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最强尬聊合集(从尬聊女王到互联网嘴替)
陈鲁豫大概怎么也没想到,已经被全网黑了至少10年的自己,竟然一夜之间变得人见人爱了。
最近,她在《脱口秀大会》当了两期领笑员,不仅风评得到180度反转,而且被广大网友称为“互联网嘴替”。
步惊云被网友吐槽段子总是围绕老公孩子。
陈鲁豫鼓励她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从家里面能看到整个世界”。
听庞博讲到18岁的自己一定要去上海追梦,她眼含热泪,一瞬间理解了那种年轻时离开小城奔向未来的热血。
Rock讲因容貌焦虑带来的整容内卷,她解释自己没拍灯的原因:好看的人说自己不好看、不胖的人说自己胖,这种环境就会给人带来压力。
陈鲁豫在节目中金句频出,评价一针见血,也总能第一时间与人共情。
要知道,在这之前,“共情能力低”一直是大部分人不喜欢她的原因之一。
比如,在一场采访胡歌的对话里,聊到当年那场严重的车祸,胡歌含泪谈到车祸里去世的伙伴,谈到被毁掉的容貌,谈到当时工作中遇到的重重困难,使他更懂得了生命的可贵和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陈鲁豫脱口而出:“那你要感谢那场车祸。”
胡歌听到她说感谢车祸的时候,愣了一下,缓缓说道灾难是不值得感谢的,因为代价实在太大了。
又如那一句对山区儿童的反问:“为什么不吃肉呢?”尬到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
从“共情力低”到“共情力爆表”,看似一夜之间的转变,其实陈鲁豫走了20多年。
从青葱率直的少女到成熟沉稳的魅力女性,这条不断向前的路上,充斥着争议,但也伴随着成长。
生在上海,长在北京的陈鲁豫,少有南方姑娘的温婉,性格上倒继承了北方人的直率。
连她自己都说自己从小就直,说话直来直去,做事也直来直去。
23岁那年凭借优秀的外语能力和表达能力,陈鲁豫成为央视新节目《艺苑风景线》的主持人。
温柔可爱的面庞,青春无限的活力令她备受赞誉。
第二年 ,她便入围“中央电视台最受欢迎的十大节目主持人”,一时间风头无两。
可这时的陈鲁豫越发感到能发挥自己能量的空间越来越小。
于是,第3年,她急流勇退毅然辞职,出走美国,动作连贯、一气呵成。
这种需要深思熟虑的改变,对陈鲁豫来说并未有过多少纠结,可见其性格上的直截了当多么鲜明。
结果在美国还没待够一年,因为看到了《奥普拉脱口秀》,她大为震撼——原来节目还可以这么做。
于是,她又当机立断做出回国的决定。
从那时起,她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一定要做出一个像《奥普拉脱口秀》一样风靡全国的节目。
就这样,学也没上完,陈鲁豫就急切地回到了北京,生怕回去晚了,所有的“热闹”就不是自己的了。
一个人靠直觉出走,又靠感觉回来,这一来一回即便不需要理性,也需要莫大的勇气。
这种“直”其实是毫无心机的,但又充斥着自我。
来源:全景视觉
而这种性格上的“直”和自我体现在语言里,尤其在访谈节目里,则会被无限放大。
《鲁豫有约》里周迅聊到自己在家喜欢左手玩右手,陈鲁豫一脸严肃地说道:“这也是自闭症的一种反应。”
采访董明珠时,董明珠给她介绍格力的电饭煲,说格力电饭煲做出来的米饭好吃。
鲁豫不停地回应:“米也要够好,关键还是米好的原因吧。”
有一期,周星驰前来做客。
周星驰表情认真地作答,鲁豫却突然笑场,节目一度被鲁豫不合时宜的笑声打断。
周星驰面露愠色,问道:“假如我说我很英俊,你觉得很好笑吗?”
鲁豫直言:“很好笑啊!”
