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彻大悟方得自在(欲得自在文先做自在人)

01

张大春此书,因目睹莘莘学子苦于应对“作文考试”而发轫,谈及考试种种弊端,单刀直入、辛辣致命;讲起写作诸般技巧,有的放矢、娓娓道来。

七十多篇文章均短小精悍,不仅不空谈理论,更难得“以身示法”,每说一事,辄附一二例文,供学习者比照揣摩——今日之“作文教学者”,讲得头头是道之余,能不能也下水给学生举个栗子?

大彻大悟方得自在(欲得自在文先做自在人)(1)

然而,又绝不能说《文章自在》就是一本“作文书”或“作文指导书”。

因为,作者立场很明白、很坚定:写文章,不要搞作文。

“文章”和“作文”难道有区别吗?

当然有!简单来说,写作文是别人出题目不得不为之,多属被动应付;写文章则是情动于中而行之于言,纯系主动出击。

那,读完这本书,是不是就能“提高写作水平”了呢?

你想多了!

我都逐字逐句读了三遍了,不还是写成这个鬼样?

你要相信,这世上永远没有一蹴而就的事——就算有,多半都不是什么好事,比如,当贪官就来得很快。

所以,这本书的封面用很大的字体告诉你了:写文章,是一辈子的能力!

既然是一辈子,那就别着急,慢慢来。

02

首先,得一辈子不断积累。

“写”是个输出的活儿,如果没有大量输入的话,拿什么出去?

在《文章意思》一文中,张大春打了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好文章是从对于天地人事的体会中来;而体会,恰像是一个逛市集的人打从自己口袋里掏出来买东西的钱。如何累积逛市集的资本,可能要远比巴望着他人的口袋实在。

大彻大悟方得自在(欲得自在文先做自在人)(2)

认真读完本书,深感作者的“口袋”着实丰厚。

且不说那信手拈来的诗词、掌故几乎撑起了全书的半壁江山,单单是他使用的词汇,就很让人叹为观止了。

近年来也算是读书不辍了,但这本书里的好多词语,还真是第一次见到,如:徒呼负负、伊于胡底、孜孜矻矻、依凿下枘、妾身不明、千槎万枒等等,不翻查一番还真不知道什么意思。

还有一些,根本就连读音都很困难:肯綮、针黹、揭橥、氍毹、窳陋、饾饤、窾窍……

这是不是作者故意弄些生僻的词语出来逞才呢?

我不觉得。

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完全能感觉到这些词语的出现毫无违和感,就像是他从语言的“口袋”里随手掏出来一样习惯成自然了。

从这些词语的使用频率也能看得出来,据我不完全统计,好多生僻词在书中都并非“一笑而过”,如“腹笥”出现了2次(P16、P148),“獭祭”出现了2次(P71、P160),“摭拾”了出现3次(P104、P150、P230),“侘傺”出现了3次(P53、P149、P183)。

如果认真揣摩,你甚至会觉得,有些词语作者使用得似乎更准确。比如他更喜欢用“根柢”而不是“根底”(P61“追根诘柢”、P120“根柢”、P187“归根结柢”)。

尽管,我们用“底”也并不错,但“柢”的字义为“树木的根,引申为基础”,“底”的字义比较多,首当其冲的是“最下面的部分”——“最下面的部分”可以包括树根,但并不只有树根啊!

而且,单凭长相,“柢”和“根”不是更有夫妻脸吗?

嘿嘿,张大春的口袋,偷偷看一眼就行了,想要去逛市集,还是先慢慢往自己口袋里装东西吧!

03

更重要的是,要能一辈子坚持自我。

作者在书中对当下的“作文教育”进行了很深刻的批判,并讲述了很多写文章的技巧,比如叙事要有次第、讲述要从容、用字要考究等等。

大彻大悟方得自在(欲得自在文先做自在人)(3)

个人认为,这些都是“技”的东西,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逐渐领会和运用的,作为书写者,持守文章之“道”更重于练习文章之“技”。

文章之“道”在哪?观近来诸多事,或许有些许感悟。

目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已经给太多太多的人带来了苦难。在特殊时刻,我们时时看到了人性所闪现的光芒,但也没法回避一些荒诞的事情中暴露出来的丑恶。

关于文字的就不少。

如有的文字毫无节制地夸耀“功绩”。信息宣传动辄就戴上“一线”“抗疫”的高帽,即便身处离疫情中心很遥远的地方,做了些职责范围内本该完成的工作,也必定吹嘘得比救治了多少病人、捐赠了多少物资更加伟大。

如有的文字毫无原则地刺激“眼球”。别人雪中送炭,并友好地用我们的诗句表达个感情,大大方方说声谢谢就行了,何必非要独树一帜地发出点“不同俗流”的声音呢?何况还是专业阵地上的专业人士!

如有的文字毫无底线地塑造“英雄”。即将临盆的医护人员依然战斗在一线,这样的事情的确令人动容,只是,躺在病床上的是生命,她肚子里的孩子和她本人就不是生命吗?我们与其觉得感动,更不如觉得羞耻、觉得罪恶!可我们的文字,居然还要鼓励前赴后继?

……

写文字的人,一旦心有旁鹜,一旦摧眉折腰,终究会言不由衷,小则令人不齿,大则贻笑后人,何必呢?

张大春在《开口便是》一文中写道:“出言成章”的关键,要在“其容不改”……作文,若不是与一个人表达自我的热情相终始,那么,它在本质上根本是造作虚假的。

即便是在“软笔”时代,除去笔头,笔杆子也还是硬的,遑论如今“硬笔”时代?写文字的人呐,站直了,别软!否则,会再多的技法,写出来的照样不是东西。

千万千万,莫辜负了手中那一支笔。

须知:欲得自在文,先做自在人。

东篱

编审:李赛航

责任编辑:杨冬燕冉懦珲唐霖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