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张叶君胜水大集)

胜水大集

文/张叶君

(青未了张叶君胜水大集)(1)

胶南大场的集市有好多,除了赶逢5/10的大场集外,老家的人还特别喜欢赶3/8开集的胜水集,有事没事都到集上溜一圈,胜水集设在胜水东北村,集不大,东西、南北各两条街,卖的也是些新鲜瓜果蔬菜和一些日常用品,老家人赶集不仅仅是集上能买到日常所需,更重要的是可以趁赶集的空闲偶遇分散四村居住的老伙计、老嫂子们,平时里都忙着,照看孩子、收拾庄稼啥的没时间,趁着赶个集的由头,特别是冬闲时,捯饬捯饬,见个面,彼此寒暄着,互相问着好。叔叔大爷蹲在集头歇下来抽上袋烟,嗒吧嗒地抽,大娘婶子们就东家长、李家短的聊上几句,聊天气,聊庄稼、聊七大姑八大姨。信马由缰,有啥就聊啥,聊着聊着心里头就热乎了,眼前也明亮了。缓起身,再顺手买点日常用品,心满意足的溜达着就回家了。比起别的集市来,现在的胜水大集更像是胜水附近乡亲们的一次聚会,约定俗成的一个仪式。多了些人文的关怀和对过往生活的眷念,意境深远,回味悠长。

胜水是块福地,胜水的神奇传说有很多,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一片琉璃瓦”“ 胜水钟鸣”“ 一步三眼桥”了,这三个传说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给本已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胜水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相比于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胜水大集的辉煌过往更是让人津津乐道。《史记注》:师古曰,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产物于井边货卖,曰市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不断需要,于是约定俗成,定点定时,沟通以有易无,以物易物,彼此成交。《易·系辞下》称:“日中为市”。追溯我国远在二千年前已设市贸易,汉代初年为对外国或边境民族之间进行通商,设立了互市,如同南越和匈奴开展贸易,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互市。民间乡村设立的则是定点定期的集市,

说起胜水大集,啥时候形成的,没有人知道,只知道爷爷的爷爷在世的时候就有了,那时候只是村民们将家中节约的粮食和猎到的野兔、山鸡等野物或田里多余的瓜果蔬菜挑到街头换些急用的药汤和些许针头线脑罢了,后来随着形式的发展,胜水的地理位置越来越显得重要起来,当时的镇驻地就设在胜水,还有驻兵。在解放初期达到了鼎盛。来自五湖四海的赶集人慢慢地聚集在一起,有了常出摊的,规模越来越大起来。小手工作坊、小商号已发展到十几家。有磨坊、油坊、酒坊、洋布店、饭店、馒头房、火烧房等等,林立的商号店铺,无不向人们昭示着昔日胜水大集的繁荣和辉煌。直到一场大水将胜水分成了四个村,镇政府也搬走了,胜水大集才慢慢的从辉煌走向平静。如果不是这场大水,胜水差点成了老胶南的中心。洪水已退去,生活还得继续,每当谈起胜水大集,老家人那真的是两眼放光,神采奕奕。似乎又回到了那个骡马喧闹、人声鼎沸的热闹场面,那时的大集真的是窗户上吹喇叭,名声在外,特别是每年的2月和10月山集。那真的是“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旧时,交通不便,物流不畅,都指着大集置办些家伙事,每逢大集,方圆数百里都有人赶路来参加,大集连续5天日夜不休,有做买的,做卖的,推车的,担带的,咕噜锅的卖饭的,卖小鸡的,收破烂的。有唱大戏的,戏台旁有说书的、卖艺的,播洋片的,各类摊子都极其火爆,集上吃食琳琅满目,香气四溢。男女老幼纷至沓来,有闲钱的过馋瘾,没钱的过眼瘾。摩肩接踵,熙来攘去,欢呼雀跃,热闹非凡。摊主卖力的招揽着顾客,一批又一批的货物被卸下又被买走。风尘仆仆的赶路人在一个吃摊前还未坐稳,顾不得擦擦凳子上的灰,大声喊道:小二,来一碗羊杂汤,30个炉包。小二紧忙的从热气彤彤的炖着羊骨头、羊肉的大锅里,舀起一大海碗奶白的汤,利索的放入烫好的羊杂,香菜,加入调料。赶路人接过喷香的冒着热气的羊杂汤,将滚烫的冒着香气的炉包倒进饥肠辘辘的胃里,嗞溜一大口羊汤早已进了肚子。三口并做两口,然后,一抹油晃晃的嘴巴,从包了几包的破布袋子里掏出几块铜板丢在案上,又风尘扑扑的赶路去了。大家都在奔忙。对付着着虽然艰难但依旧笑对的日子。巷子两边的屋宇星罗棋布,街道两边是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旷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大集顺胜水河向两边延伸,始终延长到很远很远,街上有挑担赶路的,有驾车送货的,有驻足欣赏胜水河风景的。真的是一副极好的“清明上河图”。

