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传统文化是什么(粽子的前世今生)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玉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这是欧阳修《渔家傲》中
宋朝人过端午的场景
挂菖蒲,包粽子,拴五色丝线……
我们过端午节的方式似乎从未改变
但是你们知道粽子的材料和口味
都经历过哪些发展和变化吗?
今天,小科就与你聊聊粽子的演变史
春秋时期最早见于记载的粽子
出现于这个时期
因为是将黍米(小米)
用菰叶包成牛角状
故称“角黍”
▲现在的牛角粽,可能是最像角黍的粽子了
这时还有一种用竹筒装的
叫“筒粽”
▲筒粽
需要注意的是
它们原料只有菰叶或竹筒加小米
没有馅
所以最早的粽子
既不是甜粽也不是咸粽
而是原味粽
提起粽子,我们都会想到屈原投江,百姓为了纪念他而发明粽子的故事,但那只是个美丽的传说。因为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人,而粽子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东汉末年首次出现了有馅的粽子
当时最流行的大概是猪肉粽
同时,汉末也出现了碱水粽
即小米浸过草木灰水(现多用苏打水)后
用菰叶包成的四角粽
现流行于广东一带
▲碱水粽,用碱水浸过后呈黄色
晋代粽子正式被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的粽子里除了米
还加入了一味叫做益智仁的中药
▲益智仁
因此那时的粽子也叫“益智粽”
(听起来像吃了能变聪明的样子)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飞禽和走兽)肉、
板栗、红枣、赤豆等等
还有人开始将粽子作为交往的礼品
▲杂粽,其精髓在“杂”
唐代唐代是我国历史的一个巅峰
许多技术都在这时得到了空前发展
粽子也不例外
角粽、锥粽、菱粽、筒粽、
七子粽、秤砣粽……
关于粽子的记载几乎都
只记形状,不记味道
大概唐朝时派系林立的粽形之争
更为激烈吧
▲形状各异的粽子
宋代此时已出现了蜜饯粽
即果品开始进入粽子里
有苏东坡诗句“时于粽里见杨梅”为证
宋朝市民文化的兴盛
也带动了“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不少商铺将粽子堆成
“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
以此招徕顾客
▲用粽子“砌”成的岳阳楼(钢架结构)
元代前面近两千年的时间里
粽子的馅变了又变
外面包裹着的菰叶却始终如一
▲菰叶(茭白叶)
其唯一的不足就是只在夏秋季节才有
即以前在春冬两季是吃不到粽子的
到了元代
人们对美食的欲望终于战胜了懒惰
开始尝试用四季常青的箬叶代替菰叶
实现了“一年四季吃粽子”的愿望
▲箬叶
明代明代人民在继续丰富粽子内容物的基础上
又将芦苇叶纳入了粽叶的范畴
基本促成了现在“北芦南箬”的格局
(粽叶种类繁多,但以芦苇叶和箬叶为主)
▲芦苇叶
清代清代“粽子事业”最大的进步
就在于发明了“火腿粽”
这里的“火腿”不是指现在的火腿肠
而是经腌制或熏制的动物的腿
听名字便让人垂涎欲滴
▲火腿
至此
我国的粽子种类已基本齐全
不过当代人自有当代人的智慧
如今的人们不仅在原材料上继续寻求突破
还在颜色、形状、规格
甚至包制人数和速度上屡出奇招
▲“争奇斗艳”的粽子们
至于由来已久的甜咸之争
小科认为
这是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意外结合
大家不妨以“吃粽群众”的眼光看待
就像爱情
看对了眼的就是最好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