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为什么不救助辛德勒(被遗忘的34)
世事真难料,人生信有涯——世上有一种人,既当着恶魔的手下,同时又为天使救人。
上世纪80年代,在哈尔滨的一幢老式居民楼里,住着一位七旬老人。他看似平平无奇,却曾是伪满洲国的驻德外交官。他与希特勒共进过晚餐,却从纳粹手中救出了一万多名犹太人。
他是王替夫,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也是一个被世界遗忘的"中国辛德勒"。
年少有为,饱含楚囊之情1911年,王替夫出生于吉林的一个小县城里。七岁时,他被送进私塾学习。从小记忆力出色,对语言敏感的王替夫在数学上一窍不通,却在学习外语上如鱼得水,十一岁就掌握了英、俄两种语言。
1922年,他随父母来到哈尔滨,从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毕业后,又去了法政大学攻读法律系。这时候的王替夫已精通英俄德日四国语言,是个不可多得的翻译人才。
同大多数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一样,王替夫立志要效忠国家。大三那一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眼看着哈尔滨岌岌可危,将成为日军的囊中之物,城中的学生们都自发集合起来,成立爱国组织,筹集捐款,抵制日军。
王替夫在学生中颇有声望,他将大家号召起来,还被推选为"反日会"的会长,将募集得到的物资捐款送到反日军队马占山将军的手上。
马占山十分赞赏这个一米八个子的青年。他对王替夫一阵嘱托,希望他能继怀着这颗爱国之心,为抗战征途做出贡献。"将军放心,我一定会加入到你的队伍,成为一名抗日战士!"王替夫慷慨激昂,郑重承诺下这番话。
可王替夫毕竟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学生。在威逼利诱,奸诈狡猾的日军面前,要想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报国之心,不仅仅是一句承诺这么简单的。
身不由已,成为伪满汉奸日来势汹汹,武器装备精良先进,没过几天便打败了马占山率领的军队,攻占了哈尔滨。一时间,城中腥风血雨,惨如地狱。作为学生头领,王替夫成了日军眼中的"出头鸟",被抓进了监狱。可日本人并不打算杀了王替夫——他精通四国语言,是他们建立伪满洲国的不可多得的人才。
一开始王替夫还能在心中做下"宁可牺牲,也不为日本人办事"的决定。可是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有去无回,日军又扬言要杀害他的父母妻子。王替夫犹豫了——尤其是他贤惠朴实的同乡妻子,仅仅二十芳龄而已。
日本人给他的期限一天天过去,犹如悬挂在头顶冒着寒光的利刃,摇摇欲坠。王替夫最终妥协了,走出监狱后,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了家。
王替夫的父亲听他讲完一切后,含泪告诉儿子:"你是念过私塾的,要记住圣人说的话,要积善行德,永远都不要做伤天害理的事!"
在日本人的刻意安排下,王替夫考入了伪满洲国外交部,成为了一个外交官。可王替夫没想到的是,他竟被派去了伪满洲国驻德国柏林公使馆。尽管他心中有多么的不情愿,但自己已经成为日本人的走狗了。人生的决定一旦做出后,就无法轻易回头。
1932年,21岁的王替夫坐在通往边境的火车上,开始了他的海外生涯。
阴差阳错,奉命发放签证初到德国时,王替夫只是一个小小的"公使馆理事替补"。后来因为成绩突出,被提拔为"公使馆参加过领事兼书记官"。渐渐地,他与德军高层来往密切,甚至参加了希特勒的五十岁寿宴,成为唯一一位和希特勒共进晚餐的中国人。
王替夫感到十分愧疚——自己的同胞还在英勇战斗,自己却在异国他乡升官发财。而这时发生了一件事,使王替夫找到了减轻罪恶感的的途径。
纳粹势力在欧洲逐渐扩张,以及他们推行的排犹政策使欧洲的犹太人的性命遭到严重威胁。要想活命,只有逃出欧洲,进入伪满洲国。
而进入伪满洲国需要第三国签证,于是"由谁来给犹太人签发通行证"成了一个国际问题:在纳粹的施压下,大多数欧美国家都不敢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在各国的互相推搡下,签发通行证的事就落在了伪满洲国驻德公使馆头上。
王替夫几乎全权办理了这事儿——他拜托美国犹太人共济会会长托马斯为他大量送来护照,通宵达旦地在他们的签证书上签字。到当年8月,王替夫签完了7000多份护照。
此时的王替夫只是听命行事。他甚至知道放犹太人进伪满洲国是日军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阴谋。而在当时的情势下,纳粹大量建造集中营,越来越多的犹太人被活着送进去,出来时却成为一具具白骨。
王替夫知道这一切,也明白他手中的签字笔承载了多少人的性命,他只能怀着复杂的感情,签下一份份通行证。
局势复杂,仍旧冒险签证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德国对犹太人的政策也升级到了种族灭绝的地步。德方派人暗示王替夫停止签发通行证,可王替夫思索再三,对顶头上司努力劝说,最终被默许了在暗地里继续为犹太人签发护照。
这时的王替夫完全出自自己的意愿,他不忍再看到无辜的犹太人死于纳粹惨无人道的屠杀中。他知道自己背叛祖国的事实已经不可更改,便用这样的方式减轻一些罪恶感。他又陆续签了5000多份通行证,据说他回中国的火车即将出发时,都在车窗口为聚集在周围的犹太人签字。
王替夫前后签了1.2万份通行证。毫无疑问,他从纳粹的手中拯救了一万两千人的性命。但因为前期为日本人做事众人皆知,所以他并没有成为大家口中的"中国辛德勒",而是成为了叛国贼、大汉奸。
凄凉晚景,坚持行善赎罪
战争终有结束的一天,王替夫后半辈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监狱里度过的,当他被允许重新在哈尔滨生活时,已经是个七十岁的老人了。他先是当了十年打更人,后又在黑龙江文史研究馆当馆员,期间免费培训了一千多名外语人才,还向家乡校舍捐赠了工资。
2001年,90岁的王替夫结束了他的传奇一生。他是汉奸,也是一个心存善意的外交官。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下,每个人在其中都有身不由已的无奈,也有闪光的善意。像王替夫这样复杂的人还有许多,若只以某个名词冠其头上,是对历史的不敬,也是人性的不敬。
奈何人已逝,我们也无法听到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唯一能做的,只有坚守自己本心,努力守护世界上的正直与善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