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三杰之沈从文(重走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之路)

新华社记者柳王敏、段羡菊

边城走向世界了

一个古码头,一段古城墙,一根黝黑铁索,一只方头渡船,还有一条穿城而过的清水江,这是湘西一座叫“茶峒”的小山城。

2005年,这个因沈从文小说《边城》而名闻世界的古镇,改名边城镇,成为到湘西旅游的热门之地。

“这时正有廿来只大船从上游下行,满江的橹歌,轻重徐急,各不相同又复谐和成韵。夕阳已入山,山头余剩一抹深紫,山城楼门矗立留下一个明朗的轮廓,小船上各处有人语声、小孩吵闹声、炒菜落锅声、船主问讯声。我真感动,我们若想读诗,除了到这里来别无再好地方,这全是诗。”这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泸溪县的黄昏,是一幅生活画,也是一幅自然画。

湘西之美如源泉,汩汩流淌在他灵秀的笔尖之下。沈从文先生写道:“不是有人常常问到我们如何就会写小说吗?倘若许我真真实实的来答复,我真想说‘你到湘西去旅行一年就好了’。”

湘西这片沃土,有着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150多个国家级风景名胜;有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多民族和谐共处;有着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国家考古遗址里耶古城等1500多处各类历史文化古迹。

秀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厚重的历史文化,是认识湘西、发展湘西旅游的三张名片。

如今,旅游发展成为支撑湘西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2016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8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5亿元,旅游收入相当于全州GDP的48%。湘西人对旅游潜力的挖掘,及自身旅游发展的前景,有着清晰的认识和宏伟的梦想。

多数人知晓湘西,始于边城;知晓湘西旅游,有关凤凰。边城,有那位老人拉渡的清水江;凤凰,有盛装苗女浣纱的沱江。

然而关于河流的故事,以及旅游的资源,在湘西还有很多很多。沿着酉水,从里耶秦简遗址到保靖狮子洞,可以亲身经历几千年的时空穿梭;涉足沅水,从辰溪县到泸溪县,你可以感受到屈原去国怀乡的悲壮与沉吟。

沈从文先生讲:“我总那么想,一条河对于人太有用处了,我赞美我故乡的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验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

“沅水、酉水很美,但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支点去推广旅游。”湘西分管旅游工作的副州长李平表示。

与开发力度不够相对的,是湘西旅游“过境游”的尴尬。“一般来讲,作为目的地旅游的游客停留时间是48小时,而湘西的平均停留时间只有1.8天,且人均消费比较低。”李平认为,湘西旅游文化的挖掘,应朝着可参与、可欣赏、可阅读等方向努力。

如何不断调整定位湘西的旅游特色,挖掘湘西的文化潜力,是湘西旅游面临的一个挑战。

吉首大学刘一友教授是著名的沈从文研究专家,曾多次探访生前的沈从文先生。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湘西的文化积淀非常深,特别是楚文化。为什么湘西会出现沈从文这样的人?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成为文学大家,跟这种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家国情结为特征的楚文化熏陶,是分不开的。”

2002年,随着三万多枚秦简的出土,里耶古城秦时风貌得以重现人间,这是一种文化的溯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电影《芙蓉镇》的上映,一个叫王村的古镇从此以古城瀑布的奇观闻名于世,这是一种文化的创新;2016年,浦市古镇升级为4A旅游景点,一大批诸如吉家大院等古建筑得以保护,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2012年起,随着边城开始着手重点发展旅游,边城风情小镇等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建设火热启动,这是一种文化的再创造。

外界不少人对于湘西的印象,多为“神秘”,而这“神秘”认知的背后,免不了会夹杂一些误解和偏见,比如联想到“赶尸”“巫蛊”这些历史上曾有的湘西地方风俗的传说。

“近几年我们同外界交流,做调研,反过来看湘西,发现湘西最美的是人性,这种人性美沈从文在1930年代《边城》就写出来了,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讴歌人性的善良、勤劳,以及对爱的忠贞。”李平在谈及未来旅游的发展规划,内心满是期待。

