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与汉宫秋)

昭君题材经过历代文人的生发和演绎,已经从最初史书中寥寥几笔记载的小人物变成文人们争相咏颂的对象,昭君也不再只是一个和亲的宫人那样简单,她已经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经典文学形象,她可以是文人们称道的民族英雄,可以是士子们借以抒发幽愤的渠道,也可以是志士仁人抨击朝政的武器。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与汉宫秋)(1)

历代文人将昭君题材作为情感思想的寄托,为后世昭君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戏曲起源于古代歌舞,早在西晋,便有石崇作《王明君辞》命家妓绿珠歌舞闻名,此时便有了循序发展的情节。

我国戏曲的萌芽、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昭君一直作为必不可少的主人公存在,在早期说唱文学中便有《王昭君变文》了,变文虽然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戏曲,但已经初具雏形。

戏曲发展到了元代已经日臻成熟,元杂剧进入了繁荣阶段。结合元朝特殊的时代背景,不少作者便希望借昭君来纾解内心幽愤。据文献记载,元代昭君杂剧有很多,比如关汉卿的《汉元帝哭昭君》、张时起的《昭君出塞》、吴昌龄的《夜月走昭君》,但这些杂剧均已经散佚,只有马致远的《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留存至今。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与汉宫秋)(2)

到了明代,比较著名的有陈与郊的《昭君出塞》。清有尤侗的《吊琵琶》、薛旦的《昭君梦》、周乐清的《春风画图返明妃》等。这些杂剧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原有的故事基础上,加入作者的想象和创新,展现出不同时代下文人笔下的昭君故事风貌。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元代昭君戏曲的生成与创新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简称《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国古代历史题材的悲剧代表,今人将其列为“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与汉宫秋)(3)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元朝统治者轻文尚武,民族歧视的政策也使汉族知识分子在这一时期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儒者的地位下降,加之元朝前期长时间废行科举,导致那些崇奉儒教、渴望入世的士子们最终无法实现他们的人生抱负,最终理想幻灭,马致远就是其中之一。

青年时期的马致远也渴望功名,对“龙楼凤阁”抱有幻想,无奈仕途多舛,马致远多次在诗词中表达仕途不得志的苦闷和失意,感叹士子不遇。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与汉宫秋)(4)

在经历了长期的官场失意后,其政治抱负一直没能实现,官场奔波半生,到头来换得一场空,仕途失意的马致远于是选择辞官归隐。《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是在相应历史背景下以昭君出塞的故事为蓝本加以虚构改造而成的宫廷爱情悲剧。

全剧共分四折,内容大致为:毛延寿为讨取汉元帝欢心去民间选女,因昭君家贫不肯行贿,毛延寿便故意使计点破美人图,使得昭君退居永巷不得见诏,后汉元帝发现昭君美貌,得知毛延寿欺君的恶行欲斩毛延寿。毛延寿畏罪投胡叛国将昭君图献给单于,单于向汉索要昭君,并威胁汉朝如若不予便要发兵南下。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与汉宫秋)(5)

汉家朝臣畏战求和,力主昭君出塞和亲,汉帝不肯。昭君为了汉朝安宁不得已同意和亲,行至胡汉边界时投江自尽,最终单于送回毛延寿,汉帝将其斩杀,两国重新修好。

从全剧的内容上看,马致远的《汉宫秋》有许多新颖之处。在故事背景上,胡强汉弱的背景设置。实际上,胡强汉弱并非马致远首创,但此处胡强汉弱的故事背景正同元朝的时代背景相符,在元朝统治下的汉人也正如剧中的处境一样任人欺凌。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与汉宫秋)(6)

剧中马致远以大臣之口说汉朝此时兵甲不利,没有猛将可与匈奴对战。而彼时匈奴则兵强马壮,若元帝拒绝和亲,便要挥兵南下,一决胜负,汉元帝养兵千日却无一将可用,只好答应和亲。这样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前代文学作品中承袭而来,但又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现实情况而来的。

在人物塑造上,丰富了毛延寿的形象。本剧在前代作品的基础上继续对毛延寿这一形象加以丰富,塑造了毛延寿阿谀奸诈、贪得无厌、唯利是图的形象,楔子以毛延寿之口来说自己是“为人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压小,全凭谗佞奸贪”,还为了牢固皇帝宠信,教皇帝远贤臣亲女色。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与汉宫秋)(7)

在角色的身份设置上,也不同于前代文学作品中毛延寿的画工身份,在此剧中毛延寿是为元帝选女的中大夫。剧中弱化了昭君的悲怨形象。在剧中介绍王昭君出生时便是“梦月”而来,增添了神话色彩,预示了昭君不同寻常的命运,在身份上也不只是待诏掖庭的宫人,而是深受宠爱的明妃。

作者有意地淡化了昭君的悲怨,而重点突出了昭君的民族大义和坚贞的气节,昭君和番虽是被迫,却也有出于为了国家民族的安宁自愿和亲的成分,昭君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的民族大义使昭君的人格得以升华,最后昭君投江而死的结局,让人唏嘘的同时又惊叹于这位女子的坚贞,读来荡气回肠。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与汉宫秋)(8)

此外塑造了一位懦弱深情的汉元帝,剧中的汉元帝舍不得与昭君的恩情,虽是一朝天子,却也有“一身不自由”的辛酸和无奈。他对内说服不了一味苟安劝和的臣子,对外又慑于匈奴的武力,优柔寡断,一味地哭天抢地,埋怨朝臣无用,却又保护不了心爱的昭君,最终只得妥协。

