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博物馆文物展(承载东方芝加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20日讯(记者冯爱华 通讯员田梦莹)38家博物馆镇馆之宝“云”相聚,从8000年前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开始,讲述我们共同的航海记忆——20日,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委会联合38家航海类博物馆推出“一馆一物说航海:中国航海类博物馆文物精品数字展”,来自江汉关博物馆、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的两件重量级文物现身其中,观众可线上观赏,从中寻找“东方芝加哥”通江达海、商贸繁盛的记录以及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不屈抗争。
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航海历史,中国航海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无数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此次展览采用“一馆一物”的策展模式,即每家参展单位挑选一件最具代表性的藏品参展,因此展品时间跨度大,文物种类极为丰富,如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反映古代贸易与文化交融的蓝色玻璃碗,见证近代曲折历史的“大清光绪廿年”福州船政“通济舰”舵轮、北洋海军成军纪念金杯等。
清同治十三年江汉关银锭。
展览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以舟船为牵引,将古船与航海科技、航海保障串联在一起,描绘了一幅中国航海史的画卷。第二章以贸易为主题,从汉唐到宋元及至明清,一件件精美的器物讲述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联通,也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第三章的主题是抗争,近代以来中国的航海业逐渐落后于西方,为了巩固国防,无数志士仁人在曲折中呼唤新生,谱写了一曲向海图强的英雄战歌。第四章的主题是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不同的信仰,但相同的是对平安幸福的追求和渴望。
江汉关博物馆藏“清同治十三年江汉关银锭”,出现在展览第二章“市舶之利”。“19世纪末随着武汉近代商贸及航运业的繁荣兴盛,从1865年到1928年的64年中,江汉关的间接贸易额有42年仅次于上海,水陆航线可达海外诸国。‘东方芝加哥’成为人们对大汉口的流行印象。”江汉关博物馆馆长单宏均介绍,这枚银锭便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中山军舰”铜牌。
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藏“‘中山军舰’铜牌”,则出现在展览第三章“向海而兴”。该馆陈列部负责人吕昌霖表示,中山舰本名“永丰”舰,生于1912年,26年间经历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孙中山先生广州蒙难、中山舰事件以及武汉会战五大事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精彩的篇章,“这件文物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巩固国防、向海图强的历史见证。”他介绍,1997年,沉睡江底59年的中山舰重见天日,出水近6000件文物,其中就包括这块“中山军舰”铜牌。它虽然存在局部磨损和锈蚀,但保存基本完整,成为确认中山舰身份的重要标识之一。
【编辑:姚昊】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