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答案范文(公共经济学期末复习考试题)

公共经济学期末复习考试题,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公共经济学答案范文?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公共经济学答案范文(公共经济学期末复习考试题)

公共经济学答案范文

公共经济学期末复习考试题

题型与分值:单选(20分);多选(20分);判断(20分);简答(25分);论述题或案例分析(15分)。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C )

A、参与资源配置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

B、协调收入分配以地方为主、中央为辅

C、促进经济稳定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

D、所有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提供

2、居民从公共支出中获得的收益与他们通过纳税而承担的成本之间的差额叫( A)

A、财政净收益 B、净利润龄前 C、边际贡献 D、净现值

3、财政联邦制的具体形式是( B )

A、中央集权制 B、分税制 C、转移支出 D、地方负责制

4、在自由贸易往来的情况下,若某一地方政府想要单独使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则会形成(B )

A、进口漏损 B、出口漏损 C、顺差 D、逆差

5、在西方国家,议会颁布和实施法律法规,规范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称为(C )

A、非正规的硬约束 B、正规的软约束 C、正规的硬约束 D、非正规的软约束

6、产权归政府所以或受政府直接控制的企业的总和称( D )

A、公共事业部门 B、公共部门 C、私人企业部门 D、公共企业部门

7、公立学校、医院、研究所属于(A )

A、公共事业部门 B、公共企业部门 C、私人企业部门 D、公共部门

8、某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其他企业,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获得应有的报酬,这种情况称为(B )

A、违法行为 B、外部性 C、违纪行为 D、信息不对称

9、企业生产产品排污影响下游居民饮用水属于( C )

A、正外部性 B、不道德行为 C、负外部性 D、违纪行为

10、公共企业一般局限于( C )

A、私人部门 B、中小企业 C、垄断行业 D、竞争性行业

11、下列哪一种权限不属于政府部门行使范围( B )

A、立法权 B、执行权 C、行政权 D、司法权

12、狭义的政府部门仅指(A )

A、国家行政机关 B、国家军事机关 C、国家立法机关 D、国家司法机关

13、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运行,时常会出现失业、经济失衡和( D )

A、成本上升 B、停产 C、产量下降 D、通货膨胀

14、在西方国家,议会为制衡公共权力,可履行质询权、调查权和( B )

A、司法权 B、弹劾权 C、行政权 D、立法权

15、在西方国家,非正规的软约束往往是由社会公众通过( C )来督促公共部门合理、合法地从事公共经济活动。

A、集会 B、社会关系 C、舆论 D、游说

16、帕累托最优只有在哪种市场条件下才能出现(A )

A、完全竞争 B、不完全竞争 C、垄断 D、计划经济

17、规模报酬递增必将导致(C )

A、收益最大 B、社会效益最大 C、垄断 D、完全竞争

18、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意味着每新增一个消费者的( B )等于零。

A、社会成本 B、边际成本 C、社会效益 D、边际收益

19、充分就业是指没有( A )

A、非自愿性失业 B、自愿性失业 C、摩擦性失业 D、结构性失业

20、经济增长过程中繁荣阶段与萧条阶段交替出现,称为(D )

A、经济不景气 B、循环波动 C、经济不稳定 D、周期性经济波动

21、下列哪一个不是公共部门协调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B )

A、颁布劳动者权益保护法 B、对公共资源的经营颁发许可证

C、安排社会保险支出 D、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会

22、市场机制决定的收入分配是一种( C )

A、二次分配 B、公平分配 C、初次分配 D、低层次分配

23、中央集权方式难以产生的结果是( B )

A、矫正外部性 B、居民参与公共决策

C、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D、实施宏观调控

24、下列哪一种不属于中央与地方财力划分的理论依据( A )

A、预算制订的分工 B、资源配置职能的分工

C、收入分配职能的分工 D、经济稳定职能的分工

25、教育水平的巨大差异会使经济发达的地区更发达,使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更不发达,这叫做教育水平使经济增长产生(B )

A、“负外部效应” B、“马太效应” C、“正外部效应” D、“溢出效应”

26、关于财政联邦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只有中央政府拥有决策权

B、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可实行财政联邦制

C、实行单一制的国家可实行财政联邦制

D、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拥有决策权

27、下列哪一种不属于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功能(C )

A、保障地方政府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

B、调节辖区间的财政净收益

C、实现宏观调控

D、矫正地方政府活动在辖区间的外部性

28、关于收入分配公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公平化不等于平均化 B、公平化就是要平均化

C、允许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 D、收入差距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9、政府促进经济稳定的最重要的财政手段是(D )

A、调节辖区间的财政净收益 B、货币政策

C、实行财政联邦制 D、财政政策

30、应由地方政府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产品不包括(B )

A、社会保险 B、稳定经济 C、义务教育 D、卫生保健

31、下面关于公共产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A、公共产品的效用可以分割成若干部分

B、提供公共产品的目的不是为了营利

C、享用公共产品无须采用竞争方式

D、公共产品的受益具有非排他性

32、公共产品是供(C )共同消费的商品或劳务。

A、特殊人群 B、入选者 C、全体成员 D、部分成员

33、下列哪一种不属于公共产品的分类(D )

A、混合产品 B、准公共产品 C、纯公共产品 D、私人产品

34、混合产品是指同时具有(B )的产品。

A、竞争性和排他性 B、非竞争性和排他性

C、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D、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35、公共产品的特征决定了公共产品不能由(A )提供。

A、竞争性的市场 B、公共部门 C、政府 D、国家

36、私人不愿充分提供公共产品是因为无法补偿( B)

A、销售成本 B、供给成本 C、劳动成本 D、生产成本

37、公共提供与公共生产的关系是( C )

A、等于 B、无关 C、不等于 D、相当于

38、确保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是( D )

A、收费 B、定价 C、募集捐赠 D、征税

39、既可由公共部门供给又可由私人部门供给的混合产品具有(A )

A、非竞争性和排他性 B、不可分割性

C、可分割性 D、竞争性

40、政府给那些从事教育服务、卫生服务、高新技术开发的私人机构以一定数量的补助是因为教育服务、卫生服务、高新技术开发都具有(B )

A、负外部性 B、正外部性 C、竞争性 D、排他性

41、政府对授权经营的私人企业必须实行( C )

A、政府指导 B、政府参股 C、政府规制 D、政府补助

42、混合产品中初始投资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选用( B )比较合适。

A、授权经营 B、政府参股 C、政府经营 D、政府补助

43、使用费遵循(A )原则。

A、受益 B、可比性 C、支付能力 D、谨慎性

44、偏好是指个体对两个或两个以上选择对象之间关系的一种( B )

A、主观臆想 B、主观感觉 C、客观描述 D、客观感觉

45、社会公众在公共产品面前不一定真实地显示(D )

A、看法 B、爱好 C、偏爱 D、偏好

46、人们参与政治活动时与其他政治个体和政治组织发生关系的场所叫( D )

A、公共场所 B、政治场合 C、公共市场 D、政治市场

47、公共选择是指政治市场上各参与者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 A )的过程。

A、集体行动方案 B、公共产品生产

C、公共项目 D、法律条文

48、政治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对象是( C )

A、私人产品 、权利 C、公共产品 D、权力

49、政治市场上需求方与供给方分别是(B )

A、私人企业与政府 B、投票者与政治家

C、私人企业与政治家 D、投票者与政府

50、投票者参与公共产品的决策时是(C )

A、很理性 B、很无知

C、既理性又无知 D、不理性又无知

51、特殊利益集团与( D )组成一个“铁三角” 。

A、官员、公众 B、政治家、公众

C、官员、私人部门 D、政治家、官员

52、政治家是通过选举任职的处于( A )顶峰地位的人。

A、政治权力 B、政治抱负

C、政治前途 D、政治理想

53、官员是由当选政治家任命的,他们具体负责公共产品的(B )

A、生产 B、生产与供给 C、与销售 D、分配

54、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全体社会成员根据一定的规则,就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及相应税收的分摊达成了协议,那就取得了(C )

A、经济平衡 B、经济均衡 C、政治治衡 D、政治平衡

55、当消费者认为某一社区供给的公共产品符合自己的偏好时就迁入该社区,否则就迁出,这种情形称为(D )

A、反叛表达 B、投票表达 C、发言表达 D、进退表达

56、下列哪一种不属于投票者的投票行为所负担的成本( C )

A、交通成本 B、信息成本

C、经营成本 D、时间成本

57、就某一公共产品方案交由全体当事人投票时只有在所有参与者一致同意后方可实施,这是( A )

A、全体一致规则 B、多数票规则

C、集体决策规则 D、最大效益规则

58、在单峰偏好情况下,(A )可以达到政治均衡。

A、简单多数规则 B、最优多数规则

C、集体决策规则 D、全体一致规则

59、就某一公共产品方案交由全体当事人投票时除了有决策成本外,还有( B )