文中用大量篇幅来写汉帝对昭君的不舍与相思。在情节内容上,增加了大量抨击朝臣无能的内容。多借汉帝之口,对畏战求和的大臣们进行讽刺和抨击。国难当头,满朝文武,束手无策,为了避免战争,逼迫昭君和亲,昭君顾念大局,自愿和亲,前朝无数文臣武将竟比不上后宫一个弱女子。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与汉宫秋)(9)

这些人正是那些卑怯自私苟安求和的文武大臣们的写照,借汉帝之口对满朝的毛延寿之流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与鞭挞,具有相当深刻的现实意义。

通过描写汉帝与明妃的离情别绪,将一位懦弱深情的帝王刻画得栩栩如生。从欢情到离情,从喜到悲,全剧弥漫着悲伤的氛围。其实这也是作者将自己内心的感受述诸笔端,帝妃的悲欢离合、人事无常也正如自己从壮志凌云到屡屡失意的心路历程,剧中作者也是借昭君和汉元帝的抒情,来表现自己人生的喜怒哀乐。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与汉宫秋)(10)

元帝睹物思人,菱花镜尚在,美人却远在天边,物是人非,徒增感伤。道尽昭君离宫后汉帝的离愁相思。设置了昭君投江的结局。这里的昭君,为国毅然地出塞和番,并不惜投江殉节。

不仅保全了对于元帝爱情的忠贞,而且保全了民族气节,从这种意义上看,马致远的这种艺术处理,虽然违背了历史的真实,但却强调突出了昭君的爱国主义意蕴,同时昭君身上的民族大义与那些朝臣们形成强烈的对比,充满了作者对于统治阶级的嘲笑和讽刺。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与汉宫秋)(11)

叙事视角上,这是一出末本戏。不同于前代昭君文学中将昭君作为主角的传统,本剧将视点转移到汉元帝身上,杂剧各折情节,都以元帝为叙事视点,来唱出所见、所思、所闻、所感。这样来写已经从昭君和亲的历史使命感中跳脱出来,成了主要描写一个帝妃爱情悲剧的戏剧故事。

马致远《汉宫秋》的创作在继承前代昭君故事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丰富了剧中人物毛延寿、汉元帝等人的形象,同时立足现实,对苟且偷生、腐败无能的官吏们大家鞭挞。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与汉宫秋)(12)

将作者自身的情感寄托在里面,将人生的失意和悲欢蕴藏其中,马致远的杂剧最集中地表现了当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并由此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对后世戏曲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戏曲中昭君故事的演化

陈与郊,字广野,号禹阳。为官期间,勤政爱民,后以母老乞归不复出,以词曲自娱。陈与郊的杂剧《昭君出塞》,是明代十分著名的昭君戏曲作品。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与汉宫秋)(13)

本剧篇幅短小但言辞精炼,巧于剪裁,不求故事完整,只取昭君离宫一段集中描写昭君的悲愤情怀,立意新颖,对昭君命运别有其深刻的见解。

有别于《汉宫秋》中以汉元帝为叙事视角的写法,《昭君出塞》是一出旦本戏,本剧情节上只选取昭君辞别汉宫一段,至玉门关即止,没有帝妃爱情的环节,亦淡化了民族矛盾,主要是写昭君悲愤及悲叹昭君命运。

剧本开篇即写宫女领圣旨宣昭君面圣,奠定了全剧悲怆的感情基调。昭君因自恃天香国色不肯贿赂毛延寿,被点破画图,因此待诏掖庭未曾见驾,从未被帝王宠幸,听闻宫女领圣旨来宣,还以为宫女错传了圣旨,结果等来的却是被遣嫁匈奴的消息。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与汉宫秋)(14)

昭君久居深宫不得见驾,心中已然满是幽怨,骤闻此信,昭君感叹大好的青春韶华全都白白地浪费在深宫之中。入宫多年从未被宠幸,对于一个女子来说,幽居深宫本就是一种不幸,无奈不幸中更添着不幸,汉帝按图遣嫁,昭君即将面对的是远嫁到塞北胡地、前途未卜的命运。

该剧在描写昭君悲愤之余,亦悲叹昭君的命运。

对昭君命不由己的悲叹,昭君幽居深宫,累年不被召见,终于盼来圣旨还以为是错报,只因当初未向画工行贿,便落的空守深宫的下场,日思夜想盼见天颜终到绝望般的境地,天降诏书却是让其和亲,命运向来都掌握在他人手中,后宫女子的悲哀令人唏嘘。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与汉宫秋)(15)

侧面反映出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女子的命运向来掌握在他人手中,女子的命运前途也不因地域环境而改变,无论昭君是处于汉家宫苑或是胡地氈帐,所要面对的生活都是一样,心中的惆怅也都是一样。

结语

《昭君出塞》中有不少内容是承袭自《汉宫秋》,但情节上基本上是由《西京杂记》演化而来,只取了丑图遭遣的一节,重点就是在于描画昭君这一女性人物的内心世界。

昭君出塞的故事及感受(昭君出塞与汉宫秋)(16)

与《汉宫秋》相比,《昭君出塞》只有一折,在情节上比较单一,戏剧冲突也不够强烈,但是陈与郊笔下的《昭君出塞》着眼于昭君一人,重点在于对昭君内心情感的挖掘,是昭君内心的剖白,虽缺乏戏剧性,但是其对昭君内心情感的刻画却能让人深深体悟到这个女子的无奈与悲伤,两部杂剧,侧重不同,各有千秋。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