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万年稻作栽培史(奋斗20年当上城里人)
来源:【长沙晚报网】
不施化肥不打农药,顺应节气和自然规律,坚持“传统耕种法”。图片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贺文兵 摄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6月25日讯(全媒体记者 贺文兵)曾几何时,年轻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被视作“跳龙门”,如今,追逐田园正成为很多城市人的梦想。曾在长沙当兵、退伍后在长沙工作,后来自己创业开公司的陈怀宇,在8年前回到老家汨罗神鼎山镇沙溪村,流转了50多亩农田自己种稻,并坚持“传统耕种法”,顺应节气和自然规律, 生产安全、放心稻米。如今,陈怀宇跳回农门当农民的事迹在当地成为美谈。
传统耕作,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农家小伙跳出“农门”,兜兜转转20载又回家种田
个头不高,敦实憨厚,目光坚定……这是记者见到陈怀宇时的印象。1972年,陈怀宇出生于汨罗市神鼎山镇沙溪村,在他的印象中,小时候家乡的河沟里永远有鱼虾,稻田里时常落着几只鹭鸟。
18岁那年,他应征入伍来到长沙消防支队成为一名消防兵。4年的部队生涯,他担任过班长,冲锋陷阵,屡获嘉奖。每年180余次的救火经历,更是练就了他刚毅果敢、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
退伍后,陈怀宇在长从事过货运、客运行业……20年的打拼,他在长沙安了家,有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在长沙城里兜兜转转20年后,他认为老家农村才是他的归宿。
2014年,陈怀宇回到村上,竞选上了村主任,从此他天天和农民和土地打交道。此时他发现在农村种田早已不再是谋生方式,村子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流到城市;另一方面,常年累月的使用化肥农药,生态也失衡了。
陈怀宇开始考虑在这片土地上做点什么。2015年,他与高中同学董谦一拍而合,决定回归传统农业,重现祖辈的耕作方式: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种出一片稻田。说干就干,第一年他们俩在沙溪村枫树坪流转田地50余亩,在湖南农科院专家的建议下,选用“玉针香”“农香32种”2个优质谷子品种,开始了“传统农耕之旅”。
传统耕种生态修复,鸟儿在农田中觅食。
以匠心还原传统种稻,种植面积扩大到170亩
两人遵循着大自然古老的运行规则:芒种育苗,夏至插秧,寒露收获。本着追求健康、安全的初始之心,种稻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除草全靠人“薅”,产量自然少得可怜,不少乡亲笑话他俩。
陈怀宇坚信,“在没有化肥农药的年代,我们的父辈就是这么种田的,那么我们也一定可以”。他希望重拾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心,以匠心还原食物之道,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越是顺应自然的耕种方法,对土地的要求就越苛刻。为了改良土壤,他们使用牛粪和菜饼做堆肥,每亩田需要一吨多牛粪,堆在田里自然发酵,产生自然的肥力。
第一年50亩,第二年90亩,第三年110亩……遵循着销售能力决定种植面积的原则,目前,陈怀宇的传统耕种面积已扩大到170亩,总产量也从最初的400公斤增长到现在2万公斤。
陈怀宇在展示自己的大米产品,并对走传统耕种之路充满信心。
创立“种稻记”大米品牌,为乡村振兴助力
大米精心种出来之后,只是解决了产品的问题,但这类优质的有机大米售价40至60元一公斤,大众市场的接受度不高。为了打开销路,陈怀宇给自己的大米注册了商标,创立了“种稻记”品牌。
为了推广,陈怀宇建起了社群,开了视频号,创建了微信公众号,真实记录他们种田的经历,逐步积累了一批忠实粉丝。从第一年的米卖不掉,到现在已基本实现自销无忧。
如今,陈怀宇的稻田里重新出现了白鹭、牛鹂等鸟禽,泥鳅、鳝鱼更是粗壮肥美,夏天的晚上,偶尔还能看到萤火虫,蛙声此起彼伏……
2021年底,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公布2021年“一村一品”重点村推介名录,其中神鼎山镇沙溪村陈怀宇的传统耕作的水稻上榜,“种稻记”品牌大米位居全省优质农产品之列。
“这是对我们这么多年坚持传统种稻的肯定。”陈怀宇表示,离城、回家,这一条创业路越走越清晰,让我们的故乡依然有故事、有温情、有希望。“我始终相信来年会更好。”如今,陈怀宇在基地建起了大米储存冷库,可以实现恒温储存。“希望用3-5年时间,种稻面积增长到300-500亩,带动更多的乡亲在家门口就业,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为了打开销路,陈怀宇给自己的大米注册了商标,创立了“种稻记”品牌。
目前,陈怀宇的传统耕种面积已扩大到170亩。
本文来自【长沙晚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