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辽阳古城是哪里 辽阳古迹之燕州城

真实的辽阳古城是哪里 辽阳古迹之燕州城(1)

燕州城马面

高句丽政权崛起后,为争夺辽东,先后与曹魏、公孙氏政权、三燕政权进行了长达二百多年的战争,最终在公元404年占领了辽东,直到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收复辽东,高句丽据有辽东地区长达264年之久。在长达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高句丽人为了长期固守辽东地区,以辽阳为中心在辽东半岛地域修筑了数十座山城,用于拱卫辽东城和辽东地区。这么多高句丽山城的出现实际上与其存在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三国志·魏书·高句丽》载:“(高句丽)多大山深谷,无原泽。随山谷以为居,食涧水。无良田,虽力佃作,不足以实口腹。”可以看出,高句丽人最开始的生活环境是相当恶劣的,因此高句丽为了生存只能选择对外扩张之路。不断地修筑山城则是为了在战时能够抵御其他政权的入侵,同时也是对内统治的基础设施。

辽阳地区现存的燕州城为当时修筑的山城之一。燕州城,据《辽阳县志》(以下简称《县志》)记载,古称白岩城,位于辽阳城东30公里处,是目前为止辽宁省保存最完好的高句丽时期的山城。燕州城筑于城门口自然屯东海拔约200米的山上,与辽东城互相拱卫,是高句丽辽河下游防御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山城之一,对太子河一线的防御至关重要。山城由水成岩垒筑而成,因颜色青灰略发白,被称为“白岩城”。唐收复辽东后,仍在此设城,改名岩州;辽金时期仍在此地设立岩州,亦称作“岩州城”;此后逐渐演变成今天的“燕州城”。

燕州城最初的修建年代已不可考,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燕州城是高句丽国后期改筑的,高句丽阳原王三年(547)“秋七月,改筑白岩城”。改筑后的山城分外城和内城。外城东、西、北面城墙顺山势起伏砌筑,呈不规则圆形,全周长1800多米。城墙用青色大条石叠砌,墙宽2至3米,高5至8米,东、北两面筑高大石墙。墙外为较矮的护墙,墙顶筑雉堞。整个山城东高西低,由上而下呈“簸箕形”。城门开在西面较低处,也是顺山坡的泄水口。东南角为最高处,南面利用悬崖作墙,崖下是太子河外城,周长2500米。北部山势较缓,也是山城修筑最为坚固,城壁最为壮观之处。

内城筑于外城东南角,为城的最高处,是山城的指挥中心。内城南北长约45米,东西宽约35米,均用石块叠筑。内城北有方形高台,属明代建筑,为全城最高点,台高5米,登临台上可以望及全城内外,是典型的瞭望台,民间称它为“点将台”。城内有一长方形的凹坑,为蓄水池,是在山岩上打凿而成,为原来的贮水地点。

燕州城最重要设施是城墙。为了维持城墙长期坚固,墙基所用的石材是楔形石,所有石料均打制平整,用于砌筑石墙两面。城墙下端为防止崩塌在保持一定倾斜度的前提下稍微靠内侧砌筑。山城的建筑方法以楔形石块互相交叉咬合砌成壁心,压缝叠筑。楔形石大头朝外,小头朝里,每砌一二层后,内以扁条石和碎石叠压填平,外用打制整齐的石面砌在壁的两面,光平牢固。燕州城遗址是现存高句丽山城中城壁砌筑最好的一座。

城墙的附属设施有防御型建筑——马面和女墙,这也是山城的一大特色。每隔40米距离,修有“凸”字一样向外突出的“马面”。由于北墙坡势较缓,九个“马面”均筑于北墙外。马面长逾8米,宽超5米,高7米以上。基部砌出叠涩①墙基,高达13层石块。从马面和城墙顶部的残留石块看,城顶当有垛口,即女墙。女墙是城墙的矮墙,是战斗时为掩蔽身体躲开敌人的攻击而堆的防御设施。在有马面的同一段城墙里面,位置大致在两个“马面”之间,间距大体与“马面”间隔相同,共砌出三个“石台”,高度较城壁约低一米。这些特有的建筑,既利于护墙,又利于瞭望防守。

纵观当时修筑的山城,周长在3000米以上的并不多见,这些规模较大的山城,是高句丽在辽东半岛地区所构筑的军事防御体系的主要堡垒,其特点是山城所依附的山体多为怪石嶙峋的陡峭山崖,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燕州城修筑地点符合上述特点,东、北环山,南面临河,凭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征高句丽时就曾在此留下许多故事和传说。

唐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率军征讨高句丽,唐军在攻下辽东城后,乘势进军白岩城。白岩城虽方圆不大,可地势十分险要。城的正南是很高的断崖,崖坡下是又宽又深的太子河。城的正北是三丈多高的城墙,全是条石砌成,又高又厚,上有重兵把守。墙上还有一人多高的“女墙”、射箭口、瞭望台。墙外是百十丈的缓坡,易守难攻。每次攻城不等李世民的兵马冲到城墙下,就被墙上放出的箭射死射伤无数。城东西两面的陡坡沿上也是二、三丈高的城墙,人刚爬上来,就被滚木檑石砸退。当时的白岩城,城内屯兵二万,粮草丰足,足以抵抗进攻。李世民的军队围困了很长时间也没能攻下这座城池,就在一愁莫展之际,大将薛仁贵发现每天早上有麻雀从城内飞出来,到晚上飞回城内,栖居在草垛里。薛仁贵心生一计,决定火攻白岩城。因为白岩城是座孤城,只要火一起,里无粮草外无救兵,城自然不攻自破。于是薛仁贵派士兵抓来好几百只麻雀,他们将麻雀饿上两天之后,第三天早上,把抹了硫磺的细麻杆,都绑在麻雀的尾部,点火放飞,饥饿的麻雀象无数火球飞向燕州城,点燃了城内的房子、粮草、仓库,山城内顿时烈焰冲天,士兵四处逃窜,燕州城里一片大乱。唐太宗率军队就势攻下了白岩城,改其名为“岩州”。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麻雀火攻白岩城”的传说。这则传说在《县志》中也有记载,但《县志》在记载后说,“考《唐书》,显庆三年,诏程名振征高丽,薛仁贵副之,战于石城,有善射者多杀官军,仁贵白衣单骑突击贼,生擒之。是则纵雀之说,荒诞不足信矣。”

和燕州城有关的这样的传说还有很多,比如“太宗吮血”、“八百抵万”、“太宗垂怜”、“临水受降”等等。虽然传说不是正史,却被人们口口相传,成为人们追求和平和渴望英雄的一种向往。

注释:①叠涩:是一种古代砖石结构建筑的砌法,常见于砖塔、石塔、砖墓室等建筑物。

来源:辽阳市档案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