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香港人这么喜欢说英语(原来香港人说的英语)
在我们印象中,咱们国家香港地区的local好像英语很好的样子。
说话就说话呗,还总是“中英夹杂”。
仔细回想,小时候看港片经常听到这些词:
老板叫Boss,客户叫client,女警叫madam;
穿着套装的职场精英们一开口就是order、proposal和on duty。
就连古装剧里,扮演明朝崇祯皇帝的陈豪,一不小心就说成了:
“周卿家,同朕check下(替朕查一下)”。
不过,这群local说的英语,可能老外真听不懂。
比如,我们常说的”没眼看“其实来自于粤语中的“冇眼睇”;
很多香港人在生活中就直接说成no eye see。
老外:???
港片中常说用“二五仔”是一个市井俗语,表示“告密者、叛徒”;
在“港式英语”中,它被翻译成Two five son。
再猜猜“港式英语”中“Stupid stupid want to move”是什么意思?
没错,就是“蠢蠢欲动”。
别笑,人家日常真的是这样说的。
可能香港味儿的英语,还真是只有本地人才听得懂。
在起名字上,香港人也有套自己独特的“艺术”。
香港人的英文名也很有特色,不同年代有不同的风格。
老一辈人在英式教育中长大,很多都会选择Peter、Mary、Paul这种有宗教气息的名字;
也有些人将中文名的粤语拼音首字母做英文名;
比如香港前特首梁振英(Leung Chun-ying)的英文名就叫“CY”。
从80年代开始,香港人起英文名的路子越来越“野”。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人家取不出来的。
有人喜欢叠字英文名,于是有了:
JoJo、YoYo、CoCo、MiMi和BoBo。
有人喜欢日韩文化,于是出现了Yuki和Suki。
还有人用法文、德文、俄文来作“英文名”。
2012年,美国杂志《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刊登了一篇文章:
《香港痴迷于奇怪的英文名》
恶魔(Devil)、鲸(Whale)、叶绿素(Chlorophyll)、糖蜜(Treacle)都有人用过。
有过名叫Ice Wong的女子被警方拘捕并缴获460克冰毒;
(Ice除了“冰”还有“冰毒”的意思)
有过名叫Devil Law(罗恶魔)的人因为藏毒和交通事故被捕;
更早之前,还有个名叫Cash Leung(梁钞票)的人因为用假钞入狱。
一位补习老师给自己取名叫Never,他姓黄(Wong),合起来就是:
Never Wong
连读发音很像Never wrong(永不出错)。
据说很多学生考前都报他的课,求一个好彩头。
越来越多的香港人不再安于从列表中选取既定的“好名字”;
宁可为自己取一个独一无二的“奇葩”英文名。
港式英语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岛内,对于内地的我们也辐射很多。
粤语里有很多英语外来词,经过粤语“音译”后传入内地。
一些以香港为背景的小说里会提到“士多啤梨”;
它与啤酒无关,也并不是梨,而是草莓Strawberry。
再比如“除了贵没有别的缺点的”车厘子,同样是个套着粤语音译名,它就是Cherries(樱桃)。
喜欢吃甜品的盆友一定知道软软香香的“班戟”;
粤语中Pancake(薄烤饼)的读音近似“班戟”,于是这种甜点就这样命了名。
同样是冰淇淋,麦当劳里叫“新地”,肯德基却叫“圣代”,究竟有什么区别?
其实它俩对应的都是英文Sundae(一种加水果、糖浆的冰淇淋);
只不过普通话发音是“圣代”,粤语发音是“新地”。
猕猴桃别称“奇异果”,这也是一种港式说法;
并不是因为它有什么奇异功效,而是因为它的英文名叫kiwifruit,kiwi被粤语读出来很像“奇异”。
词典酱第一次听到“红蛇果”这个名字,还以为跟圣经里亚当夏娃被毒蛇诱惑吃下苹果的故事有关;
其实它也是港式英语的产物,大家猜猜“蛇”的原型是哪个单词呢?
- End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