A、信息成本 B、预期外在成本

C、时间成本 D、交通成本

60、在不违背民主政治要求的前提下,不存在不出现投票悖论的决策规则,这个原理叫(C )

A、政治均衡原理 B、民主政治原理

C、阿罗不可能原理 D、投票悖论原理

61、维持公共部门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需的财政支出是( C )

A、转移支出 B、资本性支出

C、经常性支出 D、购买支出

62、下面的财政手段中,属于“内在稳定器”的是( D )

A、收支平衡的中性政策

B、收大于支的结余政策

C、支大于收的赤字政策

D、累进的所得税制度

63、下列各项支出中,属于转移支出的是(D )

A、国防支出 B、行政管理支出

C、司法支出 D、财政补贴支出

64、对经济效率的不利影响最小的税种是( D )。

A、企业所得税 B、消费税 C、增值税 D、人头税

65、影响一国税收负担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为该国的(A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经济体制 C、政治制度 D、税收政策

66、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要素是(D )

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税目 D、税率

67、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是(B )

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税目 D、税率

68、公共支出规模在用相对量衡量时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公共支出占( A )的比率。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生产总值

C、进出口总值 D、财政总收入

69、“瓦格纳法则”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一国的公共支出( C )

A、逐步减少 B、保持不变 C、不断増长 D、不断下降

70、“在正常年份公共支出呈现渐进上升趋势,但当社会经历剧变时公共支出会急剧上升,剧变结束后公共支出水平会下降,但不会回到原来水平”,这种理论是( D)

A、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B、瓦格纳法则

C、政府活动扩张理论 D、梯度渐进増长理论

71、官僚通过追求预算规模最大化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叫做( B)

A、权力最大化 B、内部性 C、公共支出最大化 D、外部性

72、政治家与官僚按照政权与( C )分离的原则实行职能上的分工。

A、职权 B、司法权 C、治权 D、立法权

73、按照发展阶段增长理论,在经济发展早期,政府应注重为经济发展提供(B )

A、社会救济 B、社会基础设施

C、社会治安 D、社会福利

74、财政支出按其受益期长短,可分为经常性支出与( B )

A、转移支出 B、资本性支出

C、购买支出 D、消耗性支出

75、从理论上说,经常性支出的补偿方式应为( A)

A、税收 B、收费 C、公债 D、公债加收费

76、按照公平原则,本期公共产品的受益应与本期公共产品的(C )相对应。

A、生产 B、消费 C、成本 D、使用

77、如果用当年的税收去补偿全部的资本支出,就等于将未来公共产品的成本(D )

A、递延补偿 B、忽略不计

C、人为降低 D、提前到本期补偿

78、经常预算由经常支出与( A )构成。

A、税收 B、公债 C、资本支出 D、消耗性支出

79、由于教育使公民明辨是非且获得一技之长,总的来说教育具有(D )

A、负外部性 B、增长性

C、内部性 D、正外部性

80、下列哪一种不属于公共部门安排教育支出经常选择的方式(D )

A、对私立学校补助 B、对低收入家庭补助

C、对居民社区补助 D、对学生本人补助

81、从经济性质看,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一种( A )

A、混合产品 B、私人产品

C、纯公共产品 D、排他性产品

82、下列哪一种不属于教育的特点(D )

A、教育资本市场不尽完善 B、教育能缩小贫富差距

C、教育具有很大正外部性 D、教育具有很大负外部性

83、公共部门介入社会保障的原因不包括( D )

A、市场调节难以消除收入分配不公平

B、保险常被看成是一种优值品

C、使公民获得一技之长

D、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

84、那些较为健康的人不愿投保,而相对病弱的人纷纷投保,使保险公司的平均成本提高风险增大,这叫做保险的(B )

A、道德风险问题 B、逆向选择问题

C、优值品问题 D、风险概率问题

85、“利益交换说”把税收看做是政府与人们之间的一种( A )的体现。

A、利益交换关系 B、权利平等关系

C、转移支付关系 D、公平分配关系

86、20世纪30年代以来,从经济运行角度提出的新颖的课税根据学说认为,国家征税除了为公共产品的供给筹措经费外,还发挥了调节经济的功能。下列哪一种不属于这种功能(D )

A、优化产业结构 B、协调收入分配

C、刺激有效需求 D、稳定社会结构

87、最终承受税款的单位和个人称为(C )

A、纳税人 B、纳税义务人 C、负税人 D、法人

88、税负转嫁的基本方式不包括( D )

A、前转 B、后转 C、混转 D、正转

89、税负转嫁后形成的负担分布就叫( B )

A、税收分布 B、税收归宿 C、税收负担 D、利益分配

90、为课及税源又不伤及税本,应当使税收弹性保持在( B)的水平。

A、接近于0 B、接近于1 C、大于1 D、大于0

91、政府预算平衡与否,会通过( D )等经济变量对宏观经济产生不同影响。

A、税收负担 B、税率 C、公债规模 D、国民收入水平

92、对宏观经济影响较小的财政赤字弥补方式是(A )

A、发行国债 B、增加税收 C、中央银行增发货币 D、向中央银行透支

93、政府预算应该遵循的原则中,不包括( C )

A、完整性 B、可靠性 C、保密性 D、年度性

94、在计算预算赤字时,不包含在财政收入中的是( B )

A、罚没收入 B、公债收入 C、规费收入 D、税收收入

95、下列哪一种属于政府预算的最基本的功能( A )

A、反映公共部门的活动范围 B、控制政府规模

C、促进社会稳定 D、确立立法权的地位

96、议会或国会对政府预算的审批与监督,主要目的在于( B)

A、确立行政权的地位 B、避免权力滥用

C、控制公共部门的活动 D、调节收入分配

97、政府预算一般由财政部门或(C )编制。

A、私人部门 B、议会 C、专设机构 D、行政院

98、为确保政府行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必须由(D )的约束。

A、税收制度 B、法律制度 C、分配制度 D、政治制度

99、预算必须反映所有的公共支出,且以收支总额的形式反映出来,这体现了政府预算编制的( A )原则。

A、完整性 B、可靠性 C、年度性 D、公开性

100、下列哪一种属于使预算制度能有效控制公共支出的配套制度(C )

A、权责发生制 B、收付实现制 C、权力制衡系统 D、一站式服务

101、公债的发行价格不包括(A )

A、议价发行 B、平价发行 C、折价发行 D、溢价发行

102、在新的预算年度开始之前,由预算管理部门确定公共支出总额,再按部门确定(A )

A、最初分配方案 B、预算总额 C、最终方案 D、分配总额

103、预算管理部门和各支出部门之间经过几个来回的修改与反馈,最终形成( B ),再提交立法机关审批。

A、总体预算规模 B、预算方案 C、分配预案 D、预算总额

104、正式预算产生之后,由( C )负责公共经费的划拨。

A、立法机关 B、各支出部门

C、预算管理部门 D、各级政府

105、预算年度结束之后,由预算管理部门编制(D ),经审计后提交立法机关批准。

A、预算 B、执行机划 C、预算草案 D、决算

106、预算赤字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预算年度内公共支出超过(B )的差额。

A、国内生产总值 B、公共收入 C、国民生产总值 D、税收收入

107、关于预算赤字的统计口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不同政治体制对应不同的预算赤字

B、不同的会计记账基础对应不同的预算赤字

C、不同范围的公共部门对应不同的预算赤字

D、不同内容的公共收支对应不同的预算赤字

108、在经济衰退时期,税收自动减少,(C )自动增加,就会出现预算赤字。

A、公共支出 B、公共收入 C、转移支出 D、经常性支出

109、主动削减支出或增加税收会使国民收入减少,但同时会出现( D )

A、预算负担 B、预算赤字 C、预算平衡 D、预算盈余

110、透支融资法是指财政通过向(B )透支的方式来弥补预算赤字。

A、商业银行 B、中央银行 C、外国政府 D、外国银行

111、如果银行自有资金不足,年终决算结果收不抵支,那么中央银行就只好增加( C )

A、贷款发放额 B、再贴现利率 C、货币供应量 D、存款准备金

112、同样数额的公债会因(D )的不同而对货币供应量产生不同的影响。

A、发行方式 B、面值大小 C、发行价格 D、认购主体

113、如果商业银行以超额准备金来认购公债,就会增加(A )

A、货币供应量 B、存款准备金 C、贴现利率 D、贷款发放额

114、在现实生活中,通常把政府所属企事业单位所欠的债务看做是一种(B )

A、民间债务 B、准公债 C、公债 D、交易往来

115、在联邦制国家,由于联邦政府预算与州预算及州以下地方预算之间相对独立,因而通常只把(B )称为国债。

A、州政府公债 B、联邦政府公债 C、州以下政府公债 D、民间债

116、国外公债并不等于国家外债,国外公债的债务人必定是(D )

A、本国金融机构 B、本国企事业单位

C、本国居民 D、本国政府

117、短期公债通常指(A )

