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安徽30强(挺进十强安徽正在)

每经记者:程晓玲 每经编辑:刘艳美

19年安徽30强(挺进十强安徽正在)(1)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254729

中国经济十强省份有望迎来新成员。

2022年前三季度,安徽地区生产总值为33702.9亿元,同比增长3.3%;同期,上海GDP为30956.6亿元,同比下降1.4%。二者差距达到2746亿元,是上年同期的2.7倍。

早在2021年前三季度,安徽GDP就曾一度领先上海近1000亿元,但最终,全年总量被上海追回,安徽以42959.2亿元经济总量落后255亿元,位列全国31个省份第11位。

受疫情冲击,上海经济罕见出现负增长。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安徽全年反超上海,跻身前十强“问题不大”。

不出意外,这将是安徽首次跃居全国GDP前十,堪称历史性高光时刻。

但对安徽来说,这也许只是开始。拉近视角看,欠发达的皖北“洼地”亟待崛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安徽的最大省情。与此同时,拥江近海却无法通江达海,一直是这个长三角唯一“不沿海省份”的心头之痛。

而随着近日“世纪工程”建成投用,安徽全省开放发展乃至区域格局,将再度迎来历史性机遇。

01

2022年,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疫情等超预期因素,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中国经济第一城”首次易主。2022年上半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19349.31亿元、同比下降5.7%,以3亿元的微弱差距被北京超越。

至前三季度,加速“回血”的上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956.65亿元,同比下降1.4%,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3个百分点,不仅反超北京、重回第一,还将领先优势扩大到超1000亿元。

不过,在省级层面的你追我赶中,上海GDP大概率会在2022年被安徽超越,掉出全国前十强。

安徽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安徽GDP达到33702.9亿元,同比增长3.3%。这也意味着,安徽GDP已连续三个季度实现对上海的反超,且领先优势扩大至2746亿元,远超去年同期。

按照现有趋势,这一差距要在第四季度被追回的可能性较小。换句话说,安徽距离GDP十强仅差“临门一脚”。

19年安徽30强(挺进十强安徽正在)(2)

拉长时间线看,安徽的赶超是有迹可循的。过去十年间(2012~2021年),安徽凭借134%的GDP增幅同时领跑中部六省和长三角三省一市,一举实现从存在感不高的农业大省到长三角“黑马”的逆袭。

十年间,安徽与上海之间的GDP差距也从高峰时期5000多亿元缩小至2021年仅255亿元。表现在曲线图上,两地经济总量已无限逼近历史“交汇点”。

回看安徽进阶之路,工业无疑是最大亮点。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居全国第3位、中部第1位、长三角第1位。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9.8%,产值占比由2012年18.1%提高至2021年41%。

其中,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带动不容小觑。

据安徽省发改委统计,2021年安徽省亿元以上在建省外投资项目7013个,实际到位资金超1.6万亿元,其中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3.1%、73%和23.9%,二产和制造业项目年度到资均首次突破万亿元。

同期,仅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就有4167个,实际到位资金达9181.8亿元。

02

如果说安徽近年来的“逆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面入长”带来的战略机遇,那么当产业转移的后发优势减弱,“起跑线”逐渐拉近、甚至拉平,如何向内发力、锻长补短,无疑是下一阶段的关键所在。

就短板来说,安徽省内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已无需多言,广大皖北地区作为长三角“短中之短”,是周边省市的长期帮扶对象。此外,作为长三角唯一一个内陆省份,安徽的开放发展水平也与兄弟省市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一组数据更为直观:2021年,江苏、浙江、上海、安徽进出口总额分别为8064.7亿美元、6409.3亿美元、6285.2亿美元、1070亿美元。从总量看,当“带头大哥”江苏已经朝着“万亿”迈进时,小弟安徽才刚刚跨过“千亿”门槛。从占比来看,江浙沪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额(6.05万亿美元)比重均超过10%,安徽则仅为1.8%。

19年安徽30强(挺进十强安徽正在)(3)

