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地方戏王三姐住寒窑 一个村庄的三百年坚守与传承
李书芝在讲授中
高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分为青阳腔和弋阳腔,据说只有弋阳腔北上。源于清初康熙年间的爨庄高腔就是弋阳腔。三百余年来,历经各代艺人与本地语言的融合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曲调——高腔,当地人也叫大秧歌。据了解,河北省有五种秧歌小戏:蔚县秧歌、爨庄高腔秧歌、定县秧歌、西调秧歌、隆尧秧歌,三个是国家级非遗,两个是省级非遗,可见其在中国戏曲中的价值。
爨庄高腔,也叫炊庄高腔,缘于广阳区九州镇炊庄村。炊庄村从前一直叫作“爨庄”。爨庄高腔戏是如何传承至今的?发展状况如何?有哪些代表性作品……10月29日,2022年第一期“书香廊坊”读书会历史文化沙龙特邀炊庄高腔戏曲会长、省级非遗高腔戏传承人李书芝,以《爨庄高腔:文化品牌、省级非遗、戏苑奇葩》为主题,从历史渊源、剧目特点、词句特征、音律服饰等方面,为现场读者讲述了炊庄高腔戏的历史演变及传承,并携团队部分传承人现场展示了《玉匣记》《红逼宫》《秦香莲》等经典剧目片段,引起到场读者的广泛兴趣。
三百载风雨历程终复兴
兴字头,林字腰,大字底下架火烧——爨。炊庄本叫爨庄,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后来燕王扫北曾在这里安置过一个伙房,又因爨字笔画多,而改为炊庄。村子里至今传承着一种古老的“会戏”——炊庄高腔戏。“明末清初,弋阳腔流入廊坊,与当地的民歌相结合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腔戏。清代末年,村子里的人曾受邀到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府进行演出,那时候可称为炊庄高腔戏的鼎盛时期,班子里有演员70多名。”李书芝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炊庄高腔戏所在的同乐善会解散,高腔会戏改名为群联剧团,是当时安次县的主要剧团,后来又一次解散。直至1978年恢复活动。
传承百年的炊庄高腔戏剧本结构和表演方法保持了较原始的特点,其唱词可以说是雅俗共赏,既通俗易懂,又讲究音韵。白口也是韵白、京白与方言的融合体,更具特色的是,在一些演唱中,大部分句子都添加了啊、耶、哎、咳等虚词。
三百余年来,炊庄高腔戏形成了现在声调高锐,人声帮和,不备管弦、以锣鼓伴奏,表演起来一唱众和,既古朴热闹又委婉抒情的艺术风格,是中华戏曲的源头之一,也是我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2007年,炊庄高腔戏被选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9年,被列入《中国戏曲剧种全集》编撰篇目。2021年,受河北省文旅厅直接扶持,举办了百场演出,受到了当地群众好评。
独具特色古朴出彩
“小妹胆大敢保兄,辅保大哥下河东,平了刘王回家转,居家老少受皇封……”炊庄高腔戏得以流传至今,在于其剧目不是以民间生活为内容的“三小”戏为主,而是以成本大套的历史题材袍带戏为主。例如《下河东》讲述大宋皇帝赵匡胤被奸臣欧阳芳诓骗到河东,欲谋朝篡位,忠臣呼延寿廷誓死保驾,粉碎了奸贼阴谋的故事。
