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商投资专题(港澳台同胞来沪创业记)

上海外商投资专题(港澳台同胞来沪创业记)(1)

小海按:近年来,上海为港澳台同胞更好地在沪学习、创业、就业、生活,融入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有台胞在上海拿到了第一笔创业补贴,有澳门女孩准备在上海开启设计事业,还有已经在上海创业数年小有所成的香港青年,他们都在上海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台胞创客与他的第一笔创业补贴

上海外商投资专题(港澳台同胞来沪创业记)(2)

锰龙(上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 庄献明

medbuddy全球健康医疗信息共享平台是由一名来自宝岛台湾的90后创客率领他的团队所研发,以生活中人们关注的医疗资源与服务为抓手,而打造信息共享、全面覆盖的智能医疗服务平台。这位台湾青年创客就是庄献明,如今,他带领着他的团队来到上海黄浦,并于2021年4月15日在黄浦区注册成立锰龙(上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2019年11月,已在脑神经与微生物领域研读十年的庄献明毕业后在台湾省创立Anuniverse项目。为项目后续发展的考虑,庄献明辗转台湾、北京、上海,寻找最适合团队项目发展的环境。他了解到上海浓厚的双创氛围和对创业企业的各项扶持,作为中心城区之一的黄浦区通过创建创业型城区不断发力,重视区域营商环境建设,黄浦区人社部门力求为创业者打造良好的创业生态,制定了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和服务。“创业服务七件事”(包含创业赋能、创业陪跑、投融资推介等七项帮创服务)旨在为心怀梦想的企业、创业者、就业者办实事,提供更强助力和更多机会。优越营商环境、完备的补贴政策,吸引庄献明在黄浦区的土地上埋下了梦想的种子,开始了他的追梦之旅。

“我是通过朋友介绍下对接了黄浦创智学苑的老师,在她的推荐下参加了一场创业活动,也是我第一次直面接触到黄浦区全方面的帮创服务。”庄献明回忆道。

2021年4月,庄献明参加了由黄浦人社部门和小东门街道联合举办的创业活动,了解到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和服务。活动后,创业服务人员在了解到庄献明的基本情况和诉求后,立刻着手为庄献明安排落实,通过黄浦区就促中心“晓创越读”首席创业咨询师工作室开展有针对性的帮创工作。

项目需要进一步发展,公司注册问题迫在眉睫。2021年4月,黄浦区人社部门和小东门街道联手开展注册指导工作,提供精细化服务,为庄献明引路避坑、解疑答惑,尽快落实公司注册问题,切实帮助创业者解决项目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当月,锰龙(上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黄浦区人社部门和小东门街道的创业服务人员持续追踪企业发展情况,从台胞办理用工、企业社保开户,乃至新冠疫苗接种信息,都及时提供给庄献明。2021年7月,庄献明开办的“锰龙健康科技”获得了企业成立后的第一笔15000元的“首次创业一次性补贴”。这也是黄浦区开展本轮创业带动就业行动计划以来,所受理和成功发放的第一笔法人为台湾同胞的创业补贴,对积极吸引全球优秀创业英才来黄浦创业起到良好效应。“锰龙健康科技”也被小东门街道纳入到了企业服务跟踪名单,将在今后保持对台胞在街道创业项目的关注。

谈及企业后续的发展情况,庄献明表示下一步要开始向壮大团队发力,除了邀请在台湾负责UI/UX设计师来上海,2021年他计划储备5位人员推进项目的成熟化。

复旦文博系的澳门女孩

上海外商投资专题(港澳台同胞来沪创业记)(3)

想要打造制帽业的“国货之光”

麦银开

“妈咪,如果我有机会去内地发展,你哋会唔会支持我去?”(妈咪,如果我有机会去内地发展,你们会不会支持我去?)

