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清风写了于谦的什么品质(于谦家国情怀书生亦可救国)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汉族。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而后来于谦在“土木堡之变”的应对,也正应了“救时之相”的箴语。12岁时,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写下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石灰吟》诗意
1421年(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进士。被任命做山西道监察御史,后又调到四川、贵州等处。他常着便服,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访问疾苦,改革弊政。
1426年(宣德二年),明宣宗亲征叛藩汉王朱高煦,于谦从征有功。次年,巡按江西,由于廉明奉公,平反冤狱,严惩贪官,备著声誉。
1430年(宣德五年),宣宗特任于谦做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巡抚山西、河南。于谦勤政爱民,始终如一。于谦曾亲到各州县乡里,访问父老,得知应兴革事项,立刻向朝廷建议。在1445年(正统十年),曾安置流民二十余万人,分给地亩,贷予耕牛种子,缮筑黄河堤岸,兴修各地水利,山西、河南两省农业生产,多得增长。由于于谦具有这样的品德和作风,所以民间称赞他为“于龙图”,有些地方还建立了于谦生祠。
正统初年,明朝政治渐趋黑暗,官僚中分为邪正两派,发生斗争。当时皇帝英宗(朱祁镇)年幼荒嬉,宦官王振专政,擅权纳贿,骄横日甚,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同僚认为于谦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但也应该带点土产,如合芗(线香)、干菌(蘑菇)、裹头(手帕)等物,以便送些人情。于谦对阉党的滥作威福本来就是极其痛恨的,因此他笑着举起衣袖说:“带有清风!”于谦还作了一首《入京诗》来讽刺这些劝他的人:“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1446年(正统十一年),王振诬劾于谦,逮捕下狱,判了死刑。但晋豫百姓万人到京请愿,要求于谦继任巡抚;贵族周王、晋王等都上书替于谦伸冤。阉党慑于公论,只得释放于谦,恢复原职。
1448年(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削夺了巡抚、御史等职,调到京城只做兵部左侍郎,但他仍对国防提出了积极建议,同样由于阉党的压抑,不得实施。
皇帝英宗无能,一切军政大事,全由太监王振代理。王振胡作非为,残害忠良,广植私党。1449年也先(也先是蒙古瓦剌部领袖,在他统治期间瓦剌达到极盛)入侵,王振想利用皇帝“亲征”,幸取战功,提高个人威势。在这样政治昏浊的情况下,王振就掌握了戍卫京城的禁军的全部指挥权。然而,王振在军事方面简直是一窍不通,行军部署毫无成算。明军节节败退,军士弃尸数百里。一次战役,瓦刺骑兵忽从四面冲来,其实当时追来的瓦刺军仅两万余,而明军五十万人,死亡过半,骡马二十余万以及衣甲、器械、辎重全被也先军所夺。明军弃甲曳兵,英宗与亲兵乘马突围不得出,跟随的大臣,如:英国公张辅、尚书邝埜、侍郎丁铉等高级官员五六十人都被敌军所杀。太监喜宁投降,将明朝虚实情况完全告给也先。当英宗被俘时,护卫将军樊忠从旁用所持长锤把王振捶死,痛骂道:"我替天下诛此奸贼!"然后冲向敌军,杀敌十余人,最后战死。这一场大混战,历史上称为“土木之变”。
1449年(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后,明朝首都北京立即卷入战场的前哨,政局空前混乱,危机四伏。翰林侍讲徐理竟公然主张逃跑,倡言南迁金陵。群臣都犹豫踟蹰,聚集在宫殿前哭泣。于谦厉声斥责徐理说:“倡议南迁者,当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谁不知宋朝南渡的祸患。请立刻调动四方兵勤王,誓死守卫京师。”于谦的正确主张,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的同意,皇太后清醒过来,便把守城抗战的责任全部交给于谦。于谦在军事方面要完成保卫京城巩固国防的紧急任务,在政治方面就不得不跟阉党作生死斗争。于谦拥护郕王登皇帝(景泰帝)位,遥尊英宗做太上皇,明朝中央政局逐步稳定。