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赐字首里城(康熙皇帝赐字首里城)

琉球的来历


康熙皇帝赐字首里城(康熙皇帝赐字首里城)(1)

古籍中的琉球:若虬浮水中

有说法称,早在唐代对琉球的称呼就已经出现,不过当时称为“留求”。自日本渡海至大唐求法的学问僧空海(774~835年),其弟子真济(800~860年)于唐大和九年(835)所编纂的《性灵集》中,就以“留求”称呼琉球岛,意为人在大海中漂泊时欲求的驻留之地。

康熙皇帝赐字首里城(康熙皇帝赐字首里城)(2)

中国大陆学者李晓杰指出,如今所称的“琉球”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很晚,据成书于清顺治七年(1650)、由琉球国羽地御殿家督向像贤(1617~1676年)所编纂的《中山世鉴》可知“琉球”一名的缘由:

“当初,未(有)琉球之名。数万岁之后,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访求异俗,始至此国。地界涛间,远而望之,蟠旋蜿蜒,若虬浮水中,故因以名流虬也。”

康熙皇帝赐字首里城(康熙皇帝赐字首里城)(3)

同样的,据记载琉球国历史的另一部著作《中山世谱》(成书于1725年,清雍正三年)称:“隋大业三年(607)丁卯,炀帝令朱宽、何蛮抵本国,遥观地界于波涛间,蟠旋蜿蜒,其形若虬浮水中,名曰流虬,嗣后改名流求。”由此可知,直到中国隋唐代时,该地才为人所命名,但用字始终有所出入,例如《宋史.-外国传》称为“流求”,《元史-外夷传》称作“瑠求”,直到明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遣使册封琉球中山王国国王察度(1321~1395年)为“中山王”,才将“琉球”作为固定用字,延续至今。而于清乾隆晚年修成的《大清一统志》如此形容琉球:

古史不载,汉魏以来不通中国,相传在海岛之中。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在外国为最小而险,其国有大琉球、小琉球。隋大业中,令羽骑尉朱寛访求异俗,始至其国,言语不通,掠一人以返;后遣武贲郎将陈棱,率兵至其都,掠男女五千人还。唐宋时未尝朝贡。

康熙皇帝赐字首里城(康熙皇帝赐字首里城)(4)

既然清初时才有文献记载“流虬”一名的来历,且清人认为琉球于唐代、宋代未曾对中国进行朝贡,顶多是隋炀帝时派兵掠人而还,并未设官治理、视琉球为版图,所以琉球和中国王朝建立正式关系应是起于明代的朝贡贸易。

首里城坐东面西表示臣服中国吗?学者:战略需要

约在中国的元末明初时,琉球本岛先后出现三个王国:南山、中山、北山,分别位居琉球岛的南部、中部与北部,故此时期又称琉球的“三山时代”。到了明永乐十四年、宣德四年(公元1416年、1429年),中山国王尚巴志(1372~1439年)陆续攻灭北山王攀安知(1401~1416年在位)、南山王他鲁每(1414~1429年在位)势力,自此“三山时代”结束,开启了统一的琉球王国时期。

康熙皇帝赐字首里城(康熙皇帝赐字首里城)(5)

首里城正殿的国王御座上方的牌匾为清朝康熙皇帝所赐,上书“中山世土”

据考古证据显示,首里地区在琉球“三山时代”就已经是中山王国(首里按司)的都城,当尚巴志统一三山、建立琉球王国后,继续以首里城为王城。

康熙皇帝赐字首里城(康熙皇帝赐字首里城)(6)

由于琉球王国在明、清代的封贡不绝,日本学者坂仓笃秀认为,首里城正殿建筑“坐东朝西”的朝向,与东亚文明圈“天子南面”(坐北朝南)的传统不同,这是因为中国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做为琉球的宗主国,在中国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遵从东亚传统重视“南面”的表现,故“正殿面西”是“琉球臣属中国”的象征。

康熙皇帝赐字首里城(康熙皇帝赐字首里城)(7)

不过,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彭雪芳却认为,王城正殿不朝南而偏西,是出于地势的原因。首里城建于“三山时代”末期,中山国王察度在位期间为加强对山南国的军事防御,并控制西侧主要港湾——那霸港,出于战略需要,故修筑王城正殿时将坐向朝向西方。此外,当地存在“太阳子思想”,即认为琉球国王为太阳神之子,所以王城朝向也如太阳般于东方升起、面向西方,殿下臣子早朝时也可见太阳从正殿方向升起,具有十足的宗教意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