A、国库券 B、政府借款合同

C、政府票据 D、政府交易凭证

118、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如果利率稳定,那么公债的期限越长,政府( C )

A、借款越多 B、偿债负担越重

C、偿债负担越轻 D、还款压力越大

119、不可转让公债的利率水平通常(D )可转让公债的利率水平。

A、等于 B、低于 C、相当于 D、高于

120、贴息公债又叫折扣公债,是指以(A )债券面额的价格发行的公债。

A、低于 B、等于 C、高于 D、相当于

121、利率招标是指政府只规定公债的发行额,由认购者自行确定(C )进行投标。

A、税率 B、发行价格 C、利率 D、发行方式

122、包销方式是指政府与公债认购团( B )出售公债券的方式。

A、共同 B、谈判签定合同 C、分成 D、按比例

123、公债的期限指的是从公债发行日起到(C )止的这段时间。

A、发行结束 B、售完 C、还本日 D、认购终了

124、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 D)的规模是公债规模的决定因素。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预算总额 D、预算赤字

125、公债负担率是指当年( B )与当年经济规模(GDP)之比,着眼于从存量角度考察公债规模。

A、公债发行规模 B、公债累积余额

C、公债还本付息额 D、公债发行收入

126、公债依存度是指当年公债发行收入与当年(A )之比。

A、公共支出 B、公共收入 C、公债还本付息额 D、公债累积余额

127、公债偿债率是指当年公债还本付息额与当年(A )之比。

A、公共收入 B、公债累积余额

C、公债发行收入 D、公债发行规模

128、公开市场业务是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C )就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对象。

A、公共支出 B、公共收入 C、公债 D、货币供应量

129、社会应债能力就是(D )承购公债的能力。

A、社会公众 B、金融机构 C、地方 D、公债认购者

130、非上市公债主要为解决( B)

A、公债还本付息困难 B、财政困难

C、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需要 D、货币流通问题

131、政府偿债能力主要取决于新增公共收入规模及公共支出总额中各种(C )所占的份额。

A、经常性支出 B、资本性支出 C、非债务支出 D、还本付息支出

132、非上市公债主要对本国政府机构及信托基金管理人发行,从某种程度上看具有( A )

A、强制性 B、固定性 C、全面性 D、流动性

133、上市公债的流通受金融市场影响,其价格在( D )上形成。

A、公开市场业务 B、海外市场 C、外汇市场 D、证券市场

134、合理的公债持有结构应以机构投资者与( B )为主要持有者。

A、金融机构 B、居民个人 C、商业银行 D、社会团体

135、只有当国外公债给本国带来的收益额( C )用外汇表示的利息支付额时,举借外债才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

A、等于 B、不高于 C、超过 D、相当于

136、规制与调控不同,着眼于( B )

A、经济总量 B、经济个量 C、企业总量 D、政府行为

137、取消最低限价属于(A )

A、放松规制 B、实行规制 C、加强规制 D、取消规制

138、自然垄断行业不具有的特点是( C )

A、规模经济效益明显 B、存在大量的沉没成本

C、产品供给不具有地域性 D、生产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

139、下列哪一种不属于政府规制的手段(A )

A、举借公债 B、颁布禁令 C、保护权益 D、限制数量

140、颁发标准是为了通过产品质量标准确保产品( D )

A、品质上乘 B、市场占有率提高

C、销售业绩提高 D、安全有效

141、公共利益论主张,哪里有( D ),哪里就要实行政府规制。

A、处理失误 B、竞争行为

C、国家利益受损 D、市场缺陷

142、部门利益论认为,政府规制与其说是为了符合公共利益,不如说是“特殊利益集团”(C )的结果。

A、游说 B、自我保护

C、寻租 D、发展壮大

143、在很多情况下,促使政府实施规制的,或者是被规制者本身,或者是其他有可能从中获益的个人或机构。这种理论叫( A )

A、俘虏理论 B、公共利益论

C、部门利益论 D、规制无用论

144、在代议民主制度下,从规制机构的产生到该机构成员的组成和任命,各(B )几乎在每个环节都能施加影响。

A、社会团体 B、利益集团

C、政府部门 D、居民个人

145、下列哪一种属于政府放松规制的理由(C )

A、自然垄断使公共利益受损

B、存在市场缺陷

C、非自然垄断也能使资源配置达到要求

D、被规制者本身有可能从中获益

146、如果一家企业生产所有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小于由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就意味着这家企业的成本方程具有(A )

A、劣可加性 B、正外部性

C、负外部性 D、优可加性

147、如果单个企业生产所有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小于由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单个企业的平均成本(B )

A、可能上升 B、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C、可能下降 D、不会上升也不会下降

148、技术经济条件的变化,使自然垄断的边界发生了变化,因而需要把自然垄断性质的业务从其他业务中剥离出来,作为( D)的重点。

A、政府扶持 B、政府培植

C、政府补贴 D、政府规制

149、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可以引导(C)实现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A、公共支出 B、税收收入

C、资源配置 D、公共服务水平

150、公共定价是指公共部门运用(A )规定某些行业产品或劳务的交易价格。

A、强制性权力 B、服务规范

C、技术手段 D、国家税法

151、倘若补贴靠增税为来源,边际成本定价所增加的经济福利很可能被增税所造成的(B )所抵消。

A、经济损失 B、效率损失

C、利益损失 D、效果不佳

152、二部定价法是指由两部分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基本费,二是与使用量有关的( C )

A、从价费 B、增值税

C、从量费 D、基本费

153、根据高峰和非高峰时的不同需求规定不同价格的方法,叫( B )

A、满负荷定价 B、高峰负荷定价

C、低负荷定价 D、平均定价

154、寻租有多种定义,归纳起来看,寻租是人们为获得经济租而寻求权力拥有者的(A )的行为。

A、庇护 B、辅导

C、腐败 D、补贴

155、经济租在经济学中的本义是指支付给要素所有者的报酬中,超过要素在任何可替代用途上所能得到的报酬的那一部分,即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减去要素的( D )之差。

A、生产成本 B、边际成本

C、销售成本 D、机会成本

156、按照经典的均衡理论,只要市场是自由竞争的,每种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中的配置都会使要素收入与机会成本(C )

A、不等 B、前者高于后者

C、相等 D、前者低于后者

157、寻租使本来可以用于生产的资源却用于对社会无益的( C )上,白白浪费资源。

A、重复劳动 B、与目标相反的活动

C、非生产活动 D、精神活动

158、作为一种竞争活动寻租也有代价,即( A )

A、寻租成本 B、机会成本

C、生产成本提高 D、效率损失

159、只有给社会带来负面效应的活动,其成本才可算做垄断的( B )

A、机会成本 B、社会成本

C、寻租成本 D、市场失灵

160、下列哪一种不属于设租的社会成本( D )

A、经济成本 B、道德成本

C、行政成本 D、机会成本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经济以弥补市场缺陷为目的,该“市场缺陷”主要表现在( ABCD )

A、公共产品 B、外部性

C、风险与不确定性 D、分配不公及通货膨胀

2、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包括( ABC )。

A、参与资源配置 B、协调收入分配

C、促进经济稳定 D、确保财政收入

3、地方分权的优点有( BCD )

A、实现宏观调控 B、推动制度创新

C、发挥地方政府信息优势 D、有利于居民参与公共决策

4、政府履行资源配置职能的手段有( ABC )

A、发放补贴 B、征税

C、公共定价 D、发放食品券

5、公共部门协调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有( ABD )

A、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 B、安排社会救济支出

C、对公共资源的经营颁发许可证 D、增加受教育机会

6、公共产品同时具有以下特征( CD )

A、排他性 B、竞争性

C、非排他性 D、非竞争性

7、政府部门是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特定区域内行使( BCD )的实体。

A、执行权 B、立法权

C、行政权 D、司法权

8、广义的政府部门包括以下哪些机关( ABCD )

A、国家行政机关 B、国家军事机关

C、国家立法机关 D、国家司法机关

9、通货膨胀会使价格不能充分反映( AC )

A、边际成本 B、销售量

C、边际收益 D、产量

10、经济稳定必须是伴随着以下两个条件的经济增长( BC )

A、收入分配公平 B、物价稳定

C、充分就业 D、无通货膨胀

11、下列属于混合产品的有( ABC )。

A、公园、桥梁 B、学校、医院

C、铁路、机场 D、国防、外交

12、公共产品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CD )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13、公共部门供给公共产品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 ABCD )

A、信息不充分 B、缺乏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C、偏好加总困难 D、政治家和消费者都有“近视”的弱点

14、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供给公共产品的方式有( BCD )

A、私人经营 B、政府参股

C、授权经营 D、政府补助

15、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单独供给混合产品都不合适是因为( BD )

