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蹦迪(将成为下一风口)
2020的最大风口是什么?
直播带货?还是地摊经济?
如果你还迟迟没有动身,抓住机遇
也许在地摊上直播蹦野迪
可以让你一炮而红
请听我的绝世脑洞(沙雕鬼扯)
街头蹦野迪
一场城乡结合部的文艺复兴
憋闷了许久之后,最紧俏的刚需是什么?
答案是:烟火气。
摆地摊,能摆什么?没有点完整的供应链,独门绝技的手艺和夺人眼球的营销手段,可真是拼不过本就以炒冷面为生的大爷,和纳鞋底的大妈。
在这种情况下,你该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播地摊跳野迪。
以下将论证我严肃的观点,请花2分钟时间,耐心看完,咳咳——
首先,街头野迪是非常有文化积淀和群众基础的。
是足够可以吸引眼球的。无论男女老少。
热爱劳动,是国人本性。若非对劳动的渴望,第一个解禁出门,站在人民广场中央的老妈。
绝不会在动感的韵律中,脚踏在家苦练三天的舞姿尽情扭动着腰肢,就好比那开春的劳动号子。
迪斯科能够流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的节奏。
与锄地生产的工作状态相似。
80s初,就在大家还在讨论“交谊舞”,是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时,某个清晨 人们惊讶地看到,在这个古老的土地上,千千万万年轻人跳起了迪斯科。
舞姿奔放,曲调热烈,震耳欲聋,眼花缭乱。
(监督要求:男女间保持“一✊ 拳✊ 之✊ 距”)
一贯四平八稳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就变得焦躁不安起来,患上了连蹦带跳的毛病。
从上世纪80年代过来的人,如果不知道《巴比伦河》《成吉思汗》《吉米来吧》,那他很大几率上丧失了优先择偶权,当然,他也不会收到时髦女青年的爱慕眼光。
这种始发于美国,“迪斯科”成为中国80年代大众娱乐方式中,最具身体叛逆性的一种。迪斯科在上海刚刚兴起时,部分人对这种大众文化运动露出了持续的敌意。开舞会不仅仅要放哨还要在所里备案。
有舞蹈家向王元化(前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举报。“ 这种 东西怎么能看!你们要出来管一管 。” 王元化的回答非常简洁 : “ 文化要多元化。”即便如此,扭腰摆臀的舞蹈动作,还是被认为“下流”舞蹈,这让很多年轻人,只好偷偷躲在房间里练习动作。
蹦哒谁都会,诚如没有豆豆鞋紧身裤的社会摇。迪斯科这种简单的舞蹈动作,要是没了喇叭裤和蛤蟆镜和一个二傻子是别无两样的。
所以,如果你想蹦迪时,收获男女老少各个基更广泛的粉丝,不妨准备以下
装备:
INK
指南
一条Tshit
一条紧到卡裆的牛仔裤
(越旧越好)
一件花衬衫
一条裤脚宽大的喇叭裤
(最好能拖地)
一个鸡窝头
(最好三天不洗)
还要加上一个大肌霸砖块
花衬衫 蛤蟆镜 喇叭裤 ,组成了上世纪的时尚三大件。也许可以让你成为这条gai最复古的仔。
在迪斯科文化中,它代表神秘与酷,这些装备和吵闹的舞曲一起,成为叛逆青年的三大辨认标志。
消费降级
年轻人下沉市场的降维打击
蹦野迪不适合年轻人?
你真的大错特错。
城市青年的生活最大的讽刺就是他们的一天被划分为 两部分:一部分是充满机械性精神匮乏的工作时间,另一部分是任其流逝的非工作时间。
按照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狂欢被看做是使世界接近于人,使人接近于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当代酒吧狂欢其实是一种 “悖论式狂欢”,是形色各异的孤独狂欢与去个性化效应的综合体,说白点就是:年轻人对生活境遇一切皆有可能的向往。
狂欢是一种欲望,都市青年在非工作时间,急于释放在工作时间受到的挤压。面对面交流少了 朋友之间的交流少了 ,人变得孤独空虚。酒/人/气氛变成了欲望符号代表。
然而,街头蹦迪,是最省钱的方式。没有之一。
酒吧的消费,大家都心知肚明。一杯啤酒好几百,你当我是傻子么?