与吴孟达对话时,鲁豫开门见山地问道他会不会和周星驰再合作,然而对方还没开口,她便自问自答般说完了客套话。
一时间,吴孟达面露难色,无言以对。
采访范伟时,鲁豫提起他妻子的名字跟一个港姐是一样的,范伟笑着说是。
她便不停追问:“长得也那么漂亮吗?”
范伟回:“我没见过那港姐。”
她直接说:“那个港姐挺漂亮的。”
范伟表情里的尴尬显而易见,回了句:“没有比较。”
她就又说了一遍:“那港姐挺漂亮的。”
范伟无奈“啊”了一声。
她再次提起:“真是一模一样的名字。”
尴尬四起,但她“视若无睹”。
张朝阳有次中秋节坐飞机回国,看飞机外圆圆的月亮,思绪万千。
一般主持人大概会追问他为何会落寞,但鲁豫却不走寻常路,而是问:“坐飞机上怎么能看到月亮?”
这种率直又故作风趣的提问和回答,在观众看来显得傻且无趣,还毫无内涵可言。
《鲁豫有约》负责人郭志成曾说:“陈鲁豫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会装傻的主持人。”
的确,节目上的装傻能够深度挖掘被采访者的内心,让被采访者更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故事。
来源:全景视觉
但有时候,为达到目的而自以为是的“装傻”,却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带有导向性的问题,更让“装傻”显得并不真诚。
这也是陈鲁豫主持争议最大那几年,观众们最直观的感受。
尽管一些“装傻”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但这并没有讨好观众,还令受访者感到尴尬。
那些年铺天盖地的表情包、段子随处可见,直至节目收视率持续低迷,不得不改版。
直来直去的性格曾为陈鲁豫走上电视道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也为她在这条路上设置了颇多障碍。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大抵如此,曾为自己带来辉煌事业的直率,被电视荧屏无限放大后,成为最被诟病的“共情能力低”的存在。
关于共情,陈鲁豫曾这样写道:
“总觉得一个人理解另一个人,需要很多前提条件,比如共同的记忆、经历、信仰、为人处世之道等等。”
对于从小就察觉人生无奈的陈鲁豫来说,共情力是最难拥有、最为弥足珍贵的奢侈品。
7岁那年,父亲要把她从上海带回北京读书,她大哭不止,将收拾好的行李扯散扔了一地,哭累了就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她已经坐在了火车上,正是那时,她第一次懂得不能左右命运的痛苦、绝望与无助。
她没有再流泪,而脸上流露着成年人才有的心碎和认命的神情,似乎在诉说着:“我已经长大了。”
命运的粗暴让一个7岁的孩子瞬间长大,而在一次一次的分离中她也只好迎头直面无常的世界。
少年时父母离异,她跟父亲相互依靠,在大学快毕业的时候,父亲被派驻非洲工作两年。走的那一天,她独自回到家里,面对着有一些空荡荡的家,她忽然意识到这是人生独立的真正开始。
父亲没有留下生活费,也没告诉她存折在哪儿,钱不够了该怎么办,谁来照顾自己,那一刻她知道这是自己要度过的独立的人生。
也许是经历过对命运的无能为力,或许是太过独立的生活,催生了她那层名为“自我”的保护壳将自己环环包围。
幸好还有语言上的天赋带给她自信,也恰恰是靠着这种天赋,她打开了人生中最适合她的一扇门,这种适合中带着宿命般的笃定。
来源:全景视觉
陈鲁豫父母皆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在国际广播电台工作,父亲学了斯瓦希里语,母亲学了孟加拉语。
陈鲁豫自此在外语氛围十足的家庭里浸润,对语言的感知与理解比绝大多数人更来得深刻。
初中开始学英语时,这种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开始在陈鲁豫身上凸显。
从最初对26个字母的不熟悉,到忽然间语感爆发,她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在陈鲁豫身上,语言天赋这事儿真的存在,用她自己的话说:“忽然开窍了,对英语一通百通,就像奇迹。”
有一次,高一的英语课上,老师留的课后作业是背书,全班同学都忘了,包括陈鲁豫。
在老师提问前排同学的空档,她连忙翻开书,脑子里飞快记忆着课文的内容。等到第七个叫起她的时候,她故作镇静,慢慢地合上书,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背完了整篇课文。
从此后,她在语言天赋的赞美之中又另加上一条记忆力惊人的感叹。
理性中她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肯定,而敏感的内心却带着些自卑的怯懦。
她曾说:“工作之外的自己是内向的,害羞、社恐,而且无法流利自如地与陌生人交流。”
有一次她去看中医,聊了半个小时之后,大夫说:“我发现你特别会给自己贴标签。”
“自闭、社恐、睡眠拖延症、自我认知低......”