A、供给不足 B、公共部门单独供给可能导致过度使用

C、供给过剩 D、私人部门单独供给可能导致收费项目过多收费过高

16、政府对授权经营的私人企业必须实行政府规制是因为( AD )

A、禁止其他企业自由进入 B、禁止中标企业坐享其成

C、禁止中标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D、禁止中标企业制定垄断价格

17、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供给公共产品意味着通过( AC )两样方式补偿供给成本。

A、收取使用费 B、创收

C、征税 D、国有资产经营

18、由于公共产品需求的决定大多以投票方式通过多层委托—代理来进行,因而必然存在(AB)

A、偏好显示 B、偏好加总

C、偏好改变 D、偏好消失

19、官员追求的目标包括( ABCD )

A、津贴 B、晋升机会

C、声誉 D、任免权

20、政治市场上人们显示对公共产品的偏好的途径有( ABCD )

A、发言表达 B、投票表达

C、反叛表达 D、进退表达

21、影响税收负担的税制因素包括( BCD )

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计税依据 D、税率

22、下列符合税收转嫁一般规律的判断是( BC )

A、课税物品的需求弹性大,税收易前转

B、课税物品的需求弹性小,税收易前转

C、课税物品范围越宽广,税收越容易转嫁

D、课税物品范围越狭窄,税收越容易转嫁

23、财政支出按其经济性质,可分为( AC )

A、转移支出 B、资本性支出

C、购买支出 D、经常性支出

24、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主要包括( ABC )

A、社会保险支出 B、社会救济支出

C、社会福利支出 D、财政补贴支出

25、下列项目中属于社会保障性质的有( BCD )

A、义务教育 B、贫困救济

C、重大疾病医疗补助 D、失业补助

26、在经济发展水平既定的前提下,一国宏观税率水平的高低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 ACD )

A、经济增长方式 B、纳税人数量

C、产业结构 D、税率形式

27、下列支出中属于购买性支出有( AC )

A、教育支出 B、社会保障支出

C、基础设施支出 D、公债利息支出

28、税率通常分为( ABC )

A、比例税率 B、定额税率

C、累进税率 D、负税率

29、税收公平原则中不包含的项目是( CD )

A、纳税能力原则 B、受益原则

C、中性原则 D、节省原则

30、一国或一个地区良好的基础设施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它有利于( ABCD )

A、降低生产成本 B、增加资本供给

C、吸引科技人才 D、掌握市场信息

31、公债的发行方式有( AC )

A、招标方式 B、贴现方式

C、包销方式 D、平价方式

32、公债的发行条件有( BCD )

A、招标方 B、利率

C、发行价格 D、期限

33、公债规模的确定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ABCD )

A、政府偿债能力 B、预算赤字规模

C、社会应债能力 D、经济调控手段

34、关于公债发行价格的正确判断有( BD )

A、市场利率高于票面利率时,溢价发行

B、市场利率低于票面利率时,折价发行

C、市场利率高于票面利率时,折价发行

D、市场利率低于票面利率时,溢价发行

35、公债的认购主体一般包括( ABCD )

A、居民 B、企业

C、中央银行 D、商业银行

36、要使预算制度有效控制公共支出,必须有下列配套制度( ABCD )

A、公共经费审计系统 B、政府采购系统

C、信息管理系统 D、效益考核系统

37、预算赤字的弥补方式包括( ABCD )

A、动用预算盈余 B、向银行透支

C、发行公债 D、变卖外汇黄金

38、公共收入通常包括( ACD )

A、税收收入 B、销售收入

C、规费和使用费收入 D、国内外捐赠收入

39、公债期限的确定,一般要考虑以下因素( BCD )

A、发行价格的高低 B、政府用款需要

C、对未来市场利率的预计 D、证券市场的发达程度

40、公债利率的高低一般取决于以下因素( ABC )

A、市场利率 B、社会资金充裕程度

C、政府信用 D、发行方式

41、寻租-设租关系与一般商品交易关系的不同之处有( ABCD )

A、交易领域不同:前者存在于政治领域,后者存在于经济市场。

B、交易方式不同:前者是隐蔽的幕后交易,后者是公开的竞价交易。

C、交易性质不用:前者是非法的交易,后者是合法的交易。

D、交易后果不同:前者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后者能增进社会福利。

42、有关寻租-设租的正确判断有( ABCD )

A、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越大,寻租的可能性就越大

B、寻租-设租关系通常是幕后的交易

C、非政府官员也可以设租

D、寻租活动也是一种竞争活动

43、政府实行规制的理由包括( BCD )

A、部门利益 B、自然垄断

C、信息不对称 D、公共资源稀缺

44、公共定价水平的确定有三种依据( ACD )

A、边际成本定价 B、分批定价

C、平均成本定价 D、利润最大化定价

45、寻租与寻利的明显区别是( ABC )

A、寻利通过参与市场竞争获得经济租,寻租通过政府干预获得垄断地位

B、寻利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社会,寻租有利于自己有害于社会

C、寻利具有正外部性,寻租具有负外部性

D、寻利追求经济效益,寻租追求社会地位

三、判断题

1、负外部性的存在会使企业的产量不足。 ×

2、如果存在正外部性,说明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 √

3、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可以采用减少收入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4、政府在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要做到平均化。×

5、边际成本递增必将导致垄断。×

6、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是指在技术上很难把“免费搭车者”排除在外。×

7、公共产品只能由公共部门直接生产和提供。×

8、公共产品需求的决定,实质上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

9、公共产品由公共部门供给仍然会产生低效率。√

10、公共产品可以是最终消费品,也可以具有中间投入品的性质。√

11、混合产品既不能完全由私人部门供给,也不能完全由公共部门供给。√

12、使用费是强制的,税收是自愿缴纳的。×

13、社会公众在私人产品面前不一定真实地显示偏好。×

14、公共选择是指政治市场上各参与者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15、增加税收、削减支出,表明政府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

16、税收中性原则是针对征税所引起的超额负担提出来的。√

17、就税收制度而言,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是流转税制。×

18、征税对象决定着征税的范围,因而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19、如果实行累进税制度,富人可能比穷人倾向于更高的公共支出水平。×

20、转移支出对于收入分配结果具有直接的影响。√

21、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与个人,所以又称负税人。×

22、无论从公共支出需要还是宏观经济稳定看,税收总是越富弹性越好。×

23、卷烟厂通过提高卷烟的出厂价格把税负转移给卷烟商,卷烟商又把税负转移给消费者,这是税收负担的后转过程。×

24、课税物品的需求弹性与前转程度呈反方向变动,供给弹性与后转程度呈反方向变动。√

25、从理论上说,税基具有流动性的税种应归中央政府。√

26、决定国债利率的主要因素是社会资金供求状况。×

27、政府预算由政府编制草案,经过议会审查批准后实施,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做法。√

28、政府主动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会使国民收入增加,同时也会出现预算赤字,反之亦然。可见,预算赤字或盈余是预算人为变化的结果。×

29、在联邦制国家,国债只是联邦政府发行的公债。√

30、若预期市场利率会下降,政府通常愿意发行短期债券。√

31、公债依存度是指当年公债发行收入与当年公共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32、政府偿债能力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用于偿付公债本息的财力。√

33、为避免通货膨胀,各国一般禁止中央银行直接认购政府发行的公债。√

34、无论在什么样政治制度的国家,国债就是中央政府公债。×

35、可转让公债的利息所得可以免缴税收。×

36、财政补贴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一种支出方式。×

37、以边际成本为基础的定价使社会福利最大,但会使企业亏损。√

38、寻租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竞争活动。√

39、设租总是与权力联系在一起。因此,政府行为必然导致寻租活动的产生。×

40、规范公共部门的职能范围,削弱政府官员的公共权力,是防止设租活动产生的根本途径。√

四、案例分析题

1、“谁影响嘉禾发展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这是湖南省嘉禾县政府在该县珠泉商贸城拆迁过程中打出的横幅标语。嘉禾县为了启动占地189亩的珠泉商贸城项目,强行实施涉及7000多人的浩大拆迁工程。在拆迁过程中,嘉禾县下文要求机关干部和教师停职专做拆迁户亲属的思想工作,凡完不成任务者将被免职或被外调至偏远山区。

(1)嘉禾县政府能不能实行这种权力?( A )

A、不能 B、能

C、无可无不可 D、视情况而定

(2)嘉禾县政府的这种做法是否有理论依据?( C )

A、有:公共决策是一种公共产品

B、有:政府有权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C、无任何理论依据

D、无任何理论依据,但合情合理

(3)嘉禾县政府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A )

A、说明公共部门的活动必须受到制度的约束

B、政府弥补了市场缺陷

C、私人不愿充分提供公共产品

D、政府这样可实现宏观调控

(4)嘉禾县政府的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 D)

A、公共部门都应各司其职,不能逾越职权范围

B、公共决策必须符合消费者的偏好才有效率

C、嘉禾县政府的做法违背民众的意愿

D、以上三点都对

(5)嘉禾县政府的做法给公众什么影响?( B )