同时,于谦又选派得力将领,增补关隘,加派援军,重新调布了长城边防。于谦治军,赏罚严明。于谦还把抗击瓦刺入侵看成全国一致的神圣爱国任务,广泛地发动人民报效杀敌,保卫国家,从而获得了源源的新兵,扭转败局,保证了抗击的胜利。也先俘捉英宗以后,就想利用这个“御驾”做招牌,威胁并诈诱明朝各边镇开城迎降。由于于谦严令各将领坚守关隘,“自今瓦剌奉驾(太上皇)到,不得轻出”。因此,也先拥英宗到宣府、大同等处,守将都闭门不纳。于谦亲自披甲上阵,主持大军,驻营德胜门外,分配防卫九门兵力,指定负责将领,誓告全军,效忠卫国。特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变前队”。于是人人感奋,士气昂扬。在于谦严密的部署下,明军取得多次战役的胜利。十一月八日,瓦剌退回塞外,京师宣布解严。
明朝守御京师,抗击瓦刺入侵是正义的卫国战争。在广大人民英勇地从事保卫祖国斗争的基础上,于谦等能够积极运用政府机构迅速集结了部分军事力量,及时鼓励士气,亲临战场,指挥军事,因此使得保卫京师的战争,获得胜利,把明朝从败亡的严重危机中挽救了出来,并且保障了正在走向繁荣的北方生产事业和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
明军虽然从崩溃败逃转到胜利,但各方面遭受的战争创伤,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的。在瓦剌进攻京师被击退后,明朝论功行赏,升加于谦的官职称少保总督军务,仍掌兵部尚书事。于谦辞让道:“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于谦坚决不接受封赏。
于谦认为虽然瓦刺暂时求和,但是明朝若不加强国防,还是不能制止瓦刺的侵扰,于是进一步积极着手改革京营的军制,创立了团营。然而,当于谦抗战派正在日以继夜地瘁心于加强边防,改革京营军制的时候,腐朽的上层统治集团在宫廷内部却酝酿着一股争夺皇位的暗潮。朱祁镇被瓦剌释放回到北京时,朱祁钰把他看作是最危险的政敌,立刻禁锢在皇城里的南宫内,特派靖远伯王骥守备,不许他和外面交往。
1452年(景泰三年),朱祁钰废皇太子朱见深(朱祁镇子),更立他的儿子朱见济做太子,朱祁钰这种自私的行动,于谦是不赞成的,因此朱祁钰对于于谦渐见疏远,不肯授予于谦以全面行政的实权,仅因边防诸多事宜,才使于谦长期专任兵部。于谦在用人行政中,对横暴的高级军官,严加劾办。因此,得罪不少高官,如:石亨、前任兵部尚书王骥、太监曹吉祥、徐有贞。
1453年(景泰四年),皇太子朱见济忽然病死。一部分较正派的官员,主张恢复朱见深做皇太子,但遭到朱祁钰的压制。另一方面,复辟的阴谋,暗地酝酿着,终于爆发了“夺门”的事件。官僚们都想利用朱祁钰和朱祁镇兄弟二人的尖锐矛盾,假手为朱祁镇夺回皇位,大搅混水,乘势摸鱼,做自己升官的打算。
1457年(景泰八年)正月,朱祁钰病重,不能临朝,命石亨代行郊祭典礼。石亨等密谋,认为是发动复辟的好机会。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潜纳京军进皇城,率众急奔南宫,毁墙裂门,携朱祁镇登辇,闯入皇宫,强登奉天殿,宣告复辟。朱祁镇复辟后,反诬于谦谋叛,逮捕下狱。于谦也不辩解,遂被判处谋逆罪,坐死刑。抄没家产时,发现于谦“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
正月二十二,民族英雄于谦,在腐朽的封建统治者的政变中惨遭杀害,时年六十岁。将杀于谦时,朱祁镇犹豫说:“于谦,实在是有功”。徐有贞秘密进言道:“不杀于谦,此举(夺门)为无名”,遂下毒手。于谦遇害时,“行路嗟叹,天下冤之”,“京郊妇孺无不洒泣”。后来北京还出现了怀念于谦的童谣:“鹭鸶水上走,何处觅鱼嗛(指于谦)”。凡于谦所推荐选拔的文武官吏都受到迫害,石亨等更严厉地残害抗战派人物,又榜示“于谦党”于天下。于谦死后,国防又陷于废弛。
人们不会忘记,正是于谦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 于谦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在他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没有贪过污、受过贿,虽然生活并不宽裕,却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 于谦是光明磊落的走完自己的一生的,在这个举世皆浊的时代,于谦能干干净净地度过自己一生,是值得钦佩的!正如《明史》称赞于谦那样:“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