她总认为自己是一个纠结、悲观、自我认知偏低的人。殊不知,浓厚的知识家庭氛围和自身的优越让她鲜少经历很多贫苦生活的磋磨。
尽管有过一些惆怅,却不必经常面对大起大落的挣扎和抉择。直率地面对世界,成了她最好的选择。
来源:全景视觉
沈嘉柯在《你值得拥有这世界的美好》中写道:“有一颗柔软之心,才能去接纳和不断调整,少一些僵硬顽固。”
这种柔软的情形在陈鲁豫身上第一次被看见,是在一档叫作《豫见后来》的节目里。
这是一档以呈现当年焦点人物的后来生活,真实记录受访者的成长心路历程的访谈节目。
在这档节目里,陈鲁豫磨平了棱角,也放下了往昔的咄咄逼人。
采访19岁离世的消防员刘杰的妈妈,刘杰妈妈讲到儿子出事,她和老公两个人在家里住不下去时,眼泪止不住地流。
鲁豫也一起流下眼泪,还细心地帮刘杰妈妈擦眼泪,安慰道:“你不是一般的坚强。”
采访因“疯狂追星”痛失父亲的杨丽娟时,杨丽娟对当年执着想完成“见偶像”的心愿耿耿于怀,她认为“心愿本身并没有错”。
鲁豫开导她:“心愿本身并没有错,但前提是代价不能太大,不能要求任何人包括父母牺牲一切帮自己完成心愿。”
陈鲁豫的安慰和反驳不再显得冰冷,沟通中不再有“装傻”式的提问,不再风趣地打断,而是用耐心和温柔一点点接近被采访者,共情着每个人的故事。
采访寻子24年的郭刚堂时,鲁豫和郭刚堂妻子坐在台阶上,身体朝向被采访者,安安静静地倾听。
听到孩子被找到的消息时,鲁豫将手放在她的肩膀上轻抚,好似千言万语的安慰都汇集在那只手上。
从冷眼旁观到共情温暖,陈鲁豫的改变越发明显。
陈鲁豫曾在一场演讲中说:“时过境迁,在经历过一些事情后,我拥有了一些人生体验和血淋淋的经验教训。”
正是这些年对人生的深刻体会,由量变带来了质变,那些坚硬的保护壳在慢慢被消解,内化成为心里的柔软。
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说:“人这一生,要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
陈鲁豫的成长似乎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见了众生相,所以宽容;见了天地,体会到了渺小;见了自己,感受到豁达。
越来越多人在《豫见后来》的评论区留言:
“鲁豫变温暖了。”
“鲁豫学会了倾听、共情。”
如今,越来越多的观众发现,陈鲁豫竟早已不再“装傻”和“尬聊”。
来源:全景视觉
出道即巅峰的缺憾在于无暇体会烟火气。
生于传媒圈的家庭背景、语言的天赋和无数名人的座上宾、顺利的人生为陈鲁豫添了充足的底气,可远离普通人的生活,就让知人间冷暖成了奢侈。
如今的陈鲁豫,历经世间繁华,看过人间冷暖后,变得柔软似乎是必然。
而凭借接地气的一针见血的点评重新出圈,也让人们看到了她身上不断涌现的共情力。
已经52岁的陈鲁豫在成长的路上步履不停,她依旧冰雪聪明,却多了几分如水般的亲柔。
作者:雷隐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