人性之美落脚点在人,而人的成长根植于脚下的这片土地。认识,由浅渐深;旅游,从弱到强。旅游,为湘西架起了连通世界的桥梁,旅游发展的纵深推进,正为外界展示一个开放、绝美的湘西。

2016年获批“中国特色小镇”、从文学概念中走出的边城,也为即将激增的游客,做着准备。边城管委会主任李叶国在吊脚楼上将边城发展旅游的“大手笔”娓娓道来:保护古城造新城,古城墙“穿衣戴帽”,新城拔地而起,筹备的1050亩地、第一批融资3.5个亿现金的风情小镇已破土动工,预计年游客承载量控制在500万以内,待到县城机场建成、行程时间缩短,来边城的游客将大幅增加……

一步步行走,一条条大河,一排排高山,一座座小城,一幕幕愿景。

湘西的故事,在沅水客船,在不二门那亿万年的风化岩层,在浦市的辰河高腔,在酉水石壁镌刻的“天开文运”,在凤凰那沧桑的古城楼……

边城的那座白塔已经修复,翠翠和黄狗的塑像矗立在清水江畔,山里边一阵歌声响起,这一切,又在等待谁的到来?

当桐油淡出“湘西制造”

湘西三杰之沈从文(重走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之路)(1)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村民邀请远方的客人品尝湘西特产猕猴桃和猕猴桃果汁饮料(9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王天聪摄

八月下旬的湘西陇木峒村,正午,烈日当空。被一片花海包围着的猕猴桃果树,正享受着日照,圆滚滚的猕猴桃果像一个个腆着的罗汉肚子。

在湘西,此刻约有20万亩猕猴桃果树正在日光下积蓄养分,等着九月份被采摘打包,继而作为鲜果输送到千家万户。

与此同时,在湘西芙蓉镇的老爹生物有限公司,一条条猕猴桃深加工线已经启动。作为湘西地区最大的猕猴桃深加工企业,老爹生物经过20年的努力,已将一个小小的猕猴桃开发出果王素、猕猴桃祛斑油、饮料、果脯等四大类35个精深加工产品。

和猕猴桃一同沐浴光照的还有另一种水果:椪柑。

关于椪柑种植,湘西有“三个100万”的说法,即100万亩椪柑种植基地,100万斤的产量和100万个果农。湘西青年创业者谭永峰2006年开始椪柑种植,如今通过技术改良和绿色无公害种植,产品已远销俄罗斯等国家。

猕猴桃和椪柑,如今已成为湘西地区经济作物的两张闪亮名片。

然而翻看沈从文先生1930年代的著作,却少见对这两种作物的描写,倒是浓墨重彩写了很多湘西的桐油、生漆、木材。尤其是桐油,在他笔下屡屡出现。只是这“老三件”在湘西建州60年后的今天,已难寻觅到当初的繁华市场。

“鸦片在湘西,是如此横行……”上世纪40年代沈从文先生为之作序的《湖南的西北角》一书,记载了湘西当时的地方政府表面禁烟,实际上为了财源,纵容甚至庇护农民大量种植鸦片的情形。

桐油和生漆之功用,已被现代化产品所取代;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可替代品的增加,木材的砍伐和加工在湘西已日渐式微。如今,湘西已经形成以锰锌为主的矿产品加工业、以白酒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以中药材为主的生物制药业、以民族工艺品为主的旅游商品加工业等四大产业体系。

物产的变革,折射出湘西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变迁。

即使如今已将旅游产业作为全州龙头产业来发展,湘西在这60年的探索中,同样有着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思路的坎坷转身。

泸溪县浦市镇如今着力恢复古城风貌,将旅游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开发。游客漫步于古城街头,已难以想象上世纪90年代浦市化工厂的繁荣,和对浦市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我刚懂事的时候,浦市非常美,以前搞化工业,现在搞旅游业,重新修复,生态开发,我觉得非常好。”60多岁的刘本建曾就职于浦市化工厂,如今已成为泸溪县高新区一家高科技企业副总,作为土生土长的浦市人,他对于浦市发展转型记忆深刻。

