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后门的原意是什么(走后门一词是怎么来的)

“走后门”一词是当代社会中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熟语,其词义为比喻通过托熟人、拉关系、送礼行贿等不正当手段,来达到某种功利目的,私下地获取某种利益。

走后门的原意是什么(走后门一词是怎么来的)(1)

这一熟语据说出自北宋年间。相传北宋徽宗继位后,以蔡京为相。蔡京上任后,拼命贬谪和排斥哲宗朝的旧吏,规定其子女不得为官和入京,甚至连其诗文也不准流传。蔡京的这一做法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民间对此多有讥嘲。在一次朝廷宴会上,聪明的艺人们借机在筵间演出了这样一幕戏:一个大官据案中坐,传判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可是由于其所持的戒牒是哲宗年间的,结果被判令还俗;一个道士遗失了度牒请求补发,但是由于他是哲宗年间出家的,故立即被剥下道袍,复为百姓。这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问道:“今国库发下的俸钱一千贯,皆为旧时钱文,如何处置?”这个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说:“那就走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

当然这只是一则民间传说,不足为信。不过,在南宋吉水人罗大经所撰的《鹤林玉露》一书中却有“留后门”一条。其文曰:“銮辂亲征,事大体重,固宜进退有据。若论兵法,则置之死地而后生矣,岂预留后门哉?留后门,则士不死战矣……。今若直前,万一蹉跌,退将安托?要须留后门,则庶几进退有据。”从引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书中所说的“留后门”是指“留退路”的意思。而在明人王一鹗的《总督四镇奏议十·举劾四镇将令疏》一文中亦有“开后门”一词:“占公匠六十余名,各色营造私开后门,物议沸腾。”这里的“开后门”是指在房屋的两侧或后面开一些小门,以方便人们出入。

“走后门”一词出现得很晚,它所概括的意思原本是由“走门”、“走门子”、“走门路”、“走便门”等词语来以表达的。但是由于“走后门”一词比“走门路”等词更富形象性,所以它一经出现,很快就成为汉语词汇中的一个后起之秀,在民间广为传播,并被人们频繁使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