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心平气和的跟孩子说话(你知道如何与孩子说话吗)

如何心平气和的跟孩子说话(你知道如何与孩子说话吗)(1)

冲着孩子大喊大叫,在孩子面前唠来叨去,都不是与孩子沟通的好办法。你应该知道,当你唠叨、大喊大叫时,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你已经失控了。一旦他们觉察到这一点,就会不再尊重你,你将无法让他们好好表现,或者让他们做要求他们做的事情。你的失控会让孩子的行为变得越来越糟。

我一直感到很吃惊,竟然有父母对孩子说出这样的话:

“你知道你让我心情多不好吗?”

“滚开,让我一个人待会儿!”

“你真会激怒人!你真……讨人烦!”

“我跟你说话的时候你给我闭上嘴巴!”

“从这里滚出去!回到你的房间,给我乖乖待着!”

如果你想把孩子批得体无完肤,如果你想让孩子觉得自己渺小、摧毁他的自尊,你算是找对路了。有些父母为自己从不动手打孩子而引以为傲,却毫不迟疑地用恶毒的语言伤害孩子,这简直就是虐待。

那么,我们该如何和孩子说话呢?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要尊重他们,要关爱他们,要清楚明白,要理解他们,要心平气和。

在孩子难过、渴望理解或情绪无法平静下来时,该如何和孩子谈话呢?用心倾听就好,不要打断他们,不要叫他们住口,也不要对他们置之不理。认可他们的感受,对他们予以指导,而不要贸然下结论或者马上告诉他们答案。有时候你可能发现,孩子提出的问题,你没有能力立即解决。面对此类问题,父母常常表现出恐慌、沮丧或焦虑。此时的你要保持冷静。你可以对孩子说:“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件事呢?”给他指导,鼓励他自己思考问题。让他知道你对问题有了总体的把握,即使眼下还没有具体的解决办法。你的反应方式对于孩子如何解决问题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何心平气和的跟孩子说话(你知道如何与孩子说话吗)(2)

你应该这样和孩子说话。不同的语气,效果迥然不同。我一直以为,父母和孩子们说话,至少应该有三种不同的语气。

★ 日常语气 这种平稳的语气应该用在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中。如果你用严厉、大声的语调对孩子发号施令或命令他们干这干那,你向孩子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事实:你期望孩子们不要去做让他们做的事情。如果你听起来焦虑不安、一筹莫展,也会导致同样的后果。当你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时,语气要有礼貌。如果你对孩子没有礼貌,就别指望孩子会有礼貌。“请你先洗手再吃饭。”“请你把自己的房间收拾一下,好吗?”说话声音要平稳、理智,不要使用抱歉或乞求的口吻。

★ 威严的语气 如果孩子做错事了或者没有完成你让他做的事情,必须使用威严的语气。不要隔着半间屋子冲他喊,也不要把他批得体无完肤。走到他面前,蹲到和他同样的高度,和他进行直接的眼神交流。如果他试图把脸转开或跑掉,请抓住他的胳膊,对他说:“请看着我,我在和你说话。”用低沉、坚定的威严语气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我说过让你收拾房间,现在就请你动手去做。”不要理会孩子的回嘴、争辩或讨价还价。把孩子与其行为分开:你并不是在指责孩子,你是想让他知道,在你看来,他的行为是无法接受的。

假如孩子仍然拒绝去做让他做的事情,你应该用威严的语气警告他——如果他不服从,就会受到处罚。(你可以运用的处罚技巧,见第168页“顽皮阶梯技巧及其他”)。非常重要的是,处罚之前只给他一次警告,之后就采取行动。如果你警告他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他就知道,你不过是在虚张声势地威胁他。

★ 赞赏的语气 这种语气声音高,透出兴奋,传达的是喜悦之情。用这种语气对孩子的良好行为予以表扬——特别是孩子在大人没有要求、自己正确完成了某件事情的时候。“谢谢你清理桌子,干得好!”对待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要多加注意,不要在他们面前摆出高人一等的派头来。如果孩子做了错事你就把他们批得目瞪口呆,当他们表现好时你却不表扬他们,他们就会把表现不好作为获得你的关注和不健康的爱的唯一途径。

许多人发现很难平静地表达自己的威严,为什么呢?因为此时的他们已经失控了。一些家长必须在脾气爆发时才觉得自己可以表达自己的威严或者找到表达自己的勇气。观察孩子的行为,找到是什么导致你产生了不友好的反应。学习以冷静、直接和威严的方式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应,而不要乱发脾气。

如果父母觉得很难在孩子面前坚持自己的立场,我通常让他们面对镜子练习,直到他们能够自在地履行自己的角色。比如,在柯林家,妈妈不太自信,被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弄得不知如何是好,甚至站在镜子前都会让她感到尴尬,因而从不敢直视自己。(我称之为戴安娜式表情。你知道这种表情——打量人时总是羞答答的,很不自信的样子)。我跟她解释,她得先看得起自己,之后孩子们才会尊重她。

在我服务过的库克家中,母亲德尼丝和大女儿梅根的关系很差。九岁大的梅根个性很强,而且非常固执。对付梅根的行为——粗鲁、咬人、打人——耗尽了德尼丝的精力,德尼丝觉得自己在哪个方面都力不从心。有了这样的想法,德尼丝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处罚自己的女儿,使得梅根变得更加对抗。在德尼丝看来,惩罚就像拳击吊袋。当母女两人争吵时,两个人都想胜过对方。发人深省的是,当她们互相冲着对方大喊大叫时,梅根的语气和她母亲一模一样。“不,事实上是这样的!”“事实上不是这样的,而是那样的!”她们都在激怒对方。

德尼丝花了好长时间才认识到,自己必须为孩子树立榜样,而不能把自己降格到女儿的层次。如果你做出改变,周围的人就会跟着改变,正是改变让梅根感觉受到了威胁。当德尼丝学会了如何在不失去理智的情况下处罚自己的女儿,梅根开始学会承受自己的行为后果,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以上内容编译自《超级保姆的育儿问答》,乔·弗洛斯特著,田科武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