A、公共决策必须符合国家的偏好才有效率

B、机关干部和教师有自己的分工,这样做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C、嘉禾县政府的做法违背政府意愿

D、以上三点都对

4、某市从2002年5月起,公共厕所免费使用。有居民反映,该市汽车东站进口处,有一公共厕所对外开放,却收费0.2元/人。据调查得知,该公厕系新塘社区自建厕所,原先是村民使用,后随着外来人口大量涌入而对外开放,但经费未纳入市政府归口管理。由于管理不善,卫生状况不佳,社区又负担不起经费,故适当收取卫生费来维持。

(1)该公厕属于什么产品?(A )

A、俱乐部产品 B、生活必需品

C、私人产品 D、混合产品

(2)该产品是否有外部性?( C )

A、有负外部性 B、无外部性

C、有正外部性 D、有内部性

(3)该公共厕所收费是否合理?( B )

A、不合理,所有者应有公德心

B、合理,通过收费保障所有者权益

C、不合理,收费显得所有者斤斤计较

D、谈不上合理不合理

(4)你认为该公厕应怎样管理?( D )

A、最好将经费纳入市政府归口管理

B、最好从居民中募捐解决经费问题

C、应当仍由新塘社区按目前方法自主管理

D、以上三点都对

(5)你认为该公厕属于违章搭建吗?( A )

A、不属于,新塘社区此举解决了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如厕问题

B、属于,汽车东站进口处怎能随便搭建厕所

C、属于,解决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如厕问题应由市政府出面

D、不属于,可吸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该市为地方经济做贡献

12、近日,南京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经市政府批准制定了2005年企业职工工资增长基准线,该基准线为本企业上年度工资水平的10%--14%,超过去年2个百分点,预计今年职工平均工资将增长2千元左右。

(1)制定工资增长基准线属于什么行为?( C )

A、这是通过限制工资增长体现国家机器的力量

B、这是在行使权力

C、这是通过制定工资增长基准线进行政府规制

D、这是通过制定工资增长基准线表示公共部门在运作

(2)南京市制定工资增长基准线起什么作用?( A )

A、既保证企业职工工资增长,又使其有一定限度

B、体现国家机器的力量

C、体现公共部门管理能力

D、表示南京市收入水平高

(3)工资增长基准线的含义是什么?( B )

A、各个企业不必按照该标准执行,应由自己根据经营情况决定

B、该基准线定位于生产正常、效益较好的企业,其他企业不必执行

C、各个企业必须完全按照该标准执行

D、以上说法都对

(4)关于工资增长基准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工资增长基准线就是工资指导线

B、工资增长基准线仅仅针对生产正常、效益较好的企业

C、工资增长基准线可以控制垄断企业工资增长过快带来的风险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工资增长基准线为什么由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制定?(D )

A、因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工作水平受政府信任

B、因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属公共部门

C、因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有开展这项工作的经验

D、因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职责范围包括这项工作

《公共经济学》考试题

一.判断题。请判断以下命题的正确性,并简要说明原因

1. 个人所得税会打击劳动积极性,所以,课征个人所得税只会使人们减少工作时间,从而产生替代效应。

2.帕累托最优是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也是收入分配的最优状态。

3.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只有实证研究方法,无规范研究方法。

4.科斯定理表明,只要产权界定清晰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就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会带来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同。

5.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政治家追求选票的最大化,而官僚追求预算最大化。他们的行为与商品市场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没有什么不同。

6.地方政府可以征收税基流动性较大的税种。

二.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公共经济学相关理论,影响公共支出的因素有哪些?

2.什么是外部性?试分析克服外部负效应的主要方法。

3.公共部门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的特点和难点是什么?它通常有哪些评估方法?

三.计算题

某社会只有甲乙丙三个公民,如果他们对某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分别为

P1=100-X, P2=100-2X,P3=100-3X

其中X为公共产品的数量,并且每单位公共产品的成本为4元;

(1) 图示该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并求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函数;

(2) 该社会公共产品的最优数量为多少?

(3) 每个公民对该公共产品的支付价格应为多少?

四.案例分析题:“陕西模式”的民办高等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开始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随着政府和市场关于资源配置方式关系的显著变化,以往依赖于公共财政支持的教育体制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单一的经费投入渠道和政府调控手段日趋多元,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陕西是我国西部地区科技教育基地。特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陕西省民办教育在中央政府制度框架下,通过立法、监督等为民办高等教育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但是陕西的经济实力远远比不上东南沿海发达省区,政府还无力对民办高校给予经费支持,民办高校也得不到企业和个人的捐赠。陕西民办高等学校只能依靠学生学费来维持日常运作,只能采取扩大在校学生规模积累资金和利用银行贷款来发展,陕西几所万人以上民办高校均通过采取这一模式取得了成功。我们也可把它称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陕西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反映了我国中西部地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陕西模式”为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使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处于前列。

背景:陕西模式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诞生于1984年,历经了20多年的发展。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陕西民办高校在全国地位显赫,民办高校数、民办本科院校数、万人以上民办高校数、民办高校在校生数等项指标,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据省教育厅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陕西省已拥有民办高校及民办高等教育机构51所,其中本科院校5所、高职院校12所、高教学历文凭试点院校18所、高教自考助学院校16所,万人以上规模的民办高校6所,教职工2万余名,在校生22.1万人,其中国家统招生、高教学历生、高教自考生各约占7万余人。 陕西民办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己任,主攻外语类、电子类等市场需求量大的热门专业,这几年又开始增设机械类、材料类、工程类等专业。学校从学生角度出发,强调实用性注重技能,增加技能课,鼓励学生一专多能,一专多证,缩短社会适应期。创造并实践一系列崭新的教育培养模式,如西安翻译学院的“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的双专业复合型涉外人才教育模式,思源学院创新教育模式等,提高就业成功率。不少院校还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实行“订单”教育或推荐就业。这些努力造就了陕西民办高校90%以上的高就业率。他们的毕业生理论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掌握多种现代技能、吃苦耐劳适应性强,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 一木为树,双木成林,众木为森,群体优势已成为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的一个亮点。借助地理上接近、高教资源集中等优势,陕西省的51所民办高校既竞争又合作,形成了一个专业化、多样化的办学体系,在人才、师资、环境、设施生涯、宣传、管理、就业上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提升了民办高校的地位,扩大了办学规模,规范了办学行为,提高了教学质量,降低了办学成本,提高了效率,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良好态势。 截至2005年, 陕西省民办高校校园占地面积1.5万亩,建筑面积485万平方米,图书791万册。与二十年前相比:学校数增长50倍,教工数增长400倍,学生数增长700倍,土地面积增长1500倍,建筑面积增长1600倍,固定资产增长4700倍。不向国家要一分钱,靠自身拼搏发展,陕西民办高校二十年为国家积累了47亿元固定资产,带动了教育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激活区域经济的一个增长点。 与此同时,陕西省民办院校教育已经张开双臂为两万名知识分子、技术人员、下岗职工提供了就业岗位,40多万名毕业生活跃在祖国的各行各业,为经济建设服务。它以一种全新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适应了市场,为公办院校在经济转轨时期的适应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视角。它弥补了国家教育投入的不足、满足了社会对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需求、缓解了高考升学与就业压力、延长了国民受教育年限,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除满足了教育者的多样化个人需求外,也带来了一些正的外部性。如促进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增加并盘活了教育资源、改善了人力资源结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扩大了社会就业稳定了社会秩序等等。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正外部性分析

民办高等教育之所以称其为准公共产品,是因为其所具有的外部性,这是构成民办高等教育与政府关系的基础。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除满足了受教育者的多样化个人需求外,所带来的正的外部性至少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促进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以其产生的强烈震撼和强大推动力,促进了陕西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为建立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办学模式、专业设置、经费筹措、后勤社会化、毕业生就业及社会资源配置等方面体现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灵活性、应变性和针对性,为公办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增加并盘活了教育资源。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充分挖掘和正和我省的社会资源,在硬件设施(校园建设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和软件建设(教师、管理等)方面不仅增加了教育资源的增量,而且盘活了教育资源的存量。如西安翻译学院有效整合了原西安国营第一中表厂200万亩土地、6万平方米建筑及相关配套设施,西安外事学院与鱼化寨合作,把乡镇企业闲置的设施和村民自建经营困难的鱼化公园用于办学,不仅有效利用了闲置的社会资源,也为自身的发展带来机遇。同时,除利用下岗、退休人员外,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还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高等教育师资和管理人员。

改善了人力资源结构。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2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10万余名拥有本、专科学历的各类人才和20余万名经过培训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增加了受教育者的劳动技能,为社会培养和储备了人才。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民办高等教育每个学生每年平均消费1万元计,2003年全省民办高校(机构)20余万名学生全年消费即达20亿元以上,直接拉动交通、通信、商业、饮食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了内需,激活了地方经济。

