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泉州丰泽五个项目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非物质文化是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结晶。近日,泉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公布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其中,来自丰泽区的泉州古琴艺术、泉州市正骨医院吊膏、了乙膏贴入选新增项目名录,泉州锡雕技艺(林氏锡雕技艺)、泉州正骨疗法(张氏)入选第一批至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泉州丰泽五个项目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

泉州古琴艺术

古琴,又名七弦琴,是汉族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

晋唐以前,古琴艺术主要在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发展。晋宋之际,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也带来江南文化艺术的繁荣。其后渐及闽粤。南宋时福建人徐理著述了有名的《琴统》,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例证。

明代福建古琴已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三种地域风格之一。明代福建代表性琴人杨表正所著的《真传正宗琴谱》,清代浦城祝凤谐的《与古斋琴谱》,都是在全国极负盛名的琴谱。民国,福建琴人基本集中于福州、泉州两地,福州有刘念音、黄濂等,泉州有周子秀、黄松等人。

泉州古琴艺术历史悠久,一千年来代有传人,未曾中断,但在1985年黄松逝世后,古琴艺术在泉州的传承处于濒危状态。近十余年来,有志于古琴艺术的琴人又努力接续了这一传统。

万寒月为城东街道浔美社区居民、泉州桐蔭琴馆馆主、泉州美仙文苑创办人,自幼学习南音、南音琵琶和梨园戏,师承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丁承运教授,和另一位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陈长林先生。现为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员、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古琴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其近年热情在泉州传播古琴艺术,先后在泉州市丰泽区多个艺术培训机构担任古琴老师,已经教授学生百余人。

泉州市正骨医院吊膏

吊膏属传统膏药中的黑膏药,系指中药、食用植物油与红丹(铅丹)炼制成膏料,摊涂于裱背材料上,制成的供皮肤贴敷的外用制剂。清代吴师机的《理论骈文》为膏药专著,全面论述了膏药的应用和制备。

泉州市正骨医院吊膏处方包括当归、川芎、独活、威灵仙等七十二味中药。将处方中的药物加入油中炸料,炸至药物焦时,去渣,滤过,将药液炼至沸腾时,筛入红丹细粉,搅拌均匀,滴水成珠时,离火,去火毒,用时,用文火熔化后,分摊于裱被材料上,放冷即成吊膏。其临床应用是将吊膏加温软化,贴于皮肤患处,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较高的药物浓度,发挥药物效应,具有活血通络、温经止痛的作用,用于跌打损伤、关节疼痛之寒瘀证。

泉州市正骨医院吊膏之药方出自该院重要创始人廖尚武,其吊膏制作技艺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七代人在百多年来的诊症施治中,不断改进秘方的药性功效,经过精心熬制,使泉州市正骨医院吊膏成为各类跌打损伤、风寒湿痹及各类疔疮、疽结等外科病症“伤科及外科良药”,具有医药研究及经济价值。在泉州,“正骨医院吊膏”家喻户晓并远销国内及东南亚地区,成为海外华侨回国探亲访友返程必带之品。

了乙膏贴

“了乙膏贴”是纯中草药制剂,每粒膏贴中鲜草药成分约占30-40%,以治疗哮喘的膏贴为例,处方中有30多味中草药,经配方、选药、粉碎、灭菌、搅拌、炮制、成药、包装等工序完成制作,经曾焕乙多年实践证明其疗效能起到无论什么原因的哮喘,贴药一小时即见效的效果。且兼有提神和安眠的作用,又无明显副作用,如贴药者认为不妥可立即去药,或更换药效较轻档次的同类药,方便安全,深受患者欢迎。

“了乙膏贴”的诊疗技术独特在于它独有的“气、痰、血”理论,结合中医三焦理论,对病人进行整体诊疗,在初诊的基础上用药性平和的“通用”膏贴。通过病人贴膏,立体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再以一人一证一膏贴的治则给病人配膏治疗。

“了乙膏贴”在流传160多年的历史中,遇到战乱、改朝换代、外国入侵、外族收买,都始终没有失传。“了乙膏贴”的传承历史可追溯到1860年前清朝的太平天国时期,当时湘军中的军医燎原医师带其徒弟虚心医师服务于湘军及周边民众,以仁心仁术在军中及驻地行医施药,因战争乱世,驻地常换,疗效药效无法观察,为用药安全起见,师徒二人深入研究中草药的外用方法,形成以外用膏贴行医的特点和风格,享誉长江下游一带,在行医济世过程中,他们将诊疗技术和处方抄记成册,收藏在身边。1875年前后,虚心医师跟随入闽的湘军一起到泉州,因投亲不着,滞留在闽南一带行医,在泉州时就住在湖南会馆,目前泉州的县后街转向米仓巷的地方还留有湖南会馆遗址。虚心医师在晚年将独特的中医诊疗技术及处方集传给他的孙女杏枝。1995年底,杏枝医师(了了师太)把诊疗技术及处方集传给泉州人曾焕乙夫妇,并由曾焕乙掌握使用至今。目前,曾焕乙又传给他儿子曾国燊。

林氏锡雕技艺

清末时期,福建有家林氏锡雕,主营锡雕摆件,兼营日用生活品,货源销往福建各地市,在福州市南后街、泉州打锡巷(现为打锡街)、厦门湖里都设锡铺,工艺兼得中国南北两方锡雕派系的制作技艺。

林氏锡雕技艺历经六代人百年传承, 1994年第五代传承人林慧在丰泽区开设创作室和加工厂,一直沿用雕模、铸造、修整、焊接、磨光、整形、贴金等传统锡雕制作技艺,使用刀、锉、各种锤子、板子、尺子、刻刀、錾刻刀、台夹具等传统的制作工具。制作技艺既锻、錾、塑、雕、焊等传统技法,又融入浮雕、圆雕、线雕、凹雕、镶嵌等新技法,创新使用3D扫码、数字雕塑、3D打印等现代科技,结合玛瑙、竹木、陶瓷、玻璃、大理石、贝壳等多种材质创作,形成从设计、雕塑、制模、铸造、焊接、修坯、抛光、装饰等完整的新工序体系。由于有祖传的锡雕技艺,生产的锡雕工艺品销量旺盛,销往欧美、迪拜等发达国家,年产作品万件以上,产值300万元。

其创作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代表作品有《濒危》、《从容不迫》、《青龙虾》、《玫瑰之恋》、《清源山老君岩》、《泉州东西塔》等,作品《龙虾》、《齐天大圣》、《泉州印象》被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馆藏,《青龙虾》荣获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优秀作品金奖,《从容不迫》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

泉州正骨疗法(张氏)

泉州张氏正骨疗法,历经四代人百年传承,形成推伤、整复、制药三位一体正骨疗法体系。传承人习武与行医同步而行,秉承“以武行医,医武互通”的正骨疗法,遵循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理论学说,推伤运用南少林武学指力和吞吐功力,既减轻病人在推伤过程中的疼痛,也使精纯的整骨手法与少林技击功力有机融合,汇通整脊、微针疗法及现代康复理论和中医诊疗特色,取得了方便及时、疗效显著、价格低廉的效果。

整骨包括四肢骨折脱位,尤其是运用折顶回旋法治疗前臂尺桡骨双骨折、捏拿推挤法处理儿童肱骨外髁翻转骨折、端提手法结合牵引掌合研磨法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合併下尺桡关节脱位;临床罕见的腕骨脱位整骨复位法;小儿桡骨下1/5骨折背向移位骨折折顶手法复位;正骨复位治疗小儿多见的肱骨髁上骨折;内收旋转推挤复位法治疗胫骨平台外侧塌陷骨折及手法复位塑形板结合石膏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等西医骨科认为必须开刀手术治疗的多种病症。所研制的多种治疗跌打损伤的丹、膏、丸、散等也广受欢迎,独家制作的伤科散配祛瘀消肿液延续至今60余年,自制塑形小夹板固定四肢各类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张氏风伤吊膏”治疗宿伤更是功效独特。

泉州张氏正骨疗法创始者张铁龙, 1940年在泉州西街名胜古迹开元寺大门口西侧开铺“铁龙堂”行医正骨,其后人共十余人先后继承祖传正骨疗法,部分获大陆、香港骨伤科医师资格,在泉州丰泽区和香港北角开设泉州正骨“铁龙堂”门诊部,百年张氏正骨疗法师出名门,术业有功,至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后继有人,享有良好社会声誉。第三代传承人张志民总结出《回旋手法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背向移位骨折56例报告》、《踝关节骨折闭合疗法临床体会》等重要学术成果,并发表于国际国内医学刊物上,获得业界人士高度赞扬。

来源:看丰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