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周家班表演(百年周家班)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9月28日电(记者 上官云)一生中,很多人都与音乐有或多或少的缘分。有的是喜欢业余听几场音乐会,有的是将之当做毕生的事业。那或高昂,或舒缓的曲调,总有一刻能直击心灵,触动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唢呐周家班表演(百年周家班)(1)

周家班演出剧照。受访者供图

国家级非遗“灵璧菠林喇叭”,便颇富特色。其传承家族——“周家班”也已有百余年历史。提到传承问题,现任大班主周本明在接受中新网(cns2012)记者专访时表示,传承“非遗”不能改变其精华,但可以调整传播方式和技巧。

一支唢呐可模拟多种声音

九月中旬,一场精彩的民间乐班音乐会在北京正乙祠戏楼拉开帷幕:两张八仙桌,上头摆着十几种乐器,八个人,使用不同的乐器,模拟动物的叫声、模拟出人唱戏的场景……活灵活现,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这场演出的表演者正是“周家班”的成员。周家班即周家吹打班,民间又称周家唢呐班、周家鼓乐班、菠林喇叭,是以落户在安徽灵璧县菠林村的中国管乐大师周正玉等周氏族人为乐手成员的中国民间乐班。

唢呐周家班表演(百年周家班)(2)

周家班演出用到的一些乐器。受访者供图

在演出中,他们往往身兼数职,而且多才多艺:除了演奏技艺外,魔术、杂技……都要学上一点,与演奏技艺巧妙衔接起来,常常引得观众惊叹。

“常用的乐器,除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唢呐外,还有笙、笛,自制的管子、把攥子,以及鼓、铙钹、镲、云锣等。演奏形式是以一个乐器为主奏的合奏形式。”周本明介绍。

每次演出,他们还要分为两队,模拟民间的“打对棚”场景,那也是整场音乐会中最热闹的部分。

不过,周本明常说,比起老一辈来,他们还差得远:往年间老艺人演奏一曲《百鸟朝凤》,能模拟出上百种鸟叫,“那才叫名副其实呢”。

拥有百年历史的“周家班”

周本明是周家班第五代传人。周家班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唢呐家族,至今,大多数人仍生活在安徽省灵璧县的菠林村。以前在当地还有一个说法,叫 “请不到周家班,男不娶,女不嫁”。

“周家班”目前拥有周姓直系乐手100余人,外姓徒众更是多达上千人,已然形成了庞大的民间音乐族群。他们活跃在安徽、苏北、鲁南等地,所演奏的乐器为传统民间吹打器乐,主奏乐器为唢呐。

唢呐周家班表演(百年周家班)(3)

周家班在演出中。受访者供图

周家班吹奏的曲目看似平常,却几乎都有深刻寓意。“迎生--庆贺令”是庆贺新生儿到来,《雁落沙滩》则是为逝去老人演奏……有人说,周家班的吹打乐从人生仪式的悲喜中凝练而出,所以才会有影响力。

从小就开始刻苦训练,是周家班的一个传统。周本明回忆,自己经历过特别严苛艰苦的训练,“要站在风口练习,手指都冻僵了。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即便再恶劣的天气,唢呐都能按时吹响”。

在民间红白喜事上,常会有“打对棚”的情况,也就是“打擂台”。如果有一家办事,邀请两三家乐班,乐班便同时演奏,哪边能留住观众便是胜了。不败,才能保住一个班子的荣誉。周本明曾自豪地说,历史上,周家班从未尝过败绩。

争议何解:新曲目加入现代音乐算不算合理?

舞台上的周家班虽然光鲜亮丽,但回到台下,依然需要面对“传承”问题。周本明有些忧心忡忡地说,老辈们会几百首传统曲目,到现在只剩下几十首,“总有一种负罪感”。

唢呐周家班表演(百年周家班)(4)

周家班现任大班主周本明。受访者供图

他关掉了自己的公司,开始专心致志做这项工作:搜集老一辈留下来的曲目,从中甄选出精华,重新编排“节目单”,让它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在形态上,所用到的乐器,最大的唢呐和最小的唢呐都要有;在内容上,有喜庆的,也有悲伤的。为了不让气氛太沉闷,就来点节奏活泼有趣的,比如《打枣》。”周本明解释道,希望通过这种编排,吸引观众注意力,才能最大限度引发共鸣。

周本明创作了新曲目,主要乐器还是唢呐,但用现代音乐来伴奏。他觉得,这能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感受。

但有人提出异议:传统艺术,引进这么多现代的东西合理吗?

“我们不能让所有人满意。这些新曲目确实有现代因素,但它们的灵魂还是唢呐,还是我们传统的东西。”周本明觉得有争议正常,“具体形式不是那么重要,关键是要准确向观众传达传统文化艺术中那种独特的意境”。

“当然,我们必须把传统文化的精华完整保留下来,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是想寻求一种新的、容易被现代人接受的表达方式。”周本明解释道。(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