“好,梗係好啦。”(好,当然好呀)

得到父母的肯定回答,麦银开数月来的起伏心绪一下子被熨平了。早在去年,她就产生了离开家乡澳门、到内地去工作的想法,只是担心父母挽留,所以犹疑不决。

而且,内地如此之大,选择哪个城市好呢?她身边的朋友大多倾向于地缘相近、语言相通的广东。麦银开却不这么想,她的首选是上海。因为她在复旦大学度过了4年本科时光。

恰巧,2021年3月,一家位于上海的设计师工作室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加之父母支持,她不再犹豫,很快收拾完行李,飞回了这片阔别已久的土地。

与这次的轻车熟路不同,2013年,麦银开第一次来到上海,就被一种“孤零零的感觉”席卷包围。她不适应的地方有很多,集体生活,饮食习惯,气候环境……其中最大的障碍是语言。当同学聊得火热时,她便有些怯于开口了,更多时候只是在一旁默默听着。

转变从那年的国庆节开始。趁着假期,她和室友相约游览外滩。大家结伴走在黄浦江畔,聊起各自家乡与上海的异同,她忍不住纠正室友对澳门的误解:“不是哦,虽然都是欧式建筑,但我们澳门的建筑不像外滩这么宏伟,更加小巧精致。”“葡式蛋挞和港式蛋挞不一样的,葡式好吃得多。”就这样,她打开了话匣子,与身边人对话的同时,也开始了与上海的对话。

在校期间她成了上海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讲解员。回想起来,她最惊奇的是上海的人文艺术氛围。“能感觉到观众们很有鉴赏力,脑洞也很清奇。有些人都把我问懵了,要回去查资料或者问老师才搞明白。”

“你一个澳门人,为什么要学文博?”这是麦银开常被问到的问题。麦银开对中国历史以及历史载体的强烈兴趣,早早萌发于中学时期。她的母校濠江中学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1949年10月1日,时任校长杜岚顶着重重压力,在濠江中学升起了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此后,每逢国庆和校庆,学校都会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从未间断。

作为国旗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她接触到的教科书大多也是与内地同步的人教版,包括物理、生物、地理和历史等学科。翻开历史教材,听老师讲中国古代史,她不禁对神秘灿烂的古代文化心驰神往;学到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她又对闻一多写下《七子之歌》时的心境感同身受。“我是中国人,当然要学好中国史。”从文博角度看上海,她看到了现代化都市内蕴丰富的一面,和上海的羁绊也由此加深。

本科毕业以后,麦银开便回了澳门。她先是在澳门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到了一家广告公司工作。“虽然工资挺高,我却好像学不到什么东西,也看不到职业发展前景。”澳门是中国人均GDP最高的城市,麦银开说,哪怕“划划水”,收入也还不错。

而上海这家设计师工作室给出的薪资远低于原来两份工作,却令她怦然心动。原因在于,这份新事业是那样的生机勃勃,给人无限想象空间。除了麦银开以外,团队中的另外两位同事也是复旦文博系毕业生。她们知识背景相近,审美旨趣相似,对于设计、策划的想法也总是一拍即合。在来上海之前,麦银开就经常参与线上讨论,在交流过程中更加确定遇上了“对的人”。

上海外商投资专题(港澳台同胞来沪创业记)(4)

一群文博专业的人,想要做出怎样的产品?他们的小目标是要做一个帽子品牌,打造制帽业的“国货之光”。麦银开参与制作的几款遮阳帽,简洁而有个性,已经在电商平台上线。未来他们还将推出汉服等多条产品线,以创意设计为载体,推广传统文化。

这样的设想在上海有了更多落地的可能。她观察到,“穿衣自由”是上海街头的显著特征,“我们的原创设计从这里起步,可以更快地打开市场”。而上海浓郁的创业氛围更为他们提供了一片沃土。

此时,距离麦银开第一次来上海已有8年了。不管是在街头巷尾感受城市气韵,还是亲身体验上海公共文化生活,或者通过课堂实践理解上海历史,都让她坚信“这里欢迎一切新鲜事物”,其中包括新的品牌,新的故事,以及一名澳门女孩的全新梦想。

曾参加《谁能百里挑一》的香港人

上海外商投资专题(港澳台同胞来沪创业记)(5)

粤语培训机构“港你知”

创始人 刘奋洋

生在澳门,长在香港,学在英国,创业在上海。作为粤语培训机构“港你知”创始人,过去一年这位“85后”港人经历了艰苦转型——从以线下教学为主,逐步调整到如今近八成课程在线上完成。借助没有物理边界的互联网,学员范围也从以本地为主扩展至东南亚、日韩等地。

8万元开始创业,运营7年多,服务学员3万多人次。在刘奋洋看来,能从看似冷门的粤语教学中掘到“真金”,个人努力只是小部分原因,更多归功于沪港间、内地与香港间日益密切的联系,以及由此带来可观的语言需求市场。“预计3年内,我们年收入能超千万。”他对此很乐观。