扩大了社会就业,稳定了社会秩序。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大批待业、下岗人员提供了就业和再就业机会。截至2002年底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为近万名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提供了发展专长的机会,为8000多名劳动者提供了行政、后勤等就业岗位,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同时民办高等教育为大批落榜考生及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了再学习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就业能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尽管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在其表面的辉煌背后也隐藏着许多问题,这里就包括许多负的外部性问题。

民办高等教育增加了整个社会高学历人口的数量和比例,从静态的角度看,这势必增加一些次级学历受教育者就业、婚姻的难度。多着高学历人口的增加,一些原本适合大专、中专从事的工作,开始由本科生、研究生从事,次级学历受教育者只能向更差的职业阶层流动、或者付出更多的时间、金钱和努力去争取更高层次的教育或者培训,从而提高其人力资本、就业竞争力和社会生存能力。

民办高校的学费水平普遍较高,这无疑使一部分家庭和学生深陷生活困难,这有可能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民办高校完全依靠学费获得生存和发展,生源减少是其发展的致命伤。为抢夺生源而造成了同类民办院校的恶性竞争,使得民办院校的发展面临更加困难的外部环境。

办学条件不足。西安市以外的地方高校,除个别由原部属院校下放(陕西科技大学)或几所普通高校合并而成(延安大学、陕西理工学院)外,其余绝大多数所占面积相对较小,生源结构单一,教学、实验设备相对落后,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及网上教学课程数量相对较少,图书藏量不足。师资力量方面,人才流失及人才吸引力有限导致陕西省高校教师队伍相对紧缺,西安市以外地方高校更是如此,专任教师人数少,且学历普遍偏低,大部分的教师第一学历是本科,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科技创新能力有限。

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陕西经济虽然有了明显的好转,但在高教大发展的形势下,一方面,国家对地方院校投入、扶持力度有限;另一方面,地方院校在市场经济秩序下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自身“造血”能力有限,缺乏必要的科研能力和财力去办企业,通过校企联合的形式多渠道的为学校发展融资,使其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经费问题成了制约这些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陕西模式自身的问题。“陕西模式”使民办高校直面生源市场,以扩大招生为基础,这就要求学校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和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在招生中加大宣传力度。近年来,各省市自治区民办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有的公办学校还建立了国有民办的二级学院,民办高教的“陕西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尤其后来发展起来的规模较小的民办高校要再走陕西民办高校的发展道路已几乎不可能,有的甚至连生存都出现了问题。

问题

1.分析民办高等教育是否是一种公共产品,它具有哪些公共产品的特性?

2.民办高等教育可以由企业或私人来生产吗?为什么?如果它由企业来生产,它可能会面临哪些问题或优势?

3.政府如何提高和监管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

答案(一)

一.判断题

1错误;解答:

2错误;解答:

3错误;解答:

4错误;解答:

5正确;解答:

6错误;解答:

二.回答问题:

1.影响公共支出的因素主要有城市化的发展及城市人口数量的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相对降低及工资水平的增长、官僚预算最大化、外部性因素等;

2.外部性指一个行为主体对另外一个行为主体的影响,而该影响未纳入市场体系之中,或未通过市场交换反映出来。

克服外部性的主要手段有:(1)将外部性纳入市场体系的环境经济政策,如皮古税、补贴等;(2)在界定产权的基础上,科斯式的产权谈判;(3)一体化发展。

3.其特点是将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均纳入核算范围内,难点是一些社会成本和社会内收益难以进行货币化量化计算。它通常有净现值法、成本收益比法和内部收益率法三种。

三.计算题

(1) 300-6x, 0<x<100/3

P= 200-3X. 100/3<X<50

100-X, 50<X<100

(2) X=96

(3) P1= 4, P2=0, P3=0

四.案例题

1.民办高等教育可以认为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因为它具有非竞争性,但它具有排它性。

2.民办高等教育可以由私人来生产,尤其是在我国政府面临高等教育经费紧张、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果由企业来生产,可以积聚社会力量来生产高等教育这种正外部性很强的产品,但它也可能会存在潜在的质量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

3.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同时,签定明晰的质量管理合约。

《公共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一、简答题

1、简述帕累托标准的三个条件

答:要达到帕累托标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交换效率条件。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商品替代率对任何两个消费者都相等。2)生产效率条件。包括:①技术替代率条件,任意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技术替代率对任何使用这两种要素的两个生产品都相等;②产品转换率条件;③边际产品条件,如果任意两个生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时,每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均相等。3)交换和生产的总体效率条件。任何两种商品的产品转换率等于它们的商品替代率。

2、简述市场失灵的表现

答: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①公共物品失灵。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物品即公共物品的提供方面,市场机制往往发生失灵。

②外部性失灵。外部正、负效应都将扭曲资源配置有效状态。

③垄断性失灵。垄断现象的存在使市场上竞争性均衡机制失去作用。

④风险和不确定性。信息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使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陷于一种模糊的状态。

⑤收入分配失灵。两极分化是市场机制的必然后果。

⑥宏观经济的失衡。经济周期性波动是自由市场经济下的经常性特征。

3、简述公共产品分类判断的步骤

答:根据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对公共产品的分类进行判断的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首先看产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如没有非竞争性,则该产品肯定不是纯公共产品。

第二步,看该产品是否具有非排他性,如有非排他性,则为公共资源或拥挤性公共产品。

第三步,如果该产品既没有非竞争性,又没有非排他性,则该产品肯定是纯私人产品。

第四步,若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并且排他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或排他虽然在技术上可行,但排他成本很高,说明也具有非排他性,则该产品是纯公共产品。

第五步,若该产品具有非竞争性,排他不但在技术上可行,而且排他的成本是可以接受的,则该产品是俱乐部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4、简述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有效定价原则的区别

答: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具有不同的特征。在私人产品局部均衡中,人人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和产量的调节者,当某一价格水平下需求总量等于供给总量时,私人产品就达到了均衡;而在公共产品局部均衡中,人人都是产量的接受者和价格的调节者,当人们为公共产品愿意的总支付等于公共产品提供者在这一产出水平上的供给价格时,公共产品就达到了均衡。因此,私人产品的有效定价原则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而公共产品的有效定价原则是消费者愿意支付价格的总和等于边际成本。

5、 公共支出的原则是什么?

答:公共支出的原则是指政府在安排和组织公共支出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财政规律在支出上的具体化、系统化。公共支出通常应坚持以下一些原则:量入为出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统筹兼顾原则。

6、公共支出效益内涵的特点

答:公共支出的效益内涵有自己的特点:1)在计算所费与所得范围上,要计算有形的和间接的所费和所得,既要分析政府本身的投入和所得,也需分析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获得的利益。2)在衡量效益的标准上,必须确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的效益标准。3)在择优的标准上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效益最大化。

7、何谓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

答:所谓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就是要求政府征税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转,提高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率,该原则旨在考察税收对社会资源和经济机制运行的影响状况。而检验税收经济效率的标准,在于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化和额外收益最大化。

8、:税收设计原则的发展趋势

答:税收设计原则的发展趋势:第一,在税收公平与效率原则的权衡上,由侧重公平转向突出效率。第二,在税收公平原则的贯彻上,又偏重纵向公平转向追求横向公平。第三,在税收效率原则的贯彻上,由注重经济效率转向经济与本身效率并重。第四,在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上,由主张全面干预转向适度干预。

9、简述非自决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作用的决定因素及局限性

答:非自决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程度或对经济的控制力量取决于如下三个因素:

①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起征点。起征点越低,稳定的作用就越大。

②税率的累进程度。边际税率越高,累进程度越大,税收对收入的抑制越强,稳定作用也越大。

③转移性支出的规定条件。取得转移性支出的规定条件越低,转移性支出水平越高,稳定作用越大。

局限性:它只能配合自决的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单靠其本身作用并不足以稳定经济。在萧条时期,它只能减缓经济衰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经济衰退的总趋势;在膨胀时期,它只能抑制过分的高涨,减缓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通货膨胀的总趋势。因此,要消除经济周期波动,除了依靠非自决的财政的内在稳定作用之外,还必须采用更加有力的自决的财政政策措施。

10、简述微观财政政策中,税收政策措施的主要表现?