刘本建在叙述浦市发展的同时,也不忘介绍自己在高新区企业的新产品,钒氮合金,一种钢材冶炼添加剂,能增加钢的强度、韧性和可锻造性。“目前这个成品一吨能够卖到35万,我们一年的产能有1000吨,产值能达到3.5个亿。”

资料显示,作为湘西州目前唯一一家获批省级高新区的工业园区,泸溪县高新技术开发区入住企业67家,固定资产53亿元,主要产品有铝、锰、锌、新金属材料、生物制药及电子、服装、包箱、制鞋等劳动密集轻工产品,201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8亿元,带动就业1.3万人。

“全世界铝粉生产看中国,中国铝粉看泸溪,泸溪几乎占了全国60%的市场份额。”高新区恒裕科技总经理刘海洋对于铝粉生产的前景,满怀信心,但也透露出产业发展的担忧: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增加,只能降低管理成本,先把量做上来。

重走沈从文笔下湘西路,不得不感叹,沈先生笔下的湘西“老三件”物产,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变迁,俨然成为书本上的怀旧物品。

时代的脚步持续向前,湘西对于发展的探索永不止步。

“除了深加工,我们在芙蓉镇已承包了2000亩种植基地,游客从凤凰到张家界,必经芙蓉镇,我们下一步的规划是将公司种植基地打造成4A级生态旅游景点。”湘西老爹生物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严友兵对于企业发展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设想无比憧憬。

“湘西地处内陆地区,沿海企业很难搬进来,湘西要发展,必须要培植自己的本土企业。”谭永峰目前正大力推进农科创投产业园的建设,意图吸纳更多的年轻人返乡扎根基层创业,实现产业园创业服务、电商、物流、农产品加工和仓储等一系列完善的产业体系。

一个新兴产业的崛起,往往伴随着一个落后产业的淘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有在经济结构的不断升级换代、提质改造中,社会的步伐才能稳步前进。

“数难忘,几番风雨,举族凋零,玉陨香埋,果非因报。潮流丕变,兴衰谁料?群山寻遍芳迹杳。漫相思,融入哀声调。临风酹酒相邀,倩影依稀,梦牵魄绕。”

沈从文研究专家凌宇先生所作的这篇《桐花诔》,回味以前漫山桐花若飞雪的浪漫时刻,这成了读书人怀旧的一声长叹,也为“湘西制造”的沧桑巨变写下一笔注脚。

年轻人挑战“地瘠民贫”

湘西三杰之沈从文(重走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之路)(2)

湘西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会长谭永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椪柑出口种植基地查看椪柑长势(8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段羡菊摄

“粉墙花影自重重,莲卷残荷水澱风……”浦市古镇万荷园旁的万寿宫内,26岁的导游郑洋饱含深情地为游客演唱这曲辰河高腔。

辰河高腔,发源浦市,相关史书上有记载“浦市产高腔,虽三岁孩童亦知曲唱”。一颦一笑、一高一低,郑洋在约一分半钟的时间内,让在场的十余名游客静心聆听,尔后热情鼓掌。

在浦市,像郑洋这样服务家乡的年轻人正在陆续增多。旅游,为这座古镇增收的同时,也为古镇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湘西到今日,生产、建设、教育、文化在比较之下,事事都显得落后,一般议论常认为是‘地瘠民贫’,这实在是一句错误的老话。老一辈可以借此解嘲,年轻人决不宜用之卸责。”

痛感湘西落后的沈从文,在1930年代把改变湘西面貌的希望更多寄托于年轻人。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湘西也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面临着人才流失、劳动力大量外流等困境,如何增强自身发展潜力,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服务家乡、建设家乡,旅游业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

“我之前在广州工作了十年,听说家乡搞起了旅游业,同时也是为了方便自己在家带孩子,我就回来了。”34岁的熊一蔚,经营着边城名为“悠然居”的客栈,讲述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她说自己接手照管这个旅店是三年前,随着边城旅游开发进度的加快,自己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旅游带来的巨大商机,在年轻人中正形成连带效应。郑洋2007年中专毕业后,在外闯荡八九年,2016年决定回到浦市创业。作为土生土长的浦市人,郑洋将发展的方向瞄准导游、餐饮和住宿。