在街头,这个模式,简直就是对酒吧的降维打击。
唱几句“嘣沙卡拉卡”“857857”,不需要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只需在12点前,赶上那趟末班车 花上两块钱。
既能完成一趟自我救赎,又能稳稳当返回安乐窝。
如此来看,实在划算。
蹦野迪,绝对可以成为当代都市人的精神乌托邦。
但大多数水平展开的则是不断地流浪与寻找,间歇性地向上或向下倾斜。
蹦野迪的出现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酒吧不再是城市青年的一种替代性的想象。
它是白天城市中那些单调的多样性的反叛,并不断重塑着年轻人们。
高速发展的城市就像是一台离心机,将城市青年的肉体和精神分割开来,在肉体所及的地方。城市青年被规则束之高阁,精神被压抑,欲望却一直在膨胀并随时迸裂而出。
然而,没钱,你干瞪眼么?野迪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应运而生了。
因为生活太苦需要调味,街头就可以解决。
不再去酒吧蹦迪消费,不再认同身份和格调的象征符号,年轻人找到新的释放欲望和动物性自我认同的催化剂。
街头野迪的商业模式
线上线下打通
街头野迪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
首先,你得线上线下打通。
都2020年了,直播你总得搞一个。没准线下收益不行,线上红,也是可以有打赏和广告的。
线下的话,都说了是对酒吧的降维打击,那么,经营模式你依然可以参照酒吧。
别嫌我唠叨,要说酒吧的商业模式,作为一个美学号,我得追溯一下历史。
如果回溯酒吧的历史,没谁知道第一家酒吧,是怎么从美利坚那个乡村搬到东方这片魔土之上。
就如艾米莉最后会变成翠花一样,看似小布尔乔亚式的自我呻吟,本质上是文化自卑的外化。
初代依葫芦画瓢全西式的酒吧空降中国,看起来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不仅名字膈应诸如coco玛格丽特什么的。
很快,就崛起了,仿鎏金的招牌、低色域的霓虹灯 融合了以往各种歌厅表演。以金色年华,魅力四射这类名称为代表的中式酒吧。
而对于要开线下街头野迪的你,也可以做一个明晃晃的招牌。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羞涩的,并不希望自己成为中心。之前那种西式的中心舞池太过招摇,只有醉酒的憨憨敢蹦上一曲肝肠断,再者常人在迪斯科强劲的节奏下短短三分钟就得缴械投降。
加之东方人偏向含蓄,所以苏荷式慢摇酒吧适应了国人的节奏。
苏荷式酒吧以吧台卡座为小范围的蹦迪完美契合了,“来都来了,随便玩玩”的害羞心理。
为了适应国民倡导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龙舌兰威士忌这类洋酒首次和康师傅冰红绿茶中西碰撞。
甚至跳舞也变成了中国的行酒令,成了酒吧无产小资化的妥协。
如果你没有洋酒和饮料的完美供应链,也可以跟扎啤摊和小卖部绑定带货抽成。
苏荷这种模式的转型瞬间吸引力大量都市白领,酒吧也在人们心目中的藏污纳垢转向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
中国式酒吧巨大的转折点是在2008年后,中国迅速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热钱流动,土豪经济迅速蔓延,但此时颠覆性的酒吧模式并未出现。
却衍生出了,奢华装修、美女dj 、洋酒兑绿茶、满场是托儿,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式酒吧。
仅当时西安一座叫天阙的酒吧
因为追求纯金纯铜的奢靡装修而爆出耗资1.5亿的天价
按某连锁夜店高管的话:中国式酒吧,大致是那种大型酒吧,能容纳500-800人,一千平米左右,消费方式也是中国式的土豪消费,喜欢开香槟,事实上是把西方文化中国化了。
这种充斥着面子经济的土豪式酒吧,在浮躁的社会催化剂被大量复制,并向夜总会此类糟粕文化低了头。
如果沃霍尔来到了当时的中国酒吧,很快就会诧异于自己预言的消费社会,出现在他爱过的热土。
此时的酒吧不仅糅杂了,土豪经济,大哥文化,有偿服务,面子经济,甚至某些酒吧提供一种。
“保镖租赁服务”和“洋酒(大炮)租赁服务”类似现在明星买粉丝接机这种骚操作。
到这个时候,玩家来酒吧消费已经不是单纯的喝酒。而是我们所说的关键是气氛要搞起来,能叫大哥绝不叫先生,能摆“大炮”绝不开哈啤。
请保镖 开“大炮”并不是没人消费,只是消费人群太少。于是这种行为便获得了显示财富,成为别人效仿的对象。
由此保镖大炮成为了一个消费符号(显示财富与身份)而不是商品本身。
但是这种氪金文化,在街头野迪模式中,就不一定奏效。
亲民路线下,找到自己的定位,才是最理智的。
这个时代不缺聪明的人,也不缺肯干的人
但是缺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不要只听小印鬼扯
能不能吃到这一波的野迪红利
就看你了
嘿嘿嘿
部分资料来源:
《长沙酒吧文化的本土化研究》刘长
《酒吧的袪魅与非正式生活的空间生产》孟芯纬
视频剪辑来源:城西王大师(微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