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之法(大禹治水其实也是一种)
传说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负责治水。
在山西孝义人看来,禹接力父亲治水,是在子承父志,乃是一种“孝”的体现。
孝义有一条孝河,相传是大禹治水时开凿的河流,孝河南岸的崇源头,是大禹的父亲崇伯鲧的封地。
一开始,大禹的父亲鲧被舜安排治水,鲧一直在用“堵”的方法治理,结果越治越糟糕,最后使晋中平原一带成为一片汪洋,而鲧也因治水不力而被判死刑。
在临刑之前,鲧依然惦记着水患问题,他叮嘱儿子大禹说,是自己治水不力给百姓造成灾难,死不足惜,希望大禹能够继续治水,还百姓太平生活。
大禹深知治水是一件生死难测的差事,一旦完成不了,很可能步父亲的后尘,但为了完成父亲的嘱托,大禹还是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治水之路。
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他改变治水策略,顺势而为,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水患,最终完成父亲遗愿,让洪水流向了大海。
后来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德,当地人便建起一座规模宏大的禹王庙,用以感念大禹的孝心。而当年治水留下的河也被称作孝河。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帝王以孝治天下,做人则以孝为根本,“孝”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
孝有很多层面。养父母之身,保证父母衣食无忧是一种孝;养父母之心,让父母心情舒畅也是一种孝;《中庸》里则有这样的记载,“夫孝者,善继人之志”,也就是说,承父母之志,完成先人的未尽心愿,也是一种“孝”。
编辑 | 王琳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