反映,对基层工作的考核应轻过程、重结果,不能过度强调“留痕”,而忽视了科学监督和精准考核。

“任何工作的考核管理,其重点都不应放在档案材料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辛鸣说,破除“留痕”乱象,归根结底还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管理机制,深入一线去实地调查了解,将是否掌握实情、听取民意作为考核管理的重要内容。

此外,部分受访专家表示,应适当给基层治理减负,基层工作也要讲究张弛有度、有所侧重,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督查考核过于频繁化和随意化。

“督查考核的时间频次过于密集,往往影响基层正常工作。‘痕迹’并不一定代表实实在在的政绩,政策落实需要见效期,应根据不同工作的周期性做督查。”辛鸣说。

“当然,还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辛鸣说,“督查是推动工作很重要的手段,要警惕上级部门检查只看痕迹不看实绩、只留痕不留心,但也不能就此因噎废食。”

而在庄德水看来,还可利用大数据等智能技术手段来替代“处处留痕”;“留痕”不必事无巨细,“可以尝试根据不同的政策性质,记录其落实过程及结果的大致要点,最终落脚点放在工作实效和群众获得感上”。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减少形式主义的留痕,才能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为群众办更多好事、实事、民生事上来。”辛鸣说。LW

刊于《瞭望》2019年第1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