答:就刺激微观经济活动和调节社会生活的税收支出而言,其一般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

11、简述私人选择和公共选择的区别

答: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人选择相区别的集体选择,即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产品之间如何分配。私人选择则是指个人在市场上按照效用最大化的原则,通过理性决策和选择,来自由地决定各种经济行为的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

①选择的场所和方式不用。

②选择所遵从的原则不同。

③选择结果的不同指向性。

④市场竞争性质的不同。

12、简述公共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

公共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公共决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和困难以及现有的公共决策体制和方式的缺陷。具体来说:

①社会实际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公共政策追求目标的所谓公共利益。

②各种公共决策机制及投票规则的缺陷。

③信息的不完全、公共选择议程的偏差、投票人的“近视效应”、沉积成本、先例等对合理决策的制约。

④政策执行上的障碍。

二、论述题。

1、试述如何通过公共财政机制实现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

答: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是通过公共财政机制的发挥而得以履行的。1)政府可以通过直接财政投资、政府预算、税收等手段调节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结构,调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特别是那些基础产业、瓶颈产业、具有重大技术创新意义的产品等,调节资本品和消费品的结构,影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生产什么”,公共财政还可以通过改变生产过程投入资源的组合、生产布局、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等,影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如何生产”。2)政府可通过税收如累进税、转移支付和购买支出、公共管制等方式促进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公平。3)政府可通过自动稳定政策、相机抉择的宏观财政政策和微观财政政策、关税政策等,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

2、试述发展公共产品与扩大需求关系

答:1)扩大内需的重要性。国民经济的增长依赖于三个方面的需求:出口需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即所谓“三驾马车”。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我国的贸易发展很快,但是,我国是一个大国,出口的增长对我国经济的拉动是有限的,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引起贸易纠纷,甚至是外交纠纷。因此,我国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应注重扩大内需。2)发展公共产品可以扩大投资需求。如政府工程可以扩大投资需求,一项基础设施工程可以带动与之相关的机械、钢材、水泥等许多产业部门,进而产生乘数效应,拉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但投资的目的终究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如果只注重投资,不注重消费需求的扩大,则容易引发经济的周期性过热,甚至可能导致经济危机。3)发展公共产品可以扩大消费需求。发展公共产品可以降低消费成本,进而扩大了消费者对相关产品的需求。一些私人产品需要具备一定的消费条件,否则,就会减少该产品的效用或增加该产品的消费成本。如汽车和公路是互补产品,汽车是私人产品,而公路是公共产品。如果道路状况差,必然影响私人购买汽车的热情。发展公共产品可以促进消费水平的升级。如农村供电设施、通讯设施和广播电视传播设施的发展,不但可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还可以促进农村消费的升级。要实现发展公共产品扩大消费需求的目的,必须注重发展公共产品的质量,而不仅仅为了扩大投资需求。4)发展公共产品还可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扩大需求。发展公共产品有利于私人产品的开发和成本降低,提高厂商的开发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如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可以促进新产品的开发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有效供给的增加不仅可以扩大消费需求,也可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投资的利润预期,促进出口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长。

3、从加强与经济联系的预算编制形式的角度具体阐述公共支出的预算管理

答:1、设计——规划——预算制度。就是制定目标、找出替代途径、确定最佳途径的预算形式。要点如下:1)是确定政策目标。在政府既定的拨款计划内,首先必须清楚决策者的目标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然后对这些目标进行权衡。2)找出不同的实现途径,即排列出完成这些目标的具体做法和手段。3)确定不同途径的成本和收益。4)确定排序,判定不同途径所实现的成果的满意程度,做出优先劣次的排列。5)经过比较,选取最佳方案,以最佳方案编制预算。2,国民经济预算。是根据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编制而成的,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分析和预测的经济分析预算。该预算形式是综合收支计划,把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放在国民经济的整体中考察,考察预算对国民收入、个人和企业部门收入的影响,因而扩大了预算的收支范围,从根本上改变了预算的性质。3,多年预算。又叫滚动预算或中期财政计划,是年度预算的延长形式,其特点是,预算中不仅要列出本预算年度的有关数据,还要列出过去和未来若干年度的一系列数据,从中不仅可以看到某一年预算开支的各项成本,还能看到此后3到5年的支出成本。编制多年预算的步骤主要有:1)确定宏观经济目标,把国民收入、积累和投资的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和公共收支联系起来。2)为支出项目中完全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项目做出计划,如债务清偿、行政、国防、投资的经营和维护等。3)确定多年的分阶段的公共投资规划,区分最优先考虑的项目和在资金较充分条件下的次优先项目。4)为税收及非税收的收入、来自国内外借款及援助的所需资金做出计划。

4、试述税收设计原则的发展趋势产生的原因

答:税收设计原则的发展趋势产生的原因在于当时的税收制度存在许多弊病。1)税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扭曲了正常的经济运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调节经济正常运转的中枢,只有在市场出现失灵时,税收才需要对经济实施适当的干预。税收对经济的干预不可无度,更不可取代市场而成为调节整个经济活动的决定力量,否则将会造成巨大的副作用。2)税收制度存在较多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税收缺乏横向公平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把税收制度用于非筹集收入的某些目的,以鼓励某些经济活动。税制缺乏纵向公平的原因主要产生于税制的有效税率与名义税率的差距过大,致使整个税制的实际再分配效果非常有限。3)过度强调税负公平特别是纵向公平,造成了经济效率的低下。普遍存在的重公平而轻效率的倾向,使得调节功能较强的所得课税地位显著加强,而流转课税的地位相对弱化。其结果,不仅打击了人们劳动投入、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也因累进税率的作用而限制了规模经营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有限资源配置上的浪费。4)过度重视税收的经济效率而相对忽视税收本身的效率,造成税制的日趋复杂和税收本身效率的低下。在税制日趋复杂的情况下,税务机关超负荷运转,造成税务管理工作软化,偷漏税现象严重。高税率本身就刺激人们去寻找合法、半合法甚至非法的避税办法。税收法典的复杂浩繁也为避税提供了可能的漏洞。

5、试述三元经济下国民收入的决定

在引进政府预算之后的三元经济体系中,总需求和总供给都要在二元经济体系的基础上有所添加。从总需求的角度看,要在二元经济体系的私人消费需求和私人投资需求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需求。政府的需求可以用政府的支出来代表。这样,国民收入的均衡公式可写成:

国民收入=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 政府需求

=消费支出 投资支出 政府支出

=消费 投资 政府支出

若以G代表政府支出,则上述公式可以写成:Y=C I G

从总供给的角度看,要在二元经济体系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的基础上,加上政府的供给。政府的供给可以用政府的税收来代表。这样,国民收入的均衡公式可写成:

国民收入=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 政府的供给

=工资 利息 地租 利润 政府税收

=消费 储蓄 政府税收

若以T代表政府税收,则上述公式可以写成:

Y=C S T

这时,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仍然是:

总需求=总供给

由上式可得出上述条件的另一种表达式:

C I G=C S T或C I G=Y

于是,当 C I G>Y时,国民收入扩张;

C I G<Y时,国民收入收缩;

C I G=Y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

6、结合实际并运用公共选择理论,论述如何矫正政府失灵

答:公共选择学者以及政策分析学者主要围绕改革公共决策体制及政治制度、引进竞争机制(用市场力量改进政府效率)两个方面来阐述如何矫正政府失灵。首先,政府失灵是西方公共选择或公共决策体制的缺陷所造成的,实质上是西方政治制度的失灵。因此,要避免政府失灵,必须改善现有的西方民主政体,发明一种新的政治技术和表达民主的方式。公共选择学者所提出的改造现存西方民主政体的具体措施有:1)进行立宪改革。2)完善表达民主的方式以及发明新的政治技术。其次,公共选择和政策分析学者主张用市场力量改善政府的功能,提高政府效率,以克服政府失灵。他们认为,以往人们只注意用政府来改善市场的作用却忽视了相反的做法——用市场的力量改善政府的作用。实际上,市场力量是改善政府功能的基本手段,通过在政府管理中注入一些市场因素,可以缩小非市场缺陷的影响范围。第三,对政府的财政过程尤其是公共支出加以约束。要有效地抑制政府的扩张和浪费,必须在政府的财政过程上做文章,通过财政立宪、税制选择、平衡预算和税收支出的限制等措施来约束政府的财政过程尤其是公共开支,从根本上限制政府的行为框架,抑制政府的扩张。

6、 分析公共经济低效率的原因并阐述提高公共经济效率的途径(P472-475)

模拟试卷

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帕累托效率2、林达尔均衡3、中间投票者定理4、转移性公共支出5、税收主体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情况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A.A的处境改善必然对应于B的处境恶化

B.A的处境变好了,而B的处境至少不会变坏

C.当B的处境固定时,A目前的处境不一定是他可以得到的最好状况

D.A可以通过变化来改善自己的处境,但这种变化对B没有影响

2.下列不属于市场失灵表现的是:

A.电信行业价格居高不下

B.传染性疾病流行

C.民营企业没有能力从事国防科技研究

D.政府提供医疗保险,但医疗费用飞速上升,无法控制

3.下列哪些产品是纯粹公共产品

A.自来水B.药品    C.广播电视D.警察

4.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

A.非竞争性B.边际社会成本为零

C.边际拥挤成本为零D.边际生产成本为零

5.以下不属于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假设的是

A.帕累托最优B.独立性和非独裁性

C.合理性D.定义域的限制性

6.财政消耗性支出不包括(   )