炊庄高腔戏被奉为正宗,可参与宗族、喜庆、娱乐、宗教性的演出,不演“赌戏”,不参与婚礼和丧葬。此外,高腔戏比较注重某些表演特技的运用,如火彩和血彩等,能为原本枯燥的演出带来出彩的地方。高腔戏的化妆,也保持了古朴的风格,高腔的各种脸谱与现今京剧、梆子所用相比,均有自己的特色。
“王婆子我正在茶房坐,忽听门外头有人唤了一声老王,昨夜晚我做一梦,梦见那耗子跳到了猫的身……”沙龙现场,炊庄高腔戏传承人韩玉河、吕士平分别演唱了《玉匣记》《红逼宫》《秦香莲》《回庆阳》等不同唱腔、不同行当的片段。“高腔戏的唱腔属板腔体,板头比较齐全,还有不同的唱腔曲牌,如娃娃调、山坡羊、水龙吟、山歌等。根据剧情和角色,选用不同的板头和曲牌,同一板头,各行当角色的唱法不尽相同。”李书芝介绍,流水板在炊庄高腔戏中使用最广,内容也比较丰富。除了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唱法,还有“自在腔”“破脸儿调”等唱法。可表演行路太平、观赏风光、对坐闲谈、心里痛快、自在逍遥等情节,演员嗓音好,能唱得美,就可以唱“自在腔”。如《芦花记》中闵思公(胡生)所唱“大门以外上车辆,吩咐闵华快加鞭”一段流水板,就是自在腔。
炊庄姑娘与高腔戏的缘分
李书芝是炊庄姑娘,成家后,又是炊庄媳妇。她从小就痴迷高腔戏,每年正月村里连续唱近一个月的大戏,她一天不落守在戏台前。村里人都说:“小小的娃娃就这么着迷,长大了还了得。”这不,当年的小娃娃成了高腔会戏团长。学戏之始,李书芝就懂得要想上台,得有真功夫,不能怕苦、怕累、怕枯燥。加入会戏前,她已能唱上几段。17岁时,她跟老艺人信炳春学刀马旦,后又跟姚明成学小生,再和韩子孝学了青衣、花旦。
李书芝学高腔戏属自愿,家里人没说过一句让她有压力的话,练功也是自愿。农忙时节,大家都忙地里活,没时间练戏、教戏,她便起早到村外宽敞的地方吊嗓子,练嗓音、耳音、心板(即节奏感)。干完一天活,家人都睡了,她继续在客厅跑圆场练水袖。冬闲了,她就长在村委会,哪个师父在,跟哪个师父学。
登台演出是检验戏曲人的第一步。李书芝18岁在村里登台演出,漂亮的扮相,大气的台风,着实有派头,乡亲们竖起大拇指:“这功夫拿得出手。”不久,她随会戏参加了周围村庄的巡回演出,在十里八村小有名气……多年来,她一步一个脚印,从传唱到传承,带领会戏演员,先后参加了北京世纪坛文化季非遗展演、江西抚州纪念汤显祖高腔会展、江苏昆山全国百戏盛典等展演活动。
为炊庄高腔戏护航
“炊庄高腔戏以其歌舞给人欢娱,以其剧情给人教诲,以其曲词增进人们的文化素养。”李书芝介绍,有传说,早年间有科举考试时,举子进京赶考,如有一科没有考取,或者没赶上考试,可以参加秧歌戏班,以唱戏谋生,三年后仍可进场考试。如果参加其他剧种的戏班就不可以。
炊庄高腔戏具有丰富、独特的民族造型艺术和服饰文化价值,对高腔戏传播学研究和各民族文化交流有启发性。至今,炊庄高腔同乐善会收藏着许多清朝时期戏曲文物,如反王帽、老凤冠、排帽、红宝剑、标旗、小卒巾、大带、会旗、背护旗、彩刀等。
“如今的娱乐方式五花八门,听戏的人少了,学戏的人更少之又少。因市场、经费等多方面原因,炊庄高腔戏面临传承困境,目前,全村仅剩40余人在传承。”李书芝培养过几个年轻人学高腔戏,但都考上大学去了外地,只能逢年过节回来练一练。多年来,她和传承人们通过多种方法进行传承和保护,整理老剧本,复排濒临失传剧目,参加各种演出,如市文博会演出、文化下乡演出、非遗进万家活动。每年春节期间,高腔会戏都会为当地群众义演。
李书芝说,炊庄高腔戏是农民的戏曲,演员们拿起锄头能务农,装扮起来能登场,希望通过高腔戏爱好者的共同努力,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记者 张甜歌 编辑 李雨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