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会影响点阵激光的效果(什么是点阵激光)

什么会影响点阵激光的效果(什么是点阵激光)(1)

|作者:冷少龙 排版:敏仔 责编:peki 审核:李云

气化点阵与非气化点阵激光有何区别?

哪个效果更好?

今日冷医生跟大家唠嗑点阵激光。

什么会影响点阵激光的效果(什么是点阵激光)(2)

作为皮肤科医生对点阵激光肯定不陌生。

如果你感觉到陌生,那我怀疑你是假的。很多患者都已经很熟悉了。

16年前出现了点阵激光的概念。其基本原理是基于局灶性光热作用。

利用技术手段,使激光发射出很多直径细小且一致的光束,作用于皮肤后在其中产生很多大小一致、排列均匀的三维柱状热损伤带,称为微热损伤区(microscopic thermal zone,MTZ)

什么会影响点阵激光的效果(什么是点阵激光)(3)

大家可以把点阵激光的光速理解为很多针同时刺向皮肤,当然这个针是实心的,而不是中空的。

而且这个针,由于水吸收中等,凝固带够宽,血管凝住了,因此可以自行止血。

当然,点阵激光,本身也不会穿透很深(我们的表皮没有血管,到了真皮层才有血管)。

MTZ的直径一般在400μm以内(也可达到 1.2 mm),最深可穿透至1300μm 的深度。

MTZ 的直径取决于激光聚焦的距离,即每个点阵光束聚焦的距离。

什么会影响点阵激光的效果(什么是点阵激光)(4)

操作过激光的人都明白,激光头离皮肤越远,能量越聚集。

因此注意控制激光头不能离皮肤太远,以免损伤范围超过预期之外。

穿透深度取决于激光的波长、每个点阵光束(光点)的能量。对于同一种激光而言,一般每个点阵光束的能量越高,穿透越深。

点阵光束排列而成的图形称为光斑,光斑的大小和形状根据治疗要求也是可调的。

什么会影响点阵激光的效果(什么是点阵激光)(5)

在点阵激光作用的区域内,仅有 MTZ 是热损伤区域,而其周围的皮肤组织则一般保持完好,在创伤修复的过程中充当活性细胞的储库,迅速迁移至 MTZ 完成表皮再生的过程。

MTZ在整个光斑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超过40%,这就保证表皮再生在24-48h内即可完成。

与经典的激光全层磨削相比,点阵激光损伤范围大为减少,创面愈合更快,不良反应显著减轻。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一点,有利有弊。损害小,意味着治疗效果不一定好。

什么会影响点阵激光的效果(什么是点阵激光)(6)

对Ⅲ、Ⅳ型皮肤(基底层黑色素含量中等)而言,如果MTZ 直径≤ 500 μm,则创面一般可以完全愈合而不留瘢痕,即无创愈合。

点阵激光可以有不同的波长,但都以为作用靶点,因而可被皮肤组织中各种含水的结构(表皮、胶原纤维、血管等)所吸收;产生热效应,可使表皮气化剥脱或非剥脱。

促使表皮再生、新的胶原纤维合成、胶原重塑,从而使皱纹减轻、皮肤紧致、毛孔缩小、肤质改善等,以达到皮肤年轻化的目的。

这是一个复杂的热损伤与损伤后修复的过程,多种细胞因子均参与。

什么会影响点阵激光的效果(什么是点阵激光)(7)

不同波长对水的吸收不同,所以产生的热效应强度也不等。

由此可将点阵激光分为两大类:非气化型(即非剥脱型,nonablative)点阵激光和气化型(即剥脱型,ablative)点阵激光。

这两类点阵激光的临床适应证大致相同,但疗效和不良反应则各有特点。

CO2 激光(10600nm)是主要的气化型点阵激光。

与非气化型点阵激光的波长相比,水对这些波长的吸收要强得多;激光光束所经之处皮肤组织(包括角质层)被气化,所产生的MTZ为一真正的柱状孔道。

什么会影响点阵激光的效果(什么是点阵激光)(8)

CO2点阵激光能量被皮肤表层吸收较少,其穿透更深些。

此外,气化型点阵激光所产生的孔道外周还有一层热凝固带,CO2点阵激光的热凝固带最宽。

综合上述两点,CO2 点阵激光热效应最强。

与非气化型点阵激光相比,气化型点阵激光皮肤组织受损较重,表皮再生一般在48 h内可完成。

因此,气化型点阵激光热效应明显强于非气化型点阵激光;治疗效果更好,不良反应也更显著,不过与经典的激光全层磨削重建术相比其不良反应要轻许多。

什么会影响点阵激光的效果(什么是点阵激光)(9)

凹陷性瘢痕是其一个重要的临床应用之一。在这方面气化型点阵激光显示了较好的效果。

且激光术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痤疮瘢痕进行性改善。

免疫组化研究发现,CO2 点阵激光治疗后1年仍有新的胶原合成。

冰锥样的瘢痕疗效相对较差,较高能量往往疗效更佳。

另外,CO2 点阵激光对于面部光老化,除毛细血管扩张外,所有光老化评分(整体评分、细小皱纹、粗大皱纹、不规则色素斑、面色萎黄、皮肤粗糙)均有显著改善。

〔参考文献〕

[1]卢忠等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8年10月第11卷第6期 Journal of Practical Dermatology, Dec. 2018,Vol.11 No.6

〔免责声明〕

本文数据更新于2019年10月28日

由「皮肤科杨希川教授」原创,旨在为读者进行科普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如有皮肤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