A.国防支出 B.公共教育支出

C.公共保健支出D.社会保障支出

7.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税负的转稼()

A.既可前转也可后转B.只能前转

C.只可后转D.只可消转

8.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中,现收现付制适用于()社会,而基金制适用于( )社会

A.人口老龄化,社会经济状况平稳

B.人口数量变化大,人口老龄化

C.人口数量变化小,人口老龄化

D.社会经济不平稳,人口老龄化

9.()是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

A.发行公债B.税收

C.增发货币D.发行国债

10.国债依存度是指()

A.国债余额占GDP的比率B.国债还本付息额占财政收入的比率

C.国债发行额占GDP的比率D.国债发行额占财政支出的比率

11.在竞争市场环境中,以下哪种情况下税负全部由供给方承担( )

A.生活必需品       B.生产周期短的产品

C.供给完全无弹性的产品  D.课说范围几乎覆盖全部商品

12.各国在企业所得税上大多采用( )

A.单一的比例税率  B.累进税率  C.累退税率  D.定额税率

13.根据政府间分税的原则,下列税种中适宜作为地方税的是( )

A.关税  B.公司所得税  C.增值税  D.土地税

14.经济处于轻度衰退而政府财政赤字较大时,应采用哪种搭配( )

A.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B.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C.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D.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15.供给学派认为减税应当( )

A.降低平均税率提高可支配收入  B.使政府获得财政股利

C.刺激消费需求         D.降低边际税率刺激创新

三、多项选择题

1.公共财政的职能包括(    )

A.资源配置职能B.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C.促进就业职能D.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  E.平衡国际收支职能

2.私人部门克服外部效应的机制有(    )

A.一体化B.明确产权C.法律措施D.社会制裁  E.罚款

3.税收和公债的区别有(    )

A.税收无须偿还,而公债必须偿还

B.税收属于财政收入,而公债不属于财政收入

C.税收具有强制性,面公债是自愿的信用关系

D.税收的对象和税率事先规定,而公债利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E.税收收入变化无常,而公债收入变化不大

4.税收转嫁包括(    )

A.前转B.后转C.消转D.税收的资本化E.合理避税

5.按照政府间职能分配的原则,以下职能部门中应由中央政府承担的是(   )

A.在经济衰退时期扩张经济

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C.消防工作

D.在经济过热时期收缩经济

E.本国某城市申办奥运会

6.衡量经济效率的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包括(    )

A.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B.交易的帕累托最优

C.产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 D.产品组合的帕累托最优

E.产品需求的帕累托最优(    )

7.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纠正措施有:

A.罚款B.补贴C.公共管制D.社会道德 E.征税

8.政府采购的特点有(    )

A.采购主体的特殊性B.采购资金的公共性

C.政府采购的政策性D.采购对象的广泛性

E.采购行为的非赢利性

9.政府对教育进行投资的原因是(   )

A.教育是一种纯粹的公共产品   B.教育具有很大的外部性

C.人力资本市场是不完善的资本市场D.贫困导致了人力资本市场的不公平竞争 E.纳税人缴了税

10.税收具有的特征有(    )

A.强制性B.公共性C.无偿性D.自觉性 E.固定性

四、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相对于私人物品或服务来说,公共物品或服务具有哪些特征?

2、消费性支出对流通、生产和分配领域的影响是怎样的?

3、什么是税收效率原则?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4、简要阐述税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5、什么是流转课税?流转课税有哪些税种?

五、论述题(25分)

1、试述负债有害论和公债新哲学论的基本观点。(10分)

2.分析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并说明政府是如何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15分)

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帕累托效率: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景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景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最有效率的。这就是“帕累托效率”。

2、林达尔均衡: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这就是“林达尔均衡”。

3、中间投票者定理:所谓中间投票者,指的是这样一种投票者:其最偏好的结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的中间状态。中间投票者定理是:如果所有投票者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曲线均呈向右下方倾斜的状态,那么,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就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根据中间投票者定理,简单多数规则下的反映中间投票者意愿的那个提案会最终获胜。

4、转移性公共支出:直接表现为货币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等方面的支出。

5、课税主体:亦称“纳税人”或“纳税义务人”,也就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人。

二、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A;2.D;3.D;4.D;5.A;6.D;7.A; 8.C;9.B; 10.D;11.C;12.__A__;13.D;14.C;15.D;

三、多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BD;2.ABD; 3.ACD;4.__ABCD____;5.ABD; 6.ABD;7.ABCE;8.ABCDE ; 9.BCD;10.ACE;

四、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答题要点:(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即公共物品或服务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2)消费的非竞争性。即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0。(3)受益的非排它性。即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企业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

答题要点:消费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物品或服务的活动。(1)对流通领域的影响。市场销售能否实现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购买需求。政府消费性支出主要通过影响社会总需求来影响流通领域,增加政府消费性支出一方面可以刺激私人部门的投资,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增加消费需求。因此,政府的消费性支出是各种物品或服务的销售得以实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2)对生产领域的影响。增加政府消费性支出,将导致市场价格上升,企业利润率提高并扩大生产、增加社会就业,并进一步增加社会总需求和刺激生产。(3)对分配领域的影响。政府消费性支出结构的变化将导致提供这些物品或服务的企业所获得的收益相应变化,相应地,这些企业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也会变化,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也将受到相应的影响。如果政府消费性支出结构没有变化,则政府增加或减少消费性支出,将导致提供这些物品或服务的企业收入相应增加或者减少。

答题要点:所谓税收效率原则就是要求政府征税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提高税务行政和管理效率。它可分为(1)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检验税收经济效率原则的标准,在于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化和额外收益最大化。(2)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检验标准在于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即是否能以最小的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入。

答题要点:税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表现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方面。(1)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替代效应。表现为政府对商品课税后,会使课税商品价格相对上涨,造成消费者减少对课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课税或重税商品。(2)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收入效应。表现为政府课税后,会使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

答提要点:所谓流转课税,是指以商品和服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课税体系。它主要包括消费税、销售税、增值税和关税。流转课税的课征对象是商品的流转额,流转课税在税收负担上具有累退性,在征收管理上具有简便性,在执行社会经济政策上具有针对性,流转课税税收负担普遍、课税隐蔽。(1)消费税。是以消费品的流转额作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2)销售税。也称营业税,是以企业的商品(服务)的销售收入额为课税对象的收入。(3)增值税。是以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所课征的税收。(4)关税。是对进出国境的商品货物流转额课征的一种税收。

五、论述题(25分)

1、(10分)答题要点:在公债的运用问题上,大衰退以前的主流经济学家,如魁奈、斯密、李嘉图、萨伊、穆勒等,大多都对公债持否定态度,主张负债有害论。公债有害论的基本观点有:(1)政府举债必使民间生产资金移充财政用途,妨碍工商业的发展;(2)用公债来弥补政府公共收支的赤字,会使政府形成一种不负责任的开支风气;(3)政府在公债上须作两度的支付,一次付息,一次还本,颇为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3)公债的发行会引起市场利率上涨,阻碍生产规模的扩大;(5)公债的大量增长会造成国力的衰弱。

大衰退以后,出现了“公债新哲学论”。凯恩斯等经济学家对公债的态度由否定转向肯定,认为公债有益于经济。公债新哲学论的主要观点有:(1)以公债支持赤字财政的实行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扩大社会需求,从而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2)公债是经济危机时期刺激经济增长的必需条件,公债的利与弊应当从刺激经济增长的角度去考察、评价;(3)公债具有生产性,它可以促使物质财富的增加。因而,所发行的巨额公债,不但不是政府债务,反而应视同国家的资产;(4)公债的还本付息非但不会增加下一代的负担,而且还可以通过促使更大数量资本形成和消费的增加,为下一代增加可继承的遗产;(5)公债可作为政府调节、干预经济的重要杆杠,其作用不仅在于吸引通货膨胀时期的剩余购买力,增加经济衰退时期的需求,以稳定经济,还在于通过公债利率的恰当确定,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2、(15分)答题要点:(1)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物价开始回升,某些领域,主要是房地产及上游产业出现了“过热”现象。但当前的经济“过热”,更多地是表现为结构性“过热”。在防止“过热”的同时,应该注意经济还有紧缩的趋势,特别是一般消费品供给能力过剩的问题还比较严重。(2)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及评价。针对本轮经济“过热”的特点,政府宏观调控重点主要侧重于对土地和信贷的调控,从源头上控制住投资过热的问题。有关政策出台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投资膨胀问题得到有效抑制。但是,房地产业由于投机而造成房价上升、投资增长过快等泡沫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政府最近采取多管齐下措施抑制房地产泡沫,特别是加息、提高房地产交易税率等都取得良好效果。当前,中国必须警惕经济紧缩的苗头,在宏观政策运用上,必须更多地进行结构性调控,一方面抑制某些领域的过热,另一方面要刺激消费,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以防止经济紧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