那时赶山集的乡亲们把住在郭家店,吃在顺河店,买在山货店,溜在小巷(胡同)当成了一种时尚,一个炫耀的资本,赶一次集,能烁光好几天,胜水大饼,麦香筋道, 口感饱满,咔嚓一声,满口酥香。揸锅子王家炉包,皮面暄软,内馅饱满,味道鲜美,嘎渣焦脆,鲜香可口,董家的油条,油香四溢、外焦里嫩,香脆可口、回味悠长,忙乎了一年的乡亲们,口袋里也有了一些闲钱,平时也没工夫吃,这回也都买一些带回去给孩子尝尝鲜,关于这些吃食,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从前有一个五保户大爷,无儿无女,喜爱早起赶集,这一天又赶集回来,邻居笑问,大爷,这么早,吃饭了没有?大爷喜滋滋的摸了摸未刮干净的胡须,一脸满足的答道:还没吃呐,只是在集上要了20个包,半斤油条,一茶碗酒,没吃饭。敢情大爷把这些吃食当菜肴了。

胜水大集鼎盛时不仅有各种山货市、吃货市,还细分了盐市、牛马牲口市等。磨坊、油坊、酒坊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便是位于胜水河畔的的盐市井了。

传说这口井为铁拐李为报答潘姓老人所造,并将酿酒之法传授与他,胜水潘氏用这眼井酿的酒酒花丰满,经久不散,酒清澈透明,绵柔不辣喉,酒线细长,棉而不断,久负盛名,远销上海天津等地。曾有一个老汉打了一坛酒,馋了不行了,就用瓮酌着井水热酒,谁知坛子被热炸了,酒和井水掺合了,这老汉心痛,一急之下,竟连酒带水喝了起来,直到喝完,丝毫没尝出来酒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这下也不知是酒好还是水好了。这眼井靠近河道,却不被河道的水所混淆,无论胜水河发大水多么浑浊不堪,这眼甜水井依然清澈甘甜,自得其乐,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井水不犯河水吧。《庄子·山木》曾曰:“直森先伐,甘井先竭。然这眼井自建成后却从未干枯,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喝过这里的水,直到村里前几年陆续通了自来水,大家懒得挑水喝,这眼井慢慢的淤了起来。这才同老胜水大集一样慢慢的从辉煌归于平静。唯有那井边的青石板依然青青如也,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她曾经辉煌的过往。

(青未了张叶君胜水大集)(2)

原胜水大集盐市井现状

日暮西下,夕阳余晖,给眼前的胜水大集,凭空增添了几多韵味和诗意。辉煌只是暂时,平淡才是真谛,数十载风雨历程,如惊鸿长卷在脑海中浮现。行走在曾热闹非凡的胜水大集上,体味着这古集曾有的繁华喧嚣,热闹的盛景似乎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几度沧桑,几度繁盛,几度平静。平平淡淡才是真。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胜水的乡亲们一直在寻找和跋涉,奔赴一次次惊喜,赶赴一场场花开。从花开到花落,从阳春到落雪,从来只有拼搏,却从来想过放弃。慢生活的胜水大集,留下的是祖辈的念想和过往。留不下的是乡亲们对新生活的期盼和眺望。

(青未了张叶君胜水大集)(3)

作者:张叶君,土生土长的山东胶南大场胜水河西村人 ,山东散文学会会员 ,生于胜水畔,长于胜水畔,年少求学,资质愚钝,且战且行,愈战愈勇,自强不息,砥砺前行!

编辑:马学民

壹点号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青未了张叶君胜水大集)(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