过去十年间,尽管安徽与上海的GDP差距逐步缩小,二者进出口总额差距却在持续扩大——上海领先优势从2012年近4000亿美元增至2021年超过5000亿美元。

就在几个月前,中共安徽省委在《求是》刊发署名文章直指:“与先发地区相比,安徽还存在开放型经济总量不大、开放平台承载力不强、开放便利化程度不高等短板”。其中提出,要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更好地借船出海、借梯登高。

很快,一个历史性的实质性突破就正式官宣。

2022年12月30日,历经五年多施工建设,我国在建规模最大的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实现试通水试通航。公开数据显示,该工程总投资949.15亿元,其中安徽境内总投资875.37亿元,是安徽投资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也被定义为安徽省“一号工程”。

19年安徽30强(挺进十强安徽正在)(4)

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实现试通水试通航 图片来源:新华社

巨额投资背后,是其难以估量的生态和社会经济价值。

据公开报道,淮河流域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耕地率最高的区域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4,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用水严重不足。

以皖北为例。因为缺水,皖北地区在水源选择上不得不“就近取材”,长期将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据统计,皖北地区84.5%的人口喝的是地下水。而由于地下水长期超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皖北地区已形成3068平方公里地下水漏斗区。

据统计,引江济淮工程供水范围涉及皖豫两省15个市55个县(市、区),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受益范围7.06万平方公里。通水后,将有效缓解淮河流域皖北和豫东超5000万人口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改善灌溉面积1800多万亩。

预计到2040年,引江济淮年均引江水量将达43亿立方米,约相当于2个巢湖的常年蓄水量。这样一来,长期制约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有望得到破解。

19年安徽30强(挺进十强安徽正在)(5)

图片来源:安徽发布

03

更重要的是,依托引江济淮打造的江淮运河,将形成一条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国第二条南北水运大动脉。

“淮河中游与长江中下游之间水运不畅的历史从此彻底改写,千吨货轮可直接通江达海,缩短航运里程200公里至600公里,大大提高了航运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引江济淮工程第二代设计者朱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这是一条‘黄金水道’,也是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快速通道’。”

公开报道显示,此前,淮河中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直通航道,大宗货物运输需要绕道洪泽湖和京杭大运河。江淮运河通航后,将在安徽省境内形成“工”字形水运网,其中淮南到芜湖之间的水运距离,将从绕道京杭大运河的645公里减少到330公里。

19年安徽30强(挺进十强安徽正在)(6)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就内河航运而言,运河沿线有我国重要的煤炭、钢铁、化工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当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在安徽省内实现沟通,长三角地区的工农业产品可以顺利北上,北方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可以南下。

据安徽省交通运输厅预测,到2030年,江淮运河水运量将达2亿吨,年均节约物流成本60多亿元。

放大视角看,江淮运河北接沙颍河航道、南连芜申运河,连通现有航运水系,“通江达海”将照进现实。一个直接受益者,正是省会城市合肥。

19年安徽30强(挺进十强安徽正在)(7)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据《安徽日报》报道,运河通过打通合肥港北上通道,使合肥港处于江淮南北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将奠定其江淮枢纽港的地位,成为贯通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枢纽性港口城市。

通俗来说,江淮运河航道就像是给长江与合肥之间加了段“延长线”,能实现2000吨级江海轮直达合肥,合肥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通江达海”,区位格局焕然一新。

此前就有观点指出,合肥是我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但水运是其突出瓶颈和短板:目前,合肥仅有合裕线二级航道可连通长江,货物经此运至南京港或芜湖港中转后,才能到达沿海主要港口,存在倒运次数多、运输费用高、运输周期长等问题。

19年安徽30强(挺进十强安徽正在)(8)

合肥港 图片来源:新华社

眼下,借助引江济淮工程,合肥将实现与上海等沿海港口间“河海直达”互通,甚至与东南亚、东北亚国家和地区之间实现近洋直航运输。这对于迫切需要扩大开放的合肥以及安徽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

在合肥的规划中,“着力打通长江、淮河出海通道,多点融入长江内河航道,建设合肥江淮联运中心,积极促进江海直达和江海联运发展”,正是其打造“国际内河港”的重要发力点。

机遇在前,安徽能否再次迎风而上?

每日经济新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