其实,会有这个创业项目,也是源于刘奋洋的粤语教学经历。大概9年前,刘奋洋白天穿西装、打领带当着公司白领,下班后换上休闲装、挤地铁,去教别人粤语。“我发现,上海学粤语的需求不少,但没有专门学习机构,那我能不能试试看?”于是,2013年9月,已经在上海打拼3年的刘奋洋,注册成立粤语培训机构“港你知”,名字取自张学友粤语歌曲《讲你知》的谐音。

刚开始的时候,他把教室租在长宁区宣化路上的华宁国际广场,一个小房间月租3000多元,既是老板,也是客服,还负责卫生保洁。最让刘奋洋焦虑的,是如何打响培训品牌。投商业广告?钱不够;街上发传单?面太窄。他坦言,如果6个月内没能接到足够业务,那这个小成本的创业项目也就“黄了”,“最困难的时候,我都做好重回公司打工的准备”。

在朋友的推荐下,外表阳光的他决定另辟蹊径,2014年初参加相亲节目《谁能百里挑一》。在与女嘉宾互动中,巧妙植入创业项目品牌、主要业务、人生经历等,还在现场展示了一段粤语绕口令。虽然最终没能收获爱情,但赢得高关注度。节目播出后,“港你知”的业务咨询量翻了一倍多。

上海外商投资专题(港澳台同胞来沪创业记)(6)

会说粤语不代表能教粤语。为此,刘奋洋专门聘请语言学、教育学专业人士组成专业团队,编写教材定制课程。团队将学习过程分为初中高三阶段,学完初级能够完成基本听说,高级班上完日常对话没有问题。

“要想学好粤语,还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意涵。”比如,粤语中的“炒鱿鱼”意为裁员。这源于过去外地人来广东打工,如果老板对他不满意就要他收拾铺盖走人,而卷铺盖动作就似鱿鱼片热炒后卷起来的样子。久而久之,“炒鱿鱼”就引申出裁员之意。

除了开设“粤语正音班”“企业培养粤语”等课程外,刘奋洋团队还开设了“粤菜烹饪”“内地香港文化差异”等特色内容。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听粤语歌、爱看TVB节目,都在无形中促进对文化的感知,“当你浸入文化圈中后,你的语言学习就能事半功倍。”

同样的道理,已经在“魔都”生活11年的刘奋洋,也已经融入上海的文化圈。“你不觉得上海和香港很像吗?”在他看来,从香港来上海生活不会有陌生感与距离感。他甚至开玩笑举例,“上海内环内可以买到、租到熟悉的港资开发商楼盘。当然,这需要你有足够多的钱。”

不过,他也在默默关注这两座城市的不同之处,并从中找寻商机。曾几何时,当港人还不知道“Wechat”为何物时,这里微信已是必备社交工具;当港人还习惯于折扣季去铜锣湾扫货时,这里已经转战网上开始“双11”大促;当港人还在刷信用卡时,这里悄然开始了手机支付…… 发达的线上应用场景,给他创业带来灵感。

“这些年,上海给我太多的惊奇,有种走在世界前面的感觉。”因此,即便“港你知”早已走出上海一地,但刘奋洋依然坚持把总部留在上海。

有人问他:“粤语教学之路会不会越走越窄?”现实情况似乎也能佐证,粤语歌、港剧在内地的热度早已不复当年。不过,刘奋洋从另个角度分析——随着内地与港澳地区越走越近,无论是中资企业赴港澳发展,还是港企澳企来内地投资,粤语的使用空间其实在无形中延伸。“国家正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越来越多人参与其中,也扩大了粤语培训市场。”

“未来不仅要用普通话教粤语,还要用英韩日语教粤语课程。”刘奋洋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就是能教粤语区的朋友学普通话、甚至学说上海话,真正用对方熟悉的语言,多沟通、多理解拉近彼此间距离。

“创业还是有风险的。”虽然已经小有成就,但刘奋洋还是给想来内地创业的年轻港人建议,不妨先找一份工作,沉下心来了解所在城市,进而找到城市需求与自己能力的结合点。这也与香港人常讲的“以香港之长,服务国家所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上海外商投资专题(港澳台同胞来沪创业记)(7)

创业政策详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