“像我这样年纪做导游讲解的就有9个,另外在景区工作的还有十来个,大家都看到前景了,陆陆续续就回来了。”谈及未来的规划,郑洋满怀信心:“浦市古镇2014年被评为3A,2016年升级为4A,现在正朝着5A方向努力,前景大家都非常看好。”

顺势而为,紧跟发展,年轻人灵活的市场观念助力湘西旅游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以老人和小孩为主的乡镇常住人口结构。

除了服务家乡旅游业发展外,根据本地实际,开展多种经营的行业也因为年轻人的努力而在湘西悄然兴起。

“农业产业发展目前紧缺能扎根乡村的人才,我们的创投产业园为了吸引人才,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只要你带着思维和技术,直接可以‘拎包入住’。”湘西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会长谭永峰讲出了年轻人对于湘西未来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这位致力于“让家乡成为一个有梦想的地方”的80后青年创业能手,在十余年的创业生涯中,倾心于泸溪地区的椪柑种植,目前产业规模上千亩,并远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际市场。

人才和技术,成了湘西地区发展农业至关重要的两件法宝。

“没有技术含量的事我不做!”70后的李红兵在谈到自己从金融业转行做农业时,神色十足。这位昔日的银行高管,辞职后扎根湘西做优质种苗培植。李红兵辞职在湘西引起了一阵震动,还有一个原因是他毕业于北京大学。

在李红兵的母校永顺一中的校史纪念馆里,他的名字出现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名单里,而且是位于第一行。记者在湘西寻访到的他:身材精干,市场理念浓厚,思路清晰,意志坚定。山地资源丰富、土壤纯净的湘西,是吸引他跳槽从事农业科技开发,回归服务湘西的基础。

“中国现在农产品产量高,但是优质的农产品少,市场缺口大,湘西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廉价的劳动力,以及良好的扶贫政策,因此‘农业 旅游’这种经营模式,大有前途。”

目前,李红兵已经在湘西培植了柑橘苗70万株,下一步还将联合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将中国一流的科研水平、一流的人才和农业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除了发展产业外,还有一群年轻人运用自媒体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宣传湘西。他们常常借沈从文先生“乡下人”自称而自许,为湘西的旅游、扶贫做顾问。

服务湘西,建设湘西,无论是从事服务行业,优化产业结构,还是做大实体经济,稳固发展基础,湘西年轻人的创业热情正在沈从文先生挚爱的这片土地上,蓬勃生发。

2017年春季前夕,一段题为《3岁的等待与33岁的归途》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令无数网友落泪。视频中,在广东打工、33岁的石欣回乡过春节,3岁的孩子在村口的大树下等他。“为了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家人。”石欣期待借助扶贫政策,将来回乡从事养殖业。石欣的家,就是《边城》所在的湘西花垣县。

一曲辰河高腔,一家沿河旅馆,一株株挂果椪柑,一个个创业的梦想,在湘西山间飘荡。

救穷之方找到了

酉水河畔,傍晚,夕阳西下。

9月中旬,在距“天开文运”这座湘西境内此四字最大摩崖石刻不远处的保靖民族中学,一场由800名学生组成的大型实景表演演练正火热进行中。

从湘西保靖县的多方人士请教得知,这座学校前身就是沈从文笔下,1912年创办的“湘西十三县联合学校”。

曾经在保靖当过湘西地方机构文书的沈从文,后来在文章中写这所中学,“教师全是由长沙聘请来的,经费由各县分摊,学生由各县选送。”

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在盘点湘西教育时说:“读书人中近二十年更出了不少国内知名专门学者,然而沅水流域二十县,到如今连一个像样的中学还没有!”

行走湘西,湘西人希望通过知识来改变和发展的强烈渴望,给记者留下了难忘印象。

“我们这里一到高考那段时间,城市周边嫁娶或办丧事,几乎都听不到鞭炮的声音,老百姓这种默默的支持,就是希望给高考生一个安静的环境。”保靖县当地人士用这样的细节证明民众对教育的重视。

翻看永顺一中校史发现,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40年时间,永顺一中考取北大清华的总计85人。“我们每年的生源比较稳定,变化不大,去外县市就读的学生比较少,我们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重视教育的氛围,学生和家长认可度都很高。”永顺一中办公室主任彭继芳一语道破这其中的“奥秘”。

“……欢迎大批的工程师与大批的教育者!”“湘西天天在喊穷,何尝没有救穷之方?一切财源,均待开发,我们欢迎能为湘西开发实业及财源的技术人才……”出版于19世纪40年代的书籍《湖南的西北角》,记载了当时湘西许多有识之士对教育的渴望。这本书重点探讨湘西的发展,沈从文先生慨然为之作序。

这是近年来湘西教育的一份“成绩单”:小学毛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7%,较20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在校生4.3万人,较2010年增长46.4%。人才的培养,为湘西的发展奠定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基础。

必须看到,高山林立、河渠纵横的地形环境,给湘西推进教育全面、均衡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除了自然环境影响,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民办教育的兴起,乡村学校和公办中学的教师流失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

保靖县乡村中学比耳学校,位于沈从文先生笔下的酉水碗米坡上游,为紧靠重庆、贵州的湘西边缘地带。“由于教学条件有限,这里能够读到高中的学生很少,但是学生们还比较懂事,有时回乡也会来学校看我,这对于老师还是很有成就感的。”2011年“小教大专班”毕业后的张孝,如今已成为比耳学校的副校长。

“湘西人民常以为极贫穷,有时且不免因此发生‘自卑自弃’感觉,俨若凡事为天所限制,无可奈何。”《湘西》题记里的这段话,记载了沈从文19世纪30年代对湘西贫困的感受。今日的湘西,虽然在全国而言,还是相对贫困地区,但与历史相比,已经是惊人的飞跃。在某些方面,湘西人还享受着发达地区还不一定拥有的公共服务。

镂空采光式墙体,盘旋式无障碍通道,开放式公用天井……保靖县迁陵镇昂洞村卫生院为这片山区土地带来了一股清流。这座号称“最潮”乡村卫生院以其“温暖”和“开放”的设计理念,在2016年入围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设立的首届RIBA国际奖。

然而矗立在大山深处的这座卫生院,并非只有设计新颖独特那么简单。“这不仅仅是个卫生院,更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周围的老人小孩都喜欢过来玩。”卫生院院长田蕊对这里钟爱有加,这位土家族乡村医生饶有兴致地带记者参观了卫生院档案室,糖尿病、重精人群、老年人等等各个村组人员相关情况,都详细记录在册。

“这里共建档9847份,其中建档立卡户3760份,65岁以上老人1326份,0至6岁儿童700份,残疾人410份,高血压535份,糖尿病40份,重性精神病53份,孕产妇40份,其余为健康人群,参合率为99%。”对于这近万份档案,田蕊毫不陌生。

据了解,目前湘西全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25.1万,参保率达到97.3%。早在2013年,湘西就在花垣县试点推行“百元治大病”模式,即在花垣县乡镇卫生院住院医疗费起付线100元、100%报销,这一模式在2016年开始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在吉首、龙山、凤凰等县市推广。

湘西教育在改变,湘西医疗在改变,湘西就业在改变,湘西的年轻人也在改变。日渐开放和兴盛的旅游市场,给湘西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年轻人的选择也日渐丰富。

花垣县十八洞村68岁的石爬专老人,由于常年居住在封闭的小山村,老人不认识字,她的两个女儿小学未毕业,然而老人的外孙女龙明慧,目前正在吉首上大学。这位20岁的湘西姑娘在谈及未来的就业时,希望能回到家乡找一份安稳的工作。

石爬专一家三代教育程度的递进,正是湘西许多家庭民生变迁的真实缩影。

本版稿件均据新华社长沙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