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窦娥三愿(若念楚州苍生苦  )

如何看待窦娥三愿(若念楚州苍生苦  )(1)

若念楚州苍生苦 纵是奇冤也不该

——浅析窦娥刑场三誓愿

于克彦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典悲剧的代表作。《窦娥冤》能够位于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首,除窦娥被误判错杀外,窦娥的善良反衬其冤,窦娥怨天怨地凸显其冤,窦娥的三桩誓愿验证其冤,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三桩誓愿,以“愿”验“怨”, 涉及人物一桩比一桩多,延展时间一桩比一桩长,奇异程度一桩比一桩高,使窦娥之冤,“惊天地,泣鬼神”,实乃千古奇冤。但是笔者认为,窦娥为验证自己冤屈发三桩誓愿,数量并不为多,方式却极为不妥;若念楚州苍生苦,纵是奇冤也不该。

如何看待窦娥三愿(若念楚州苍生苦  )(2)

一、两桩誓愿真正受苦是苍生

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刑场之上,时辰已到。窦娥为证明自己是冤枉的,指天为誓,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血溅白练”,这一誓愿,有立竿见影之效果。结果正是,刽子手刀落之时,“窦娥的血,都飞在那丈二白练上,并无半点落地”,窦娥之冤已经得到验证,可谓,冤如化碧苌弘,冤如啼鹃望帝。窦娥这桩誓愿发的好,官府损失丈二白练,现场围观者力证窦娥冤屈。窦娥冤屈得以验证,山阳县百姓无灾无害。

然而,“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却给山阳百姓、甚至楚州苍生带来远甚于贪官污吏的灾难。试想“六月飞雪”: 三伏天到,突降大雪,身穿单衣的百姓可否染上风寒?播种在田野的庄稼可能会被冻坏冻死,以后的生计如何安排?再想象一下“亢旱三年”:土地龟裂,庄稼枯死,颗粒无收;百姓背乡离井,流离失所,卖儿卖女……而诬告窦娥的张驴儿、赖账杀人的赛庐医、贪赃枉法的桃杌太守,要么有权,要么有钱,要么权钱皆有,生计有保障,官位照样升,逍遥法外,何曾受到任何惩罚?“飞雪”“亢旱”,何曾给他们带来半点灾难?窦娥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发到好;“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不该发。两桩誓愿不变成现实,难以证明窦娥冤屈;变成现实,真正受苦是与窦娥之冤毫无关系的山阳百姓、楚州苍生。

二、一人之冤万人之灾实不该

窦娥是一个善良的女子,在贪赃枉法的桃杌要对蔡婆用刑时,她委屈地承认是自己毒死了公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保全风烛残年的婆婆。为婆舍命,大善至伟!在披枷带锁押赴刑场的途中,宁肯绕道后街,原因是,怕在前街的婆婆看到自己,看到自己披枷带锁赴法场惨被砍头,“枉将他(蔡婆,)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心虑细处,小善感人!在自己的奇冤昭雪之时,恳求父亲收留风烛残年的蔡婆,让婆婆安度余年。鬼魂亦善,善莫大焉!

然而,窦娥刑场的三桩誓愿,其中两桩,客观上,把一人之冤变成楚州苍生万人之灾,使窦娥的善良大打折扣,使其人物形象出现悖论;窦娥留给人们的只是一个富有孝心只顾亲人不顾他人的二元形象。当然,不是说窦娥只能发一桩誓愿,她发四桩五桩都不为过,关键在誓愿的内容。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何不发一个刑场之上雷公显威当场击死张驴儿的誓愿?何不发一个桃杌太守噩梦缠绕生不如死的誓愿?……这样以来,誓愿合乎情理,楚州苍生不受灾难,桃杌张驴儿受到惩罚;窦娥善良品格不打折扣,人物形象始终完美。一箭双雕,益处多多。

三、纵为艺术手法多多宜另选

也许有人认为,这三桩誓愿,一方面与化碧苌弘、啼鹃望帝、飞霜邹衍、东海孝妇四个典故有关,融帝王之哀、忠臣之悲、孝妇之冤于一体,凸显窦娥,内心有望帝之苦,性情若苌虹比干,冤屈堪比东海孝妇。另一方面,第三桩誓愿“亢旱三年”与故事情节发展有关,“身居台省,职掌刑名”的廉访使窦天章,正是从楚州三年不雨及“梦见端云”入手逐渐审清窦娥这桩千古奇冤的。

但是,对这种观点,笔者仍不能苟同。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文学艺术又是中国古老的文明一个重要方面,浩如烟海中国古代文学,像四大民间传说(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的悲情故事、伤感传说不胜枚举,被秦桧之流以“莫须有”罪名杀害的岳飞,其冤情毫不逊色于苌弘、邹衍。何必拘泥于苌弘、望帝、邹衍、孝妇,特别是拘泥于邹衍、孝妇为显自己冤屈而危害苍生黎民的事。至于故事情节,《窦娥冤》第四折犹如鸡肋,说其多余吧,它延展了情节,使戏剧有了完整的结局,收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大团圆”式的艺术效果;反过来说,这种“大团圆”式的结局,又削弱了窦娥冤屈的悲剧性,多少一如窦娥冤屈的人,没有当官的父亲,谁给他们平反昭雪呢?

四、学学先贤推己及人品自高

有人道:窦娥刑场三桩誓愿毕竟是非现实的,是作者关汉卿采用的浪漫主义手法,目的是为了突出窦娥冤屈之深;三桩誓愿是作家所写,非窦娥所为。

对此,笔者颇有同感,窦娥刑场三桩誓愿,两桩欠妥,的确与关汉卿境界有关。关汉卿是文人,对先贤文人屈原、杜甫肯定并不陌生。屈原之冤不亚于窦娥吧,屈原“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然而命运多舛,等待屈子的是“疏”(疏远)“黜”(免职)“迁”(流放),最终屈原以“沉”(投汨罗江自杀)结束生命。可是反映屈原心声的《离骚》,虽有牢骚之语,何曾有一句类似窦娥“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的话语?杜甫,茅屋为秋风吹破,虽然自家“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却祈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并感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迫切的改变现实愿望,千百年来,令人起敬。倘若关汉卿也有屈原杜甫的境界,窦娥怎会有“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为己害民的刑场誓愿?

总之,心地善良性情倔强的窦娥所受冤屈实属不浅,一个弱女子,刑场之上,人之将死,反抗无门,申冤无路,发点誓愿,以愿验冤,也合情合理。遗憾的是“六月飞霜”“亢旱三年”危害的是山阳百姓楚州苍生。无缘无故遭此劫难,男女老少在所难免,楚州黎民难道不比窦娥更冤乎?

如何看待窦娥三愿(若念